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爱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 [让爱把德育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发布时间:2019-02-08 03:35:33 影响了:

  怎样让学生体会到老师的爱,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如沐春风,身心健康?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在《教育的智慧》一书中写道: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更困难。因为师生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彼此之间要建立深厚和亲密的情感,是一件令人很费心思的事。正如台湾教育家高震东先生所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那么,在我们平常的教学活动和品德教育中,教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爱呢?
  一、培育爱的土壤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如果我们把教师的灵魂比做土壤,把教师的爱比做土壤中的种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壤是否肥沃关系到种子能否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因此,教师的灵魂是培育爱的土壤,是照射爱的阳光,是滋润爱的雨露。那么,教师用怎样的土壤培育爱,播种爱和耕耘爱,不仅关系到教育的质量,也关系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人生道路转变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将神圣的师爱一视同仁地撒向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以感染他们、教育他们、锤炼他们、造就他们。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始终是带着一片爱意来,不带半点遗憾离开。
  二、传达理性的信息
  教师在讲解知识时要准确无误,如果出现了错误,要敢于在学生面前迅速纠正。这是教师爱学生的基本前提,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传授着他们的治治学态度与认真负责的精神。所以说,教师传达理性的信息不仅反映出他们的职业修养,也衬托出其人格的魅力。
  三、加强学生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人对自己特有的一种整体观念,它包括个人自我认识,自我评估和自我体验。学生自我认识与体验如果常常是成功的,就会在内心不断地接纳自己,壮大自己,否则,就会在内心责备自己,甚至缩小了自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活动、完成作业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的自我认识,体验与评价,让他们体验到教师对其是那样地关注、关心、支持与热爱,让他们感悟到自己是别人眼中的人,是有朋友支持的人,是有归属的人。这样做不单纯是让学生知道他在老师心中,在班级有位置,也让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与接纳感。因为学生的这些感受是老师所能给的,是老师爱意的具体写照。
  四、适当地表达愤怒
  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遇到不愉快、生气的事情是常有的。那么,教师该怎样面对学生的顽皮、淘气及捣乱等不良行为呢?许多老师,尤其是年轻老师,他们沾火就着,不分青红皂白,把愤怒的情绪迅速撒同班级的每一个学生,他们停下课,批评犯错误的学生,指责没犯错误的学生,谩骂家长没有管好学生,更为严重的是,有的老师在气愤下,出手打学生等等。老师的这些做法不仅伤害了犯错误的学生,更为严重的是伤害了那些没有犯错误的学生。因此,我们提倡教师要适当地表达愤怒。这里,适当是指老师的批评要有理、有利、有节与有情,即让学生感到自己伤害了老师,若老师生气了,又能够从老师的言行中感受到为师的大度、宽容与慈爱。例如,对上课爱搞小动作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确令老师气愤。有爱心与宽容的老师可以这样处理这个问题:“某某同学,你上课又说话了,老师本以为你不会这样做的,但你控制不了自己,这样做了,我为你感到十分遗憾。”这种表达方式既向学生暗示老师生气了,同时又体现了老师的宽容与慈爱。
  五、避免对学生产生标记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热爱除了表现在上述几个方面之外,还体现在所使用的语言上。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表现都要作出评价,都要使用语言。因此,如何使用语言,使用什么样的语言,不仅是一个习惯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到对学生能否产生标记作用的问题。这里所说的标记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具有了标签作用。例如,在课堂上,有些老师对学生回答问题时使用的语言是“你真聪明”、“你真笨”等等,这种语言看上去是一种客观评价,但这种评价会让其他学生产生另一种解释,即聪明的学生就是好学生,笨学生就是坏学生。学生一旦被封上了坏的标签,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老师心目中的位置,父母眼中的形象就都与坏字连在了一起,这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很容易使学生失去自我效能感。
  因此,教师要注意使用语言的艺术性,把握好语言的分寸,时刻牢记一条原则:注意对学生回答问题本身的优劣进行评价。如:“这个问题回答得比较有逻辑性”、“这段课文朗诵得很有感情”、“这篇作文写得很优美”等。总之,作为一名老师,不要迁物于人,更不要把学生的学习问题与其聪明与不聪明连在一起。做到这一点,也就避免了对学生的标记作用,也就消消地将爱撒向了每一位需要关爱的学生。
  六、要避免赞美带来的危险
  教师赞美学生的积极行为是在教育活动中树立榜样的一种做法,是正常行为,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教师不注意赞美的度,或忽视其他同学的感受,总是在班级表扬学习好的几名学生,就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即遭到大家的妒忌。因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与赞美,因为在老师的赞美与表扬中,他们体验到了被接纳、被认可的感受,也悟出了自己在班级的地位等。所以,如果老师总是表扬少数几名学生,就会使这几名学生成为多数人嫉妒的对象。
  我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我教的一位六年级女同学,很喜欢学习英语,英语作文写得很有特色,每次英语课讲评作文时,我都把她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念。有一次,我刚说要读这位学生的作文,就有一半的学生将耳朵捂起来,表示不听。我批评了捂耳朵的学生,硬是将这位学生的作文念完。等到了课下,这位女同学和同学们在一起跳皮筋,同学们说:“你要玩可以,但你只能扯皮筋”。“为什么我只能扯皮筋?”同学们告诉她:“谁让你英语那么好,作文也好,老师总表扬你!”
