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风起青萍,“星球大战”计划诞生之回顾|星球大战计划
 

风起青萍,“星球大战”计划诞生之回顾|星球大战计划

发布时间:2019-02-12 04:05:12 影响了:

  1993年5月13日,美国国防部长阿斯平在新闻发布会上发表声明,由于头号假想敌――苏联已经不复存在,美国政府决定放弃在外层空间建立反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在这个震惊世界的声明中,美国官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使用了“星球大战”这个词。而早在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该计划开始时,“星球大战”这个源自著名导演卢卡斯那部鸿篇科幻巨作的形象名称,就已经淹没了绕口的官方正式名称,为世人所熟知。虽然“星球大战时代”就此宣告结束,但作为冷战后期的一个牵动全球主要军事大国的关键研究计划,其来龙去脉,还是值得进行一番探究的。
  
  二战后美国军事战略的发展与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凭借其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审时度势的战略决策,不但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反而在战后大发横财,增强了经济实力,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在这种情况下,政治上美国到处伸手,极力推行其侵略扩张政策:40年代后期支持蒋介石打内战;50年代初侵略朝鲜;60年代插足越南超过10年之久:70年代支持以色列发动中东战争:同时还干预中美洲和非洲许多国家的内部事务等等。军事上美国则妄图垄断核武器,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军事基地。
  战后美国妄图垄断核武器的军事战略,集中反映在其大力发展能投掷核武器的战略轰炸机上。他们先是建立了由2000架B-29战略轰炸机组成的战略空军,继而又投资数百亿美元发展更先进的战略轰炸机,仅在1945~1952年的7年时间里就陆续发展、装备了B-50(B-29的改进型)、B-36、B-47、B-52等几种战略轰炸机,平均不到两年就有一种新战略轰炸机出现。然而,美国垄断核武器的战略很快就被前苏联原子弹爆炸成功所打破,迫使美国不得不修订其军事战略。
  
