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19-02-06 04:17:10 影响了:

  在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中,牵制校长、教导主任与教师精力较多的是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所谓问题行为,是指违反校规、违反社会规范,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行为。具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人数不多,但能量很大,影响不好。学生的问题行为,有的是品德性问题行为,有的则是心理性问题行为。由于他们形成的原因不同,处理的方法上必须区别对待才能奏效。应如何进行区别呢?先看实例。
  [例一]
  某中学一初一年级男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讲话不多。一天,他拿了一个空啤酒瓶,进教室后突然举瓶向旁桌一男生的头上砸去,接着又用手中的破瓶扎那位男生的胳膊,伤者头上和胳膊上鲜血直流。由于送治及时,伤者没有什么危险。学校令打人的学生进行检查,负责受伤学生的医疗费用,接受纪律处分,并张榜公布。
  [例二]
  某中学一初一年级男生,学习成绩较差,平时比较厉害。一天,他找了一块木板,还未进校门就向另一男生的头上砸去,伤者头破血流。由于送治及时,伤者没有什么危险。学校令打人的学生进行检查,负责受伤学生的医疗费用,接受纪律处分,并张榜公布。
  这两则事例发生的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但在处理过程中发现,两名犯错误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却很不相同。
  第一位学生为什么要打同学呢?待他冷静后叙述了事情的经过:“那天在家吃早饭时,妈妈又像往常那样唠唠叨叨。内容还是埋怨我学习成绩差、没出息,而邻居家的孩子学习成绩如何好。接着她又长吁短叹,说自己的命不好,养了这么一个儿子。我气呼呼地背起书包一摔门就出来了,一面走一面生气,既气母亲唠叨又气自己这么笨,心里烦极了。上学路上踢到一个空啤酒瓶,我就随手拣了起来。进了教室,看见大家都高高兴兴的,不知怎么,我举起瓶子就砸下去了。这时我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只是觉得气没有出够,就又用破瓶子乱扎一气。一直到同学从我手中将破瓶子夺走,我觉得肚子里还有气没出完。我现在真后悔,觉得对不起那位同学,我们俩平时还挺好的……学校怎么处分我,我都接受。我对不起他。”
   第二位学生又为什么要打同学呢?该生说:“他一直看不起我,我作业不会做向他请教,他还冷言冷语讽刺我。那次,他居然向老师告密,说我作弊,害我差一点儿受处分。我后来教训过他一次。前些日子,在校外,几个人打了我一顿。我认为是他找的人,所以决定要狠狠地教训他一次,让他以后听我的。”
  根据犯错误学生的自述,分析问题行为形成的动因,前者属于心理性问题行为,后者则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这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加以辨别。
  1.引起问题行为的动因 心理性问题行为往往由心理不平衡产生的消极情绪引起;品德性问题行为则由于利己的错误道德观念以及由此产生的不良道德情感引起。
  2.问题行为的攻击对象 心理性问题行为攻击他人、物品或自己;品德性问题行为只攻击他人或物品,不攻击自己。
  3.引起问题行为的场景 心理性问题行为的产生具有情境性、偶然性、自发性;品德性问题行为的产生则具有目的性、准备性、经常性。当然,有的心理性问题行为也具有准备性。譬如,当人们回忆自杀者在自杀行为出现之前的表现时,常感到自杀者与平时不太相同,其实这就是自杀前的准备。同样,有的品德性问题行为也具有情境性,如小团伙成员因为看到自己的“哥们儿”吃亏,不分青红皂白就“拔刀相助”,但这种行为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4.问题行为后的态度 心理性问题行为出现后,当事人一般会后悔或后怕;品德性问题行为的当事人在事后一般不后悔,还希望能侥幸过关。
  从上述事例分析,前一位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差,老师不欣赏他,同学看不起他,母亲埋怨他,使他长期处于压抑之中,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事发当天,在又听到母亲唠叨后,这种压抑的情绪爆发出来,导致了伤害他人的行为。这位学生伤人的啤酒瓶是在上学路上随手拣来的,并不是有意准备的。该生性格内向,一般很少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他的问题行为具有情境性、偶然性、自发性的特点,因此属于心理性问题行为。后一位学生是由于与同学有矛盾,想教训和报复对方,认为只有把他打服了,今后他才能听自己的。该学生知道“用木板打,不至于出人命”,所以特意找了块木板,这种问题行为可以属于品德性问题行为。
  在多数情况下,心理性问题行为与品德性问题行为没有绝对的界线,一个人童年初次发生的品德性问题行为,往往出自好奇、兴趣或偶尔犯错后的掩盖。例如,学生的偷盗行为,最初很可能是出于对他人财物的羡慕或产生了不良需要。而破坏课堂纪律的恶作剧、对物品的破坏乃至由性好奇导致的性过错,有的就出自心理不平衡。这就是说,即使是品德性问题行为,就学生而言,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并非完全由错误道德观念所支配。
  当然,心理性问题行为也是可以转化为品德性问题行为的。有的孩子就是因为经常感到自己不被重视而攻击他人;离家出走的学生中不少是由于难以忍受心理压力。
  对学生问题行为的不同处理,可能影响其终身的发展。如对小学二年级学生“拿”同学的笔的处理,这位小学生可能获得三种不同的经历。
  1.没有人发现,满足了他想得到物品的需要。
  2.被人发现,把他作为小偷进行了批评、处罚。
  3.被人发现,但没有作为小偷处理,而是帮他学会在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时的正确处理方法。
  具有第一种经历的学生,可能使其因尝到甜头而继续“拿”他人的东西,养成偷拿的习惯,形成品德性问题行为,也可能在懂事后自行纠正。具有第二种经历的学生,可能因此终身背上“小偷”的精神枷锁,或者破罐破摔,成为真正的小偷;或者长期压抑,形成自卑、怯懦的人格。当然,也可能从此痛改前非,获得成长。具有第三种经历的学生,可能由于遭遇了一次尴尬、体验了一次挫折,从而学会了如何处理想要而不该要的矛盾,由此成长。
  那么,在实际的学校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是:目标一致、对象相同,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互不代替。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国家的人才,体现了目标、对象的一致性。在德育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通过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政治理想、人生理想,增强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调控的能力。1999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其中,“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一个人自觉性的表现,没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目标,不可能形成这种在清醒意识下的利社会、利他人的自控能力。因此,学生身上表现的坚忍不拔 的意志与艰苦奋斗的精神,正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共同成果。可见,两者相互渗透、密不可分。
  但是,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处于两个不同的领域,它们可以相互补充,却不能相互代替,不能强调任何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因此,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比较。
