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让“比”\“兴”从民歌走进课堂|民歌中的兴
 

让“比”\“兴”从民歌走进课堂|民歌中的兴

发布时间:2019-01-27 03:49:31 影响了:

  刘勰《比兴》篇云:“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在诗歌教学中,比兴向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们不妨借助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用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歌来做导入或示例,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和能力。
  (一)比,即以此物比彼物亦即现代的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通篇用比的:
  (1)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
  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雨露滋润禾苗壮,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
  (2)民歌《公社是棵常青藤》
  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员都是藤上的瓜。瓜儿连着藤,藤儿牵着瓜,藤儿越肥瓜越甜,藤儿越壮瓜越大。……
  这两首歌通篇用比,浅显生动,把深奥、抽象的社会关系――党群关系、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化为几个简单的比喻,易学易记,易理解。
  (二)兴,即起兴,常用在诗歌的开头,以渲染,烘托,触景生情,和谐音韵。
  (3)《东方红》(陕北民歌 李有源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首句“东方红,太阳升”用的是“起兴”的手法:用“红日初生,其照大光”的景象引出一代伟人毛泽东,如冉冉而生的太阳一样,给人民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希望!
  (4)《咱们的领袖毛泽东》(陕北民歌陕西文艺工作者集体词)
  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边区的太阳红又红,边区的太阳红又红,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呀毛泽东。……
  边区人民对毛泽东的仰慕与感激之情在“高楼万丈平地起”的气势中顿生,伟人的英姿在“盘龙卧虎高山顶”之中挺立。
  再如,江西民歌《十送红军》,“一送、五送、九送”几个部分之间,分别引用了“野鹿悲鸣、鸿雁传书、黄连心苦”几个具体的中国文化物象进行暗喻,这些似与送别红军本无关联的物象,却用兴极妙。移步换景之间,既突出了送别红军一程又一程的依依不舍,又完成了各个句群之间在时空上的连接。起兴手法的使用还可以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三)通篇用比兴的。所谓“比兴”,即比喻和起兴并用。
  (5)《咱老百姓》(作词:张俊以 云剑 作曲:戚建波)
  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满天星,群星簇拥才有那月光明;都说咱老百姓是那黄土地,大地浑厚托起那个太阳红;都说咱老百姓是那原上草,芳草连天才有春意浓;都说咱老百姓是那无边的海,大浪淘沙托起巨轮行。天大的英雄也来自咱老百姓,树高千尺也要扎根泥土中。……
  整首歌曲用尽“比兴”,自然界中带特殊意义的物象被拿来,构成歌曲瑰丽的景观,也将生命意义、人生感悟与社会价值等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的阐述明白。
  有人说:要烹调可口的菜肴,最离不开的调料是味精;要创造精美的诗文,最需掌握的技巧是比兴。要准确的理解古代诗歌的精妙内涵,最需要的是能熟练解读文中技巧的使用。古代诗歌中的“比兴”好比诗文创作的“味精”。只有掌握了它神奇而又灵妙的调和作用,才能读出诗文等“精神菜肴”中的灵动天成,妙趣横生。借助民歌这种常见的艺术形式,我们就能剥茧抽丝,去把握作品中的脉动,去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和作品内涵的广大深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