  美、苏核军备竞赛与核僵局
  
  1948年8月,前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由此拉开了美、苏核军备竞赛的序幕。
  前苏联的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美国总统杜鲁门立即下令研制氢弹。3年之后,即1952年,美国爆炸了其第一颗氢弹。又过了3年,前苏联的氢弹试验也获得了成功。
  前苏联在大力试验原子弹、氢弹的同时,还集中了相当大的力量研制导弹。他们在1957年十月革命40周年之际,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并把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美国对自身的“导弹差距”极为震惊,第一次发现自己在高科技领域被超越了。
  美国立即进行反思,并集中力量发展导弹以消除所谓的“导弹差距”。美国凭借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发达的工业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很快就赶了上来。第2年,也就是1958年,美国的洲际导弹也试验成功,并开始研制具有更高水平的“民兵”洲际导弹。2年之后,潜艇发射导弹试验成功,并将核导弹装备到了核潜艇上。美国人不但消除了“导弹差距”,而且在发展潜射导弹方面抢了先。4年之后,1964年,前苏联的潜射导弹试验成功,核潜艇也装备了导弹。这场以发展导弹核武器为主旋律的核军备竞赛,就这样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激烈地展开,轮番升级。一段时间里,一方可能暂时领先,但不久又被另一方迎头赶上,甚至被反超。
  1970年,美国“民兵”-III弹道导弹试验成功,实现了多弹头分导。一枚“民兵”-III导弹最多可以携带12颗弹头,攻击12个目标,取得了暂时的优势。然而经过近10年的努力,前苏联发展了ss-17、SS-18和SS-19等3种型号的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不但抵消了“民兵”-III导弹取得的暂时优势,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民兵”-III。SS-18携带的单弹头的爆炸威力可以达到2000万吨至5000万吨TNT当量,远远超过“民兵”-III。70年代后期,美国大力发展MX导弹,企图夺回失去的优势。然而,当美国部署MX导弹时,前苏联也有了与之相当的第五代导弹:SS-24、SS-25。陆基导弹如此,潜射导弹与战略轰炸机亦然。美国发展先进的“三叉戟”核动力潜艇,前苏联以部署“台风”级核潜艇相对抗;美国B-52战略轰炸机装备了空射巡航导弹,前苏联装备巡航导弹的新型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也开始部署。这样竞赛的结果,到了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两个超级大国手中的导弹核武器都足以将对方摧毁。60年代初,美国对前苏联在战略核力量方面曾一度占5:1的优势;到了70年代初,这个优势已经趋于平衡,前苏联在运载工具数量、核弹头总当量以及不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导弹投掷重量方面均超过了美国。核军备竞赛的结果是谁也无法取得足以压倒对方的绝对优势,手中的核武器都可以把对方摧毁,但也都害怕对方把自己毁灭,因而陷入了核僵局。整个世界就是在这种核僵局下赢得了和平,因此有人把它称为“核恐怖下的和平”。
  60年代,时任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曾经声称,只要有400到600枚热核弹头,就足以把前苏联50%到75%的工业生产能力毁掉。而前苏联的赫鲁晓夫更是夸耀,一按电钮就可以把地球毁灭。尽管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拥有数以万计的核弹头,的确可以毁灭地球几次,但出于对自身毁灭的恐惧,他们始终维持着核恐怖下的和平,谁也不敢打破核僵局。而且,从60年代末期双方开始了核裁军谈判,并于1972年5月,由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和《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后来,又经过几年的讨价还价,“临时协定”演变成了1979年由卡特和勃列日涅夫签署的《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条约对进攻性战略武器的限制,实际上是为了维持核僵局而对美、苏战略核武器作了数量上的限定,如规定美国拥有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总数为i054处,前苏联拥有的陆基洲际导弹发射井总数为1400处;美国拥有的潜地导弹发射管总数为624个,前苏联则拥有950个;美国拥有的可搭载巡航导弹的战略轰炸机总数为413架,前苏联则拥有156架。
  这样的限制有两个特点:一是维持核僵局;二是使美、苏战略武器的更新换代合法化。例如,条约签订的1979年,美国新型“民兵”-III型导弹完全取代了“民兵”-I,前苏联的SS-17、SS-18和SS-19则取代了SS-9之前的型号。尽管这种更新换代合法化,但始终打破不了已经形成的核僵局,因为条约签订时美、苏所拥有的战略核武器即使不再更新换代,也足以毁灭对方。
  1982年美国国防部估计,在美、苏的一场全面核战争中,双方只打击对方的军事和经济目标,前苏联就会有6000万到1亿人死亡,美国死亡人数将更多,可能在1亿5千万人以上。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界开展了对核大战后果的研究,“地球毁灭论”者有之,“核冬天论”者有之,即使地球不毁灭,出现科学家们 估计的“核冬天”,人类也将灭亡。美国科学家们估计,即使发生一场中等规模的核战争,产生的巨大浓烟、尘埃云也将把整个地球带进“核冬天”,即核爆炸产生的浓烟和尘埃将会挡住日光达数月之久,使地球的气温下降75度,造成地球上的生物灭绝,也将严重破坏全世界的气候,造成农产品的大幅度歉收,出现核饥饿。因此,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决策者们开始清醒地认识到:在核战争中不会有胜利者。这也就是核僵局得以维持的原因。然而,维持这种核恐怖下的和平并非他们追求的目标,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寻求打破核僵局、夺取战略优势的途径。美、苏核军备竞赛形成的核僵局以及他们企图打破核僵局、夺取战略优势的决心就是美国人提出“星球大战”计划的历史背景。
  
