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语文12课思考探究答案 [关于近年江苏语文高考卷探究题的思考]
 

语文12课思考探究答案 [关于近年江苏语文高考卷探究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1-27 04:19:18 影响了: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通过对近年江苏语文高考卷中探究题的分析和评价,就探究题应该具备的特征作一探讨,以更好地进行探究题的设计,并为高考评价的效度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语文学科 江苏语文高考卷 探究题 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倡导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已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亮点之一。“探究”一词也频繁出现在评价系统中,作为高中学段终结性评价的高考当然不会例外。江苏考试说明是这样定义“探究能力”的:“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一.近年来江苏语文高考卷探究题评析
  1.2008年江苏卷。在现代文阅读《侯银匠》最后一题中直接用了“探究”一词:“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其参考答案是:①侯银匠一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②女儿出嫁是侯银匠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③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④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更有情趣;⑤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该题限定考生只能顺着题干的要求从不同角度答题,不允许学生质疑。笔者以为,该题如改成:“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你对该题目有何看法,请提出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理由。”这会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更突出探究类试题的开放性,拓展性。
  2.2009年江苏卷。语文卷中《上善若水》一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参考答案是: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该题目中把“探究”换成“分析”也未尝不可。文本已限定了学生的思维,只能停留在三个层面上思考,没有太大的拓展空间。
  3.2010年江苏卷。《溜索》一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其参考答案是: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4.2011年江苏卷。题干是:“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其参考答案是:“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吃紧,形势严峻。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情操。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慰于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
  2010年和2011年的探究题在考察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析作品达到一定的效果,但受高考题本身的局限,开放性都显得不足。
  纵观近年江苏高考语文卷中的探究题,大部分都放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最后一题,这与《考试说明》相符,这可能和文学类文本允许学生自由解读文本,容易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有关。从总体上看达成了“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考察要求,但其他要求,特别是探究题的开放性还尚未达到。
  
  二.近年语文高考卷探究题引发的争议
  对于近年高考卷中的探究题褒贬不一。有学者认为“到了2008年,在能力探究层级为F的探究题方面,只有宁夏海南卷还在坚持这一探索(因为其他省区的试题虽冠以“探究”之名,实际却只有普通的简答题而已)”[1]也有学者认为“2009年江苏、安徽、福建三家试卷的第14题――文学作品中的最后一题――题干中都标明“探究”一词。但若把三道题中的“探究”字眼换为“写出”“解说”等动词,好像也没有什么异样……如果一定要说这也是“探究”,那么考生每一道题目的回答都是在进行一种探究,都是在和文本、试卷命制者、阅卷者对话。”[2]
  可见,对于探究题大家还没形成统一的认识。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开放的主观题,都具有探究意识,都可视为探究题;还有教师认为探究题应具有开放性、综合性、拓展性、可供论证性四种特征。
  
  三.对于语文高考卷探究题的思考
   1.“探究”一词的涵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辞海》的解释是:“深入探讨,反复研究”;《牛津英语词典》的定义是:“求索知识信息,特别是求真的活动;是搜集、研究、调查、检验的活动;是提问和质疑的活动。”笔者认为,“探究”有以下特征:一是探究的对象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即应具有疑难性、复杂性,综合性等特点,否则就没有“探讨”“研究”的价值;二是探究的过程是个由浅入深,由已知探寻未知,不断探索,不断假设,不断检验的活动,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思维应具有发散性和拓展性,探究的主体要能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探究的结果才会有独创性。三是探究的结果应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表现在答案的多样性,还表现在探究的成果只是不同的探究者在目前情况下所具有的认知,并不代表探究活动的终结,换个角度,或应用不同的理论,探究活动还可不断拓展深入。
  2.语文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不同于高考中的探究活动。课堂探究性学习常是学生在文本或材料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自主探求答案、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可以自主发现问题,也可以在学习中新生成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独立思考,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如果需要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搜集信息,利用信息寻求答案。探究性学习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敏锐性、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问题解答的创新性,注重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3]高考中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特定环境、特殊心态下,对规定问题进行解答的过程,侧重考察“考生在阅读中解决问题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注重阅读探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4]因为,高考题目是预设的,考生只能根据文本和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探究,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探究的方法是简单的,探究的成果要符合评价标准,如此多的限制下,探究题具有局限性就不足为奇。
  3.语文卷中的探究题应该具备的特征
  首先,探究题应姓“语”,这是语文考试的要求。高考卷中的探究题不管怎么出,都应紧扣语文学科。综观江苏卷这几年的高考探究题,都还符合语文《考试说明》。
  其次,探究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即应具有复杂性、综合性、拓展性等特点。探究题的判定,在于题目本身有无探究的价值,要看题目能否考察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笔者认为,在思维的深度或广度上至少要有三个层次,或两者叠加要有三个层次,否则,题目中的“探究”就显得单薄,深度和广度不足。
  再次,探究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这首先是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允许探究者运用各种知识,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考察问题;其次探究的结果的多样性,只要言之成理就应肯定,并且探究活动并非到此为止,还可向更广更深的领域迈进。再次,在不同考察领域都可设计探究题,笔者看到一道探究题:时下网络语言流行,“我”称作“偶”,“吓人”说成“雷人”,“886”表示“再见”,“山寨”意味“盗版”“仿制”……谈谈你对这种语言的看法(不超过70字)。这种在语用题中考察探究能力,给我们提供新的借鉴。
  总之,好的探究题不但能考察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给学生提供一个个性化发挥的平台,让他们的才情在这里尽情施展,更能引领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同时,精心设计高考探究题,能为作为选择性评价的高考提供效度和区分度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新强.从考纲和试卷的变化看新课程高考语文的走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9(1).
  [2]张悦群.关于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建设性批判[J].高中语文教与学,2010(10).
  [3][4]尹小平.语文“探究能力”的探讨与商榷[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9(8).
  
  王锦秀,苏州大学文学院语文学科教育硕士;苏州市第四中学教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