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反思 初中生物知识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几点反思 初中生物知识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2:25 影响了:

  1 初中生物新课堂的教学模式的尝试      新课程标准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新理念。
  遍观初中生物新教材,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匠心独运,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耳目一新,激发了师生的合作热情,有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支撑,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以下是笔者从课堂模式的改革上做了一些尝试。
  
  1.1变“接受式为主的教学方法”为“接受式与探究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的基本方法是讲授法,毫无疑问这种方法有其优点。但是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强调加大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含量,使学生在获得直接经验的同时受到启迪和教育,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目前在实施探究式学习方面主要是研究性学习,很多学校已经将其纳入课表。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使用起来比较灵活,可以在课堂内,也可以延伸到课外,研究的时间可长可短,具有灵活性和探索性等特点。
  探究活动是按照科学探索的一般规律,创设学生“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设计并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等活动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方式,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实验探究式教学活动主要采用课堂讨论和实验研究的教学方法。
  “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教学案例:
  
  (1)在导人新课时,教师先展示室内栽培的朝向光源方向弯曲生长的玉米幼苗,让学生认真观察幼苗的生长状况和生长条件,引导学生提出:“植物为什么具有向光性?植物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哪个部位有关?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哪里?植物明显生长的部位又在哪里……”
  (2)在学生通过观察提出了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提出假设;往往不同组的学生提出的假设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如有些学生认为植物的向光性与胚芽鞘的尖端有关,而另有些学生认为弯曲生长的是胚芽鞘尖端的下面一段,因而植物的向光性应与尖端下面的一段有关。
  (3)在学生提出猜想、假设后,教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围绕“猜想、假设”,组织学生积极地收集资料进行推理或者设计实验进行探究,要让学生充分讨论,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获得思维的最佳方法,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设计出可行的研究方案。
  (4)在学生设计实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设计的实验不仅要有科学性,还要有可行性。并对学生设计出的各种实验方案及提出的预期结果,指导其进行实验验证。如①玉米幼苗用单侧光照射;玉米幼苗种在暗处。②切掉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保留胚芽鞘尖端,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③尖端套上锡帽,幼苗用单侧光照射;尖端下部套锡裙,幼苗用单侧光照射。④切掉尖端,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切掉尖端,未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一侧。
  (5)分析总结得出结论。①玉米幼苗具有向光性;②玉米幼苗生长和弯曲与尖端有关;③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④胚芽鞘尖端产生了促进生长的某种物质(生长素),运输到下部,促进了下部的明显生长。
  
  (6)在讲解生长素作用的双重性时,首先出示顶端优势的现象,然后让学生用生长素的作用原理进行解释,学生就会很自然得出顶芽的生长素浓度大于侧芽,所以顶芽生长快。接着出示科学家们测试的结果:生长素浓度实际上是侧芽大于顶芽,这就让学生心理上产生一种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疑问和怀疑。这时充分利用这种冲突心理,列举一系列生长素浓度与生长速度之间的对应数据,让学生绘制成一条曲线,从而得出生长素在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结论。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实现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比如课题的选择、时间的控制、规模的大小等,教师应当提出明确要求,不能放手不管,把一切都交给学生。应当指出的是,目前研究性学习还面临着挑战,步履艰难,患得患失,有的学校的研究性学习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把研究性学习课当成学生的自习课。上述状况都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还应当说明的是,实施研究性学习时,教师必须结合教材的实际,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恰当地选择。切忌把什么课程都搞成研究性学习了,那样做反而会误事。另外,还要发挥接受式学习的主导作用,采取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注重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
  
  1.2变“讲台式授讲”为“讲台下共讲”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教师是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至高无上的权力。在这种关系下,学生没有与教师平等沟通的权力,没有独立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的自由,没有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在教育由专制走向民主的今天,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十分迫切,这种关系的建立有赖于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教学交往过程是师生双边交流的过程。师生通过交流达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争做学生的同伴、朋友。“亲其人、信其道”,只有在心理上唤起学生的亲近感,拉近师生距离,才能保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既有知识又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适时地走下讲台加入到学生中,对学生进行肯定、表扬,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树立起信心。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自主学习。传统的小学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一次“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课,在学生的一致要求下,利用晚自习在没有讲台的自习室里和学生共同进行实验,由于学生积极自觉笔者也在新鲜的感觉中参与进去,做洋葱根尖的压片和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相,基本上人人取得成功,课堂气氛十分热烈。记得我们在大学里用整整半天时间进行这一实验,也有较多的人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使笔者深深体会到走进学生中进行教学真的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节课,师生间的感情进一步接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1.3变“看教材教学”为“就地取材开展教学”
  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要让学生摆脱课本的框架,多方面地发觉身边的生物,在解决问题时把课本的知识加以学习和运用,这样的效果会、好得多。
  例如,关于根的形态,尽管课堂有挂图、模型,但只能看到挂图、模型,摸不到实物,印象就不深刻。笔者将一个年级的四个班分成两组,一组是教师在课堂上演示菜豆和小麦根的形态后,便组织学生到植物园实际观察各种植物的根系;二组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挂图和模型讲根的形态。结果考查成绩很不一样。一组平均成绩86分,二组平均成绩69分,一组比二组平均成绩提高17分,提高率为24%。一组不但成绩高,而且能认识观察过的实物,又能分辨见过的各种根形;二组只能口述两种根系的概念,但不能分辨更多的植物根系类型。一星期后,在事先不进行通知的情况下,教师要学生面对10种根系实物(玉米、水稻、大豆、葱、白菜、萝卜、甘薯、菟丝子、葡萄、丁香)识别出根的形态、特征、种类,测验结果如表1。
  
  2 新模式尝试下的一些数据统计
  
  同一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分别采用单纯的接受式教学法和接受与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一个月后,笔者就这两个班级的测试成绩进行了汇总,结果如表2。
  从以上数据得出这样的结论:接受式教学有益于均分,但不益于许多能学好但没兴趣的学生发展,甚至有可能让他们成为后来的后进生。
  这一实践结果表明:如果学生没有去接触、观察植物体,只停留在挂图、模型等阶段是不能揭开生命的本质的。离开了生物实体去空谈生物知识,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获得的知识,也是一些脱离实际的知识,是难以长久掌握的,而通过身边的生物进行的学习,能使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印象深刻,记忆参加持久,效果很好。
  生物新课改给教师许多思考,将教师带入了一个广阔的实验天地,因为自己刚走进里面,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通过听老师的课,学习他们丰富的经验;和很多不同学校的教师互相探讨、学习,从而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合理改变教学策略,注意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注重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平等、民主、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处于积极的、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状态,能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使课堂气氛活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创新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