  美、苏早期的反导系统
  
  矛和盾,进攻性武器和防御性武器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有进攻性武器,自然就会有防御。性武器。“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提出了一个多层反导防御系统,但反导防御思想和反导防御系统应当追溯到50年代,“星球大战”只不过是早期的反导防御思想和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和演变而已。
  早在50年代末期,随着洲际导弹的出现,美、苏就开始了反弹道导弹的研究。了解美、苏早期反弹道导弹的防御系统,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早期系统在结构上、功能上存在的问题,对于理解和认识“星球大战”多层次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是十分有益的。因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一方面是因为进攻性核武器的发展走到尽头,形成了核僵局,必须寻求打破核僵局的途径,另一方面,“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也是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演变顺理成章的结果。
  “奈基。宙斯”系统 美国从1955年开始,在地空导弹的基础上研制“奈基一宙斯”反导系统,这种高空拦截系绩主要为防御60年代初期的弹道导弹而设计,拦截高度在110-160公里,主要用于大城市的防御。整个系统由“奈基-宙斯”反导导弹、目标搜索雷达、目标识别雷达、目标跟踪雷达、数据处理计算机、反导引导雷达和反导导弹引导计算机组成。“奈基一宙斯”系统有许多缺点。首先,它无法对付多弹头,由于系统采用单脉;中体制的机械扫描雷达,动作缓慢,其计算机的目标容量有限;其次,它无法识别真假目标,因此敌方可以通过释放大量“诱饵”比较容易地突破防御系统;再次,当时能在大气层外利用x射线杀伤目标的弹头尚未研制成功,而拦截弹的核弹头威力较小,故不具备高空杀伤目标能力:而且系统设备庞杂,价格昂贵。由于这些缺点,1963年,这个刚刚发展起来的反导系统便被取消了。
  “奈基”-X系统 1963年底,美国在“奈基一宙斯”系统的基础上,开始研制新的反导系统――“奈基”-x系统。该系统是一种高、低空相结合的双层拦截系统,即先由“斯巴坦”导弹对来袭导弹进行高空拦截,漏网的再由“斯普林特”导弹对付。与“奈基-宙斯”相比,“奈基”-x作了一些改进:增加了具有高加速度性能的低空拦截导弹――“斯普林特”导弹,其加速度为100g,具有分层拦截的能力;简化了系统组成,采用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从而解决了多目标跟踪问题;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快速数据处理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从而增强了识别和同时拦截多目标的能力。尽管比“奈基-宙斯”系统有明显的改进和提高,但美国国防部认为,“奈基”-x对采用新型突防手段的导弹袭击不能提供可靠的防御,因而推迟了批准部署“奈基”-x系统的决定。
  “哨兵”和“卫兵”系统这是美国第三阶段的反导系统。1967年9月,美国国防部宣布了政府关于年底开始建造一个价值50亿美元的有限反导系统的决定,取名“哨兵”系统。该计划一提出就遭到国内许多反对者的指责和批评,他们认为反导计划的实施不会给美国带来战略上、政治上的益处,反而会引起进一步的军备竞赛和加剧国际紧张局势。反对者还认为,该系统的效果不大,因为敌国对于假目标的研制要比该反导手段的研制领先2-5年。在这种形势下,1969年3月,美国宣布暂停部署“哨兵”系统,并开始研制和部署改进后的“卫兵”反导系统。