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韩麦尔先生 [由韩麦尔先生所想到的……]
 

韩麦尔先生 [由韩麦尔先生所想到的……]

发布时间:2019-02-07 04:13:51 影响了:

  《最后一课》中都德笔下的韩麦尔先生,一直以来是庄重、无畏、深情,有着崇高爱国情感的形象。我仔细研究韩麦尔先生的课堂教学,竟发现他还是一位创设情境的高手:语法课上,他深情地赞美法国语言,寓意深刻,语重心长,创设了浓郁的情感情境;习字课上,他精心设计了新的、美丽的圆字帖,创设了联想的情境,使学生感觉这些字帖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使出全身的力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创设了告别的情境,把那种深沉的爱国情感渲染得如此浓郁与炽烈。可以说,如果没有韩麦尔先生高超的创设教学情境的艺术,小佛郎士的变化就不会如此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那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该怎样进行情境的创设呢?
  
  一、创设便于导入新课的情境
  
  学生好奇心强烈,课本到手后,常常把精彩篇章看个遍,等老师讲时,有的学生已经没有了新鲜感。尤其是一篇课文如果连上了几节课,学生还会有疲倦感。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要格外重视新课导入的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是用故事导入、经典名句导入、音乐导入、画面导入等。如,讲《变色龙》一课时,我引用鲁迅先生的话:契诃夫的每篇小说都不是可以一笑了之的,笑过之余,总有一些会引起你的思考。还可以采用民俗导入、诗歌导入,也可以让学生预习汇报导入。有时还可以将课程进度进行调整,如《十五夜望月》《我的思念是圆的》等课文放到中秋节来学。势必情景交融。
  
  二、创设便于主动探究的情境
  
  语文教学中如能精心设计既有启发性又能激起学生探讨兴趣的系列问题,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形成系统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学习李森祥的《台阶》,采取由学生主动质疑、自由提问的教学方法,最后归结为3个典型的问题,进行集中的研讨。这样由浅入深,避免支离破碎。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发现春、冬之景一段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向权威挑战,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创设便于合作学习的情境
  
  小组合作学习,有交流,有争议,但目的是解决学生个体无法完成,又有助于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追求的课堂气氛是热烈而不是热闹,思维活跃而不是形体的张扬。如《惠子相梁》在结束分析时,我采用再创造的方法提问:要加入惠子的话,在哪里加合适?惠子会对庄子说什么?二人的情态、动作如何?学生讨论积极,达到了预期效果。再如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关重要,只有入情入境的吟诵,才有品味与联想,才能深切地感受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情感美。我特别注重小组合作的诵读。最普通的齐读,不足取。可采取男女生分句读,分声部轮读,分声部轮唱和读。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朗诵、舞蹈、歌唱为一体,产生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创设便于深入思考的情境
  
  深入思考,表现为充分地理解教学目标所阐释的精髓,更能通过思考发现新意。王鼎钧的《那树》通过一棵给人们浓浓的绿荫及心神安慰的茂盛繁密的老树,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感慨。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对主题的探究至此也算是圆满完成。目前为止,现有的教参与相关的辅助资料也止于此。但我觉得不能就此止步。于是结合结尾一段有关词语引导学生继续探究,理解出平淡中蕴涵的深意:一种悲凉、幽怨和愤恨的情绪;理解出对人性中“欲望”的双重性的认识;理解出这一段更有对人性中善于“遗忘”的谴责。
  研讨《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第二自然段时,在学生品味生动的语言,感受优美的画面后,我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1.谁还看出了其他的形象?有学生回答,他看出了321个形象。即小蚂蚁做体操时,80只蚂蚁,就有80个形象,以此类推,跑步时有80个形象,害怕时有80个形象,逃散时有80个形象,累计320个形象,加上1个小酸果掉下来的,不就是321个形象吗?
  2.请你仔细倾听,你听见80只小蚂蚁跑步的声音吗?有的学生说应该是唰唰唰的声音,有的说应该是嚓嚓嚓的声音,有的说应该有个蚂蚁体委喊着口令“一、二、一”,“跑步走”……
  因此,教师要巧妙地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借助联想与想象等方法,多角度深入挖掘文本的关键内容与隐含信息,提高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领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手法,体味丰富细腻的情感。深入思考,不仅使既定的目标得以实现,而且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教师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
  
  五、创设便于知识迁移与拓展的情境
  
  知识的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形成知识的广泛迁移能力可以避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实现知识点之间的贯通和转换,有利于认识事件的本质和规律,构建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知识的迁移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培养了学生发展创新的思维能力。为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利于知识迁移的情境,让学生去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学科知识从教材中延伸出去,或将其他知识切入进来。把语文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总结出知识拓展与迁移的方法,如内容上的拓宽、思想方面的启示、某种情境的联想、与人物相关的故事、对人物与作品的相关评价等。
  总之,教师要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用他的智慧、人格与学生心灵碰撞,让学生在他的激情燃烧中得到精神满足,同时,给学生创设一个美的情境,可以加强他们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当然,创设情境要根据教学对象、教学要求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有针对性,切不可随意穿插。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