  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层面。
  从人的素质结构分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生理层面、心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
  生理层面包括一个人的生理结构及生理功能,如身材,毛发、皮肤、眼球的颜色,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的结构等,以及由生理结构产生的功能,如活动的速度、灵活度、力量及耐力等。体育竞赛最能体现一个人所具有的生理功能。
  心理层面包括一个人的心理过程品质及个性心理品质,如认知过程的速度、灵活性、准确性、实效性,意志过程的自觉性、坚毅性、果断性、独立性,以及健全的性格特征等。素质中的心理层面建立在生理层面基础上,例如,一个人的气质类型与其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关系密切,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先天遗传的,它制约着一个人气质特点的形成;人的智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大脑的生理结构相关。反过来,心理素质又影响生理机能的发挥。悉尼奥运会上我国第一块金牌得主陶璐娜,就是在运动心理学教授刘淑惠的指导下,克服胆小、临场怯懦的心理障碍后取得成功的。
  社会文化层面包括个性倾向结构、认知结构及能力结构。个性倾向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认知结构包括知识结构与认知技能结构;能力结构则主要指解决问题的一般能力及专业能力。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主要是后天形成,是通过个体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获得的速度和质量受心理层面的素质的制约。作为教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很容易区分出理解快、能举一反三的学生和掌握慢、举一难以反一的学生。除了知识基础、学习策略与方法外,一个人的情感、意志及智力品质也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此同时,社会文化层面的素质也对心理层面的素质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前已叙述,崇高的理想可以促进个体的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错误的道德观念则可能使学生意志薄弱。
  心理健康教育是促使个体在心理层面产生变化,使心理过程的各种良好品质得以形成,大脑的潜能得以开发,人格结构得以完整的教育活动;品德教育则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产生影响,主要是构建或改变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结构。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其个性倾向性的综合反映。这表现在一个人在众多的事情中选择做什么,以及在做的时候有多大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与金钱。个性倾向性的核心是价值观,这恰恰是德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如进行“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学习”的教育,是为了建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高于其他”的价值观念,达到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以及理想、信念、世界观产生深刻变化的目的。
  因此,从教育任务看,品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的公民,建立“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他人活得更好”的信念。因为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利他和克己利人。因此,其工作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适应环境、与环境保持积极平衡的正常人,出发点则是当事人的利益。事实上,有了正常、健康的心理,才能有正常的学习,才有可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根据任务,品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政治方向、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主要是认识自己、认识环境、发展自己、调控自己方面的教育。
  任务及内容决定教育方法。品德教育可以运用灌输、说服、榜样、奖惩、训练等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则通常用倾听、会谈、测验、干预、行为训练等方法。
  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两种教育方式是否矛盾?如前面介绍的用啤酒瓶伤人的例子。要求犯错误学生为了班级、学校的荣誉改正错误,要求他替受伤同学着想不再犯错,给予处分产生震慑作用使其不敢再犯,这是德育的做法。启发犯错误的学生认识产生伤人行为的实际原因,帮助学生学会恰当地排除抑郁情绪的方法,讨论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处境,消除产生抑郁情绪的源头,从而振奋精神,改变学习落后的现状,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
  即使如前所举例二中表述的,是属于为制服对方的品德性问题行为,在运用品德教育方法的同时,也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人手,帮助学生认识报复行为与达到其预期目标――使对方服从自己之间的关系,了解人际关系中制约人缘的因素。进而帮助其认识用伤人的办法制服对方,实际上不仅不道德,还可能犯法。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最终必将葬送自己。
  在学校环境中,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也不同。德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塑造者与被塑造者之间的关系,从总体而言,学生必须听从教师的教育,服从教师的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则是知心朋友之间、律师与当事人、医生与病人、参谋与长官之间的关系。彼此之间首先建立信任关系,然后通过平等讨论、交谈、协商,消除心理困惑。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可以相互渗透、相互补充,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替代德育,德育也不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因为,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心理健康的人;心理不健康的人不可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而心理健康的人却未必是道德高尚的人。
  责任编辑/戴 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