与之前的反导系统相比,“卫兵”系统在性能上有了较大改进,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识别能力差,在面对采用突防措施的来袭导弹时,在大气层外雷达难以区分弹头与数以万计的铝箔条和镀铝气球等假目标,待目标进入大气层后,那些轻的假目标虽然会因大气阻力而落在弹头后面,但雷达因反应速度慢,等到分辨清楚时,弹头已快落地,导致拦截十分困难;其次,雷达跟踪和引导能力有限,生存能力差,系统使用的相控阵雷达设备庞杂,不能机动,易被击毁;另外,抗核爆炸效应能力差,核爆炸引起大气电离密度加大,易使雷达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甚至完全停止工作,而且拦截弹的核爆炸还可能对己方其他拦截弹产生“自毁”效应;可靠性差,由于系统庞大,作战指令成千上万条,且要求高速传输,要求自动化程度高,但该系统都不能满足这些要求;拦截导弹的机动飞行能力差,不能有效对付机动来袭弹头。再加上一些其他技术原因,该系统最终于1976年2月被迫关闭。
  “格里丰”系统 前苏联的反导武器的技术性能和研制进程与美国差不多,前者从1957年开始研制反导系统,代号“格里丰”。“格里丰”本是一种地空导弹,经过改进,具有了一定的反弹道导弹能力,这是前苏联研制的第一代试验性反导武器。1961年,这种反弹道导弹进行了几次试验。同年10月,当时的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宣布:“摧毁飞行中导弹的问题已经成功解决了。”其实离真正“解决问题”还相差甚远。
  “橡皮套鞋”系统 由于“格里丰”反导系统性能差、满足不了实战要求,60年代初,前苏联决定发展性能更好的“橡皮套鞋”反导系统。该系统主要用来保护莫斯科,由“狗窝”、“猫窝”作战指挥雷达、场地雷达、“橡皮套鞋”反导拦截弹、数据处理中心以及指挥控制中心等组成。“狗窝”作战指挥雷达部署在莫斯科西南面,负责监视美国;“猫窝”作战指挥雷达部署在莫斯科南面,负责监视中国和西欧,两部雷达均从部署在国境线附近,如伊尔库茨克、巴伦支海沿岸、波罗的海基地、萨雷沙甘靶场等处的导弹预警雷达(即“鸡笼”雷达)接收预警信息,对预警雷达发现、识别的目标继续进行跟踪、测轨和预报落点,同时对反导系统实施火力分配。作战指挥雷达均为连续波相频扫描体制的相控阵雷达,作用距离大致在2800-3000公里之间。场地雷达包括目标跟踪雷达和拦截导引雷达,用于对来袭目标进行精确的跟踪和识别,同时引导拦截弹摧毁来袭目标。部署方式基本上保证每个阵地1部目标跟踪雷达、2部“试加”制导雷达。
  到1969年美、苏开始核裁军谈判的时候为止,“橡皮套鞋”反导系统已经部 署了4个防御体,每个防御体包括2组,每组有8部拦截导弹发射器(共64个发射器),1部大型目标跟踪雷达,2部拦截导引雷达。
  “橡皮套鞋”拦截弹与“格里丰”拦截弹相比,性能有很大提高,首先它采用2级或3级固体发动机,推力比“格里丰”使用的发动机大得多,拦截高度大大提高,可以进行高空拦截;其次,它使用核弹头战斗部,依靠核爆炸的巨大威力来弥补命中精度不高的缺陷,实现了很高的摧毁概率,一般认为单发摧毁概率为50%-75%,而且对每个目标可以连发两枚拦截弹,连发的时间间隔为5-30秒,因而摧毁概率可达94%以上。由于拦截弹依靠核爆炸时产生的x射线、中子流、光辐射及冲击波来摧毁目标。根据计算,在100公里的高空爆炸,破坏半径可达9~11公里,在80公里的高空爆炸,破坏半径也能达6.6~8.5公里,摧毁概率极高。一般认为,只要破坏半径大于6公里,单发摧毁概率就接近于100%。尽管“橡皮套鞋”与“格里丰”相比,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存在许多致命缺陷,无法对付突防能力迅速提高的进攻性导弹。首先,从它的雷达系统看,雷达系统的抗核爆能力差,识别真假弹头的能力差,无法对付大量的目标,无法从大量的假目标、诱饵中识别出真正的弹头,除此之外,雷达探测方位中还存在“盲区”。其次,“橡皮套鞋”拦截弹发射器一次只能发射和制导16枚拦截弹,每个目标连发两枚拦截弹,只能对付8个目标,而现代的采用多弹头分导技术的洲际导弹,例如“民兵”-III最多可携带12枚弹头以及10倍于弹头的假目标诱饵,“橡皮套鞋”拦截弹是无法对付的。拦截弹虽属于高空拦截武器,但没有“滑行机动”能力,不能进行分层拦截,因而难以提高拦截效率。
  
