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认知视域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审视_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认知视域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审视_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发布时间:2019-01-28 04:09:43 影响了: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和图形等多种信息,把各个要素按高中教学要求,进行有机组合并显示在屏幕上,同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操作,是当前世界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的新趋向。其影响意义深远,不仅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也不容忽视。本文主要从学生认知结构、认知策略、认知情感三个维度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认知结构认知策略认知情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工具,进入学校给高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它合理的使用能极大的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育效率。然而目前信息技术教学的设计主要是针对职前教育及继续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传播渠道及技术的设计与开发上,这是传统认识论的结果。正像皮亚杰所说“传统的认识论只顾及到高水平的认识,即认识的某些最后的结果,看不到认识本身的建构过程”1。我们立足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基础上看待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把重点放在思维技术、思维环境的开发及为学生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学习环境上,如果信息技术教学脱离了这种环境,学生的思维是不可能发生的或者说是很困难的。
  一、认知结构的同化顺应:信息技术学习的建构性过程
  H.schez指出,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其在下一学习阶段所学的知识内容2。认知结构(图式)是个体在对知识结构加工和理解基础上,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内化的知识结构,或者说是知识结构通过内化在个体头脑中形成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意义接受学习理论,都十分注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是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的,原有的认知是学生进行认知建构学习的必要条件。
  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认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如哪些是相联系的,哪些是独立的。当学生在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我们应该让学生在此之前就了解学习一些必要的概念,如果学生之前没有系统地掌握Word和Excel的表格制作,那么他现在就不能很好的绘制表格。因此通过信息技术教学创设的学习情景、呈现的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让学生用“Word制作新年贺卡”,要求学生插入“艺术字”、“剪贴画”、“表格”及绘图等,那么在此活动之前,教师就必须让学生掌握绘图、插入的技巧;在学生学习“Excel的求平均值函数AVERAGE”之前,教师就必须让学生先掌握“工作簿”、“求和函数SUM”、认知“平均值函数AVERAGE格式:AVERAGE(Number1,Number2,Number3……)”的图形符号等。只有这样新信息与学生长时记忆中储存的相关信息(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才能通过“同化”或“顺应”建立起某种联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学生心理发展平衡的目的,发展学生的智慧。学生在面对现代化的教育设备、教育软件时,就能随时依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由教师“控制的过程”转化为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建构的过程”,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二、认知策略的个性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体性导向
  认知策略即学习风格,它是指个体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它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每一个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倾向、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使用信息技术呈现信息的方式应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的策略,教育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不成功,除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当前呈现的新信息不协调甚至矛盾以外,学生实际的认知策略与教师预先估计的不同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J.E.Agudo指出,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个体不同的认知策略是十分重要的3。教育者如果能够发现每个学生的认知策略,那么就能根据学生的需要和特点实现个性化教学,也能进一步完善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理论,丰富近年流行的“多元智能理论”。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和信息技术教学特点决定了高中生的学习是通过感知通道来获取所呈现的信息,即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动觉来获得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建构。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策略(视觉的、言语的、逻辑数理的等),并将学生个性化的认知策略与适当的教育方法结合在一起,能够使学生更好的获取知识。对于视觉型学习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呈现“形”,通过学生喜欢的图片、动画、不同色彩和手势等传递信息;对于听觉型学习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传达“声”,通过学生喜欢的历史、散文、传记、讨论、讲演等传递信息;对于写读型学习的个体,运用信息技术更多体现“静”,通过学生喜欢的标语、条幅、广告词、词汇表等传递信息;对于动觉型学习的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更多地展示“动”,通过学生喜欢的操作科学实验、表演、动画等传递信息。例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对于空间智能发展弱的学生,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创设极富立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情境,这远比通过使用传统的板书画图教学效果要好的多。因此,如果信息技术的应用适合学生的学习风格,那么学生将会更加有效地学习,并且能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亦能实现“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平等”。
  三、认知情感的多样展现:信息技术学习的人文性塑成
  每个个体都是鲜活的、是有情感的,也是有理智的;高中生学习既受情绪情感影响,也受理智支配;他们的心理作用既有无意识的(潜意识的),也有有意识的。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把每个个体看作一个整体,全面发挥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教学创设情境最终体现的意图――“让学生主动想、主动做”,这一理念提醒我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估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策略,而且也要考虑学生认知情感。
  每个个体从此小就喜欢鲜艳悦目的东西,高中生也不例外,他们对在成长的过程中产生了美感,形成了独有的审美标准,能从音乐、美术作品、语言、数学等多种活动形式中体验到美,不仅能够感受到美,而且能够创造美。信息技术教学呈现的信息具有直观的、形象具体的、鲜明突出的、多元形式的美,如色彩、构图、形象设计、动作造型、音乐配音、画面变化、节奏等,是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特点的。因此教师要找到学生美感发展和信息技术教学优势的契合点实施教学,利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表征方式所独具的多元综合的形式美,对学生的审美器官产生全方位地刺激,进而打开学生审美器官的通道,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入强烈的审美体验中,由景生情,进而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如在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课件在故事中导入课堂,把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每一个场面淋漓尽致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进入邹忌进谏的情境,通过这种形象、唯美的内容传递会自觉地激发学生内在的主体积极因素,艰涩难懂的古文一时间变得如此清晰易懂,同时,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教育观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学生去进行直观地感知与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并对行为是非曲直的辨别积累一定的经验,有利于学生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概念之间的联系,实现学生对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从而加速学生社会认知的发展。
  保加利亚G.洛札诺夫倡导的“暗示教育”认为:“教育过程要通过暗示建立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发学习潜能,提高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充分发展自我,实现自我。”4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做到语言、文字、声音、图像、图形的有机结合,声情并茂,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意识的学习和无意识的学习结起来,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既能提高学习效果,又能学的轻松愉快。而在高中的实际教学活动中,影响教育设计和活动过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也要将诸多影响因素整合起来加以考虑,才能真正起到对方法手段选择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埔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所,2002(7).
  [2]钟启权.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