  这个例子就是赞美给这位同学带来了同学的妒忌。因此,老师要避免这类危险出现,要把赞美均匀地撒向每一位学生。
  另外,教师应努力发挥嫉妒心的正面作用,矫正不正常的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所起到的正面作用是可以成为工作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努力。但是不良的嫉妒心理会导致畸形的人格和特异的交际行为,是心理障碍中威胁他人较大的一种,是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绊脚石”,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孩子们形成正常的嫉妒心态:嫉妒他人但是学习他人,嫉妒他人但是友好他人。
  七、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生活
  老师爱学生还可以从他们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事实开始,因为生活事实离学生最近,也最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与热情,也最易于被他们接受。所以,课堂教学中,如果老师能够把抽象的理论与说教变成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现实生活事例去讲解,就会使他们感到老师不仅是在传授知识,而且是在用心让他们体验未来的生活。这种体验对学生来说,犹如一眼甘泉,为他们解除了心灵的干渴,即渴望老师关心他们未来的生活,成为他们的向导。基于这一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富有生活意义的故事、小品与多种体裁的生活话题提交给学生,组织他们分析与讨论,使他们从中悟出一种哲理、一种逻辑、一种观念,最终形成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与态度。
  例如,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公平”。在班级活动课上,老师可组织一个晚会,在晚会上,老师仅请两名同学吃蛋糕,让其他同学们看着。当这两名同学吃完蛋糕后,老师马上问其他同学:“当这两名同学吃蛋糕时,你们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感想。有的同学说:“老师你这样做是不公平的。”有的同学则认为:“老师你伤害了我们的心,因为你没有理由当着我们的面这样偏心。”总结同学们的种种感受,基本上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老师应该把一个蛋糕分给全班同学吃。只有这样,才是公平的。
  当老师看到同学都为老师今天不公平的行为而遗憾时,老师总结说:“的确,我做得很不公平,生活中这样不公平的事情很多,当你们面对不公平的事情时该如何对待呢?今天老师上的这一课,就是让你们感受生活中的不公平。我主要的目的就是让你们从生活中的不公平事件中学会如何应对不公平。”虽然老师的话纯朴无华,但它却包含了老师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关注与培养,也体现了老师把一个真实的生活还给学生的技巧。
  可见要使思想教育落到实处,首先要认识德育不是空洞的政治口号,更不能靠生硬地灌输。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除了学习有关法律、法规,还必须深入学习教学大纲和教材,积极挖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其实,各学科的思想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不仅思想品德、语文、英语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充实,其它学科的潜在思想教育内容也不少。如数学课必须适当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科学的思想方法;科学课可利用自然现象和实验引导学生爱护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美术、音乐可结合实际,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只要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把思想教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会于教学过程中,就能把思想教育作为课堂教学中一个任务来完成。其次,教师要结合班级和学生的实际,结合课文的中心、段落或字词句,深挖其思想精华,科学地渗透品德教育。当然,品德教育还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寓思想教育于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我们完全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和学校的中心工作来进行。例如,学校抓校风建设时,教师可以结合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违纪现象,引导学生去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区分好坏,明辨是非,从而增强学生的“免疫”力。如果学生无法分辨或意见不统一,教师可以适当提示,切忌过早下结论和简单地灌输。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的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等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深化教学内容。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