  后期反导系统的发展
  
  1972年5月,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签署了《限制反导条约》,规定美、苏两国只能在首都和一处弹道洲际导弹发射场各建一个反导系统,两个系统的拦截弹数不超过100枚,而且还限定了雷达的数量。条约规定禁止研制、试验或部署海洋、空间、空中反导系统及地面机动的反导系统,但不禁止对反导系统进行研究。这个条约显然是美国和前苏联在大力发展进攻性核武器时达成的一项交易,既照顾了双方已拥有的反导系统的既成事实,又可以使他们腾出手来集中力量发展进攻性导弹核武器。整个70年代是美、苏进攻型导弹核武器发展最迅速以致形成核僵局的10年。然而,尽管有了该条约的限制,美、苏的反导弹防御系统在条约签署后仍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在反导防御系统新概念的研究方面更是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橡皮套鞋”的改进与完善 1972年美、苏签订《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时,一个具有实战能力的“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已经初步建成。在那之后,前苏联对“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进行了大力改进和完善,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具有实战能力的反导防御系统。前苏联在莫斯科附近建造了一部大型的作战指挥相控阵雷达,与已建成的“狗窝”、“猫窝”作战指挥雷达一起使用,使“橡皮套鞋”系统的作战指挥雷达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对弹道导弹的预警,除已建成的部署在前苏联国境线的“鸡笼”预警雷达系统以外,又在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造一部大型相控阵雷达以监视和跟踪美国潜艇从太平洋发射的潜射导弹。
  为了提高对弹道导弹的预警能力,前苏联还在太空的高椭圆轨道上部署了一个预警卫星网,始终保持两颗以上的预警卫星在准同步轨道上执行探测预警任务。这两颗探测预警可以在美国发动核袭击的最初阶段及时向地面发出预警,可为前苏联作出决策争取30分钟的时间。此外,前苏联还在明斯克、高加索的尼古拉耶夫和远东地区部署了三部超远程电离层后散射雷达,加上原有的“鸡笼”雷达系统,共有11部大型远程预警雷达,它们的探测距离均在6000公里以上,可以对从东北、东南、西部及南部方向入侵的弹道导弹进行监视和跟踪。
  为了提高“橡皮套鞋”反导系统的拦截能力,前苏联发展了能进行分层拦截的两种新型反导拦截弹。一种是代号SH-04的拦截弹,射程92.5-555公里,在大气层内、外都能进行拦截,比原来的“橡皮套鞋”拦截弹的最大改进之处是具有“滑行机动”能力,即弹上装有能多次启动和关闭的发动机,发射后能关闭发动机,滑行等待进一步的制导指令,然后再启动发动机实施机动拦截,这样就能提高拦截效率。另一种是代号SH-08的末段拦截弹,射程为18 5N185公里,其特点是弹上装有新型快速双面目标跟踪雷达,具有高超音速的拦截速度。
  1976年,美国主动关闭“卫兵”反导防御系统后,“橡皮套鞋”反导防御系统就成为了世界上唯一具有一定实战能力的反导防御系统。
  “卫兵”系统的关闭与美国人的反思在《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签订的1972年,美国正在建造他们的“卫兵”系统,这是一个以保卫“民兵”导弹基地为目的的反导防御系统。然而,在进攻性弹道导弹突防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下,这个美国人苦心经营、耗资近200亿美元的“卫兵”反导系统根本无法对付弹道导弹的大规模进攻,因而经过几次演习失败后,美国主动关闭了“卫兵”反导系统。
  “卫兵”反导系统关闭后,美国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深刻的反思,认为这种以核反导的末段防御方式无法对付大规模的核进攻,必须研究新的反导防御概念。
  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卫兵”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拦截导弹速度低。当时发展的以导弹反导弹的根本弱点是拦截导弹速度不够,其飞行速度和来袭导弹差不多,大约为6-7公里/秒,因而作战反应慢,对拦截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稍有误差就会放过来袭目标。
  拦截导弹的核弹头有自毁效应。这种反导系统由于敏感元件和制导技术不能保证导弹精确地拦截来袭目标,所以拦截弹头都使用核弹头,以核弹头的巨大威力来弥补精度不足的弱点,提高拦截效率。但是,无论大气层外还是大气层内的核爆炸都会产生强烈的电磁脉冲。后者虽然对来袭导弹有杀伤破坏作用,但它也会产生使己方拦截弹失效的自毁效应,影响反导系统作用的发挥。
  末段拦截效率低,风险大。这种反导系统一般是在来袭导弹飞行末段进行拦截,即使后来经过改进而实行高、低层结合的两层拦截系统,也都接近末段。因此拦截时间短,效率低,一般拦截概率在50%-70%左右。而这种拦截只能对付少数来袭目标,如果是成百上千的来袭弹头的大规模核袭击,那不仅达不到50%-70%的拦截概率,而且根本无法对付。
  末段拦截可能给本国造成破坏。在来袭导弹的末段进行拦截,特别是在50公里以下的范围内进行拦截,即使拦截成功,拦截引起的核爆炸势必将对本国 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防御范围有限。“卫兵”系统是以保卫“民兵”导弹基地为主要目的的反导系统,防御范围十分有限。即使按照原定设想,建造14个防区(本土12个,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各1个),也只能重点保护美国的洲际导弹基地。然而,仅大福克斯地区的“卫兵”系统的建设就耗资近200亿美元,建造14个防区,即使财大气粗的美国显然也难以负担,而且会违反《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
  拦截层次少,手段单一,效率难以提高,不能对付大规模核袭击。“卫兵”系统虽然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拦截,但层次毕竟太少,一旦漏网便来不及补救。反导系统虽然几经改进,但拦截手段仍只有导弹这一种,在大规模的核袭击时,很难对付多目标、多弹头。
  非核拦截与新概念研究 美国人经过反思,得出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论:一是反导防御必须实行非核拦截,二是必须寻求新的反导防御途径、研究反导防御的新概念。
  “卫兵”系统关闭之后,美国发展的在外大气层进行拦截的高层防御系统便是他们发展非核拦截的尝试。高层防御系统的覆盖区高于90000米,其设计方案是:一旦前苏联发射导弹,预警卫星立即向地面发出预警信号,火箭探测器随之射入轨道。在整个作战期间,这种箭载探测器在外大气层停留数十分钟,监视和跟踪预警卫星发现的入侵导弹。探测火箭上装有小型、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长波红外探测器,采用扫描方式对预警卫星预警的走廊进行搜索扫描以监视、跟踪目标,查明目标的数量、性质和方位,并从假目标、诱饵中鉴别再入弹头。探测器的视场足以观察5000个再入弹头和20000个诱饵、假目标。探测器的计算机能对其全部信息进行处理,计算目标的近似弹道、发射点和遭遇点,并利用红外识别方法识别再人弹头,将有关信息实时传至地面作战指挥计算机,作战指挥计算机再向拦截弹分配目标,发射拦截弹进行拦截。
  拦截弹上装有红外自导引设备,使用多个非核杀伤弹头。这种非核杀伤弹头叠装在拦截弹的顶级,并以近似多弹头分导方式从母舱散开,采取直接命中或小脱靶距离爆炸方式靠弹片杀伤入侵的弹头。
  由于非核拦截要求直接命中目标或小脱靶距离爆炸,对制导的要求极为苛刻,因而在技术不成熟的情况下,美陆军发展的稠密大气层内防御系统仍使用带核弹头的拦截弹,这是为了提高拦截效率不得已而为之。
  美国主动关闭“卫兵”反导系统之后,一方面进行非核拦截试验,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对反导防御新概念的研究,着重研究除末段防御之外拦截方式的可能性。因为对于末段防御,即使使用非核拦截成功,也无法避免核爆炸的破坏和影响,而且末段拦截必须绝对可靠,一旦漏网就无法补救,所以寻求新的拦截途径是实现有效拦截而又避免自己遭受和破坏和影响的保证。
  美国为此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先是发展了一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技术规划,接着又搞了一个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先进技术规划,寻求进行反导防御的各种新技术途径。这些技术规划,名为“规划”,但并未发展实际的反导防御系统,只是进行概念性研究。在这些技术规划里,他们深入地分析了对弹道导弹的每一个飞行段进行拦截的可能性,每一段拦截的技术要求,所需探测、捕获、跟踪、测量、定位的手段和设备,以及可能使用的武器系统。不但如此,他们还对弹道导弹的每一项突防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例如为了消除助推火箭自爆在再八飞行器四周产生的大量碎片所造成的雷达回波,他们深入研究了大量滤波问题。在这些技术规划里,美国基本上弄清了助推段、末推段和中段拦截的可行性、特点及实现拦截的关键性技术问题,例如探测几千公里之外的助推火箭产生的尾焰需要十分先进的长波红外探测器:实现助推段拦截需要高超速的拦截弹、定向能武器等。他们在研究反导防御系统新概念、新思想的同时,对实现这些新概念、新思想的关键性技术进行了强有力的研究论证,特别是对实现新的拦截思想可能使用的武器系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试验。在这种新概念研究和技术研究齐头并进的方针指引下,远距离探测助推器尾焰的红外探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利用高速火箭拦截弹头成功,实现了非核拦截的初步设想,反导防御系统可能使用的更先进的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这些都为“星球大战”计划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高边疆”战略
  
  “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是一个震惊世界的计划,但它毕竟只是国家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美国在80年代初提出的“高边疆”国家战略。
  前文已经在“星球大战”计划产生的历史背景中提到了美国军事战略的破产,核军备竞赛中出现了核僵局,美、苏双方都在寻求打破核僵局的出路。其实,美国军事战略的破产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军事战略上的失败,而应看作是战后美国国家地位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恢复军事战略优势,必须从振兴美国,恢复美国曾一度获得的“霸主”地位着手,这是美国的战略家们非常清楚的问题。因此,制定了一项能够振兴美国,使美国恢复“霸主”地位的国家战略是当时几届美国政府孜孜以求的事。
  战后世界形势发生的最显著的变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前苏联军事力量的迅速增长,向美国的霸权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日本、西欧在经济上迅速崛起,导致西方出现了三个经济中心,美国战后在西方形成的盟主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削弱;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新获得独立的国家成为美、苏竞相争夺的对象。
  面对世界发展的这一形势,几届美国政府都在竭力设法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事与愿违,美国的霸主地位每况愈下。首先,面对前苏联的军事挑战,美国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与前苏联开展疯狂的军备竞赛,妄图夺取军事战略优势,遏制前苏联的发展,削弱前苏联的军事力量。然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较量,竞争的结果只是从“核垄断”发展到“核僵局”,在核军备上最多也只能说是形成了“核均势”,谁也无法打破“核僵局”、破坏“核均势”、夺取“核优势”。在常规军备竞赛上,前苏联已经占有明显的数量优势,美国妄图以质量上的优势来对付前苏联的数量优势也难以继续维持常规军备上的“均势”。
  其次,战后日本曾处在美国的全面军事占领下,西欧各国也把美国奉为“盟主”,接受其领导。尽管美国也曾竭力限制它们的发展,然而还是无法阻挡日本、西欧各国要求振兴的潮流,后两者的崛起更严重地冲击着美国的“霸主”地位。
  至于战后第三世界获得独立的国家,由于美国过去曾支持过它的盟国,反对过一些国家的独立,离心倾向很大,加上美国在同前苏联、日本、西欧各国的竞争中“霸主”地位遭到削弱,因此,美国在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中也处于不利的位置。
  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的国家战略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些问题。这个战略 不但要能够打破“核僵局”和“核均势”,取得对前苏联军事战略优势,而且要能够重新控制日本、西欧、恢复美国的盟主地位,只要这两个目标能够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斗争问题自然可以解决。
  战后美国曾提出过许多的战略设想,如“核垄断”战略、“核遏制”战略、“核报复”战略、“核威慑”战略……名为国家战略,实际上仅仅是对付前苏联的军事战略,由于没有明确的国家战略,在全力应对前苏联挑战的同时,丧失了对日本、西欧应有的警惕。于是,一方面美国未能取得对前苏联的军事战略优势,另一方面又丧失了对日本、西欧的控制,危及自身盟主的地位。
  这就是美国制定“高边疆”国家战略的由来。
  “高边疆”战略概念最早出现在1980年,是由当时担任里根竞选总统国防顾问的、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将军首先提出。里根上台不久,格雷厄姆在传统基金会的资助下,组建了“高边疆”研究小组,囊括美国30余位著名的科学家、经济学家、空间工程师和军事战略家。该小组经过7个月的精心研究后,全面系统地提出了关于开拓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总构想。这就是1982年3月3日公诸于世的所谓“高边疆”计划。而正是该计划提出的向太空发展的战略思想与主张,构成了美国新国家战略的内核。
  “高边疆”计划开宗明义地指出:“美国已经获得了重新掌握自己命运的历史性的,然而是短暂的机会。当前正在威胁着自由世界的军事和经济趋势有可能被改变,全面恢复对西方政治和经济制度的信心。为此,就必须充分利用当前我们在空间技术上的优势。我们应当在空间设防,以摆脱恐怖均衡等灾难性理论的束缚,应当挫败一切不祥的预言,开拓空间并使之走向工业化。”
  对于该战略,格雷厄姆将军在1982年5月间举行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直言不讳地宣称:“高边疆”不仅是一项军事战略,它还是处理美国和美国盟国正当的经济和政治愿望以及安全需要的一项真正的国家战略。
  “高边疆”战略的真正目的就是依靠美国拥有的高度发达的空间技术,选择空间作为振兴美国的突破口,以“空间工业化”和“空间军事化”作为这个战略的两大支柱,实现其对前苏联军事战略优势,恢复其对盟国的控制和“霸主”地位。
  因此,“高边疆”战略的出笼已经包含有“星球大战”计划的内容,因为空间军事化是“高边疆”战略的一大支柱。不过1982年“高边疆”战略公诸于世的时候,空间军事化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人们尚不清楚,待到1983年,里根总统宣布“星球大战”计划的时候,空间军事化的内容才具体化了。
  
  “星球大战”
  
  1983年3月23日,美国正式拉开其太空战略计划的帷幕。在经过充分的酝酿、商讨与争论之后,里根于23日当天发表了关于“战略防御计划”(SDI)的电视讲话。美国新的核战略以此为标志问世,“战略防御计划”主要涉及空间研究,因此被形象地称为“星球大战”。里根的电视讲话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推行太空战争战略,以取代实施多年的核报复战略。具体说,就是建立反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在前苏联导弹达到美国本土以前予以摧毁。新战略仍然是一种“威慑战略”,但采取的手段改变了,因为在前苏联拥有几乎能摧毁美国全部陆基导弹的核武器的情况下,美国“需要另一种军事力量”。新战略的技术任务异常艰巨,“可能在20世纪结束之前都不能完成。”在实现新战略计划的过程中,要继续改进和加强美国的战略核力量和常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和前苏联谈判。实施太空战争战略时,美国继续承担保护盟国领土不受前苏联导弹袭击的义务。反对现在冻结美、苏双方核武器,因为这有利于前苏联的既有军事优势,而不利于美国核武器的现代化。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是美国国家战略――“高边疆”战略的组成部分,它使“高边疆”战略的第二大支柱――空间军事化有了具体的内容。但是,“星球大战”计划概念的形成却并不是“高边疆”战略的产物,而是美国军事战略经历长期的发展与演变的结果。一方面,它是美国妄图打破核僵局、夺取对苏军事优势的需要,一般来说,进攻性武器发展到了形成僵局的程度,人们自然会从防御武器上寻求打破僵局的出路;另一方面,它又是美国反导防御系统发展演变以及美国对反导防御新概念进行深入研究的产物。
  在出台之后的10年中,“星球大战”计划随着国际政治、军事形势几经变化,规模逐步缩小,最终于1993年5月13日,时任美国国防部长莱斯・阿斯平宣布终止,宣告了进行了10年的“星球大战”计划被正式放弃。随后,美国将战略防御的重点从空间防御转向地区的和战术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将原负责实施“星球大战”计划的美国国防战略防御计划局更名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局”。1993年5月,克林顿政府提出“弹道导弹防御计划”,主要包括两部分: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新的防御系统与“星球大战”的主要区别在于主要依靠陆基武器,不再在太空部署武器系统,仅保留预警卫星。
  
  结语
  
  在经过漫长的明争暗斗之后,由于军事竞赛的主体之一――曾经辉煌的红色苏联因为种种原因轰然倒塌,美国的军事战略也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转型。但是,美国从来没有放弃过取得压倒性军事优势的努力,也没有迹象显示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主动放弃决定性的军事优势。“星球大战”计划虽然早已经取消,但是,在其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弹道导弹防御计划”,已经露出了笼罩世界的狰狞,高超音速飞行器、新一代运载火箭等新型技术的开发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高能激光武器也即将投八实战部署,一个似非而是的新“星球大战”世界正逐渐成形。对一些后发的国家而言,类似干“星球大战”计划这样的庞大规划和巨额投入是难以做到、也没有必要做到的。但是,如何借鉴“星球大战”计划的核心目标与主要途径,来有效提高保卫国家安全的能力,则仍然是一个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