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校教师试上初中生物课的片段解析:初中生物知识
 

高校教师试上初中生物课的片段解析:初中生物知识

发布时间:2019-02-15 04:32:33 影响了:

  笔者有幸聆听了高校教师上的一节初中生物课,课题为“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其中的几个片段着实令人回味。   片段一:“小测验”引入。   师:我们现在进行一个小测验,但同学们不用紧张,因为可以翻书。但我告诉你――翻书没用。请同学们听歌曲联唱。
  紧接着,老师播放了自己剪接的几段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采红菱》、《映山红》、《采槟榔》。
  (学生听歌,开心、疑惑。)
  师:同学们,这是音乐课吗?这些歌曲与生物有关系吗?我的第一个问题是:歌曲中提到了哪些植物?(学生交流。)
  师:谁举手最高?好,就由你来回答!
  (学生圆满地回答,略。)
  师:采槟榔需要用什么工具呢?请你选择。
  (学生回答。)
  师:同学们太给力了!我更有信心上好这节课了!因为同学们从环境当中、从材料当中获取知识的能力非常强!同学们利用获取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非常强!
  这样的引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是想不到的。细细品味下来,回味无穷。这位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使用了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给力),在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实际上达到了检测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渗透了对学生学法指导。而这恰恰是本节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如何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知识的应用)。这样一段引入从实质上来说是破了本节课的题――原理的应用。这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引入太高明了,也给老师的继续教学留下了余地:根据学生现状及时调整后面的教学策略。
  片段二:一段有趣的师生对话与互动。
  师:我很久没上初中生物课了,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不记得了,哪位同学告诉我?光合作用的实质是什么?记不得,相互可以讨论一下。(有学生机械地背诵书本概念。)
  师:朗读没有用,要记到心里面去。谁还能用自己的语言告诉我?(看学生无反应,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了光合作用的公式。)
  师:这能代表光合作用的实质吗?
  生:不能。
  师:谁说的不能?谁说的最响?
  生:我!
  师:那你告诉我为什么不能?
  生:还缺两个东西。
  师:缺什么?你说,我来写。
  生:还是我来写!(学生主动要求上来写。)
  师:他写的对吗?
  (此时,全班同学纷纷举手,纠正前面学生所写内容。全班“我来,我来”的声音不绝于耳。)
  师:现在我明白了,光合作用是这样的(老师指黑板。)
  师:在同学们的启发下,呼吸作用我忽然也会了。就是吸进氧,呼出二氧化碳嘛!是这样吗?
  (学生中有说“错”的。)
  师:谁说错的?老师又怎么会犯错呢?
  生:你刚刚说的是呼吸运动,不是呼吸作用。
  师:你们说的非常好,而且敢于纠正老师的错!
  师:前两天,农民张大爷来找我:“老师啊,你是教生物的,帮我看一看,我设计的温室好不好?”我一看,非常高级,但是我看不懂,他究竟想干嘛?你们可不可以讨论一下,告诉我。(学生讨论。)
  师:现在有谁想做老师的老师?
  生:我!
  如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事先排练好的。学生的表现欲极强,且不畏权威,敢于质疑。是什么原因使得学生有如此表现呢?就是因为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和激情点燃了学生,设置了具体的情境引导了学生,用口语化的表达贴近了学生,用商量的口吻平等对待学生。老师蹲下了身子,放低了姿态,将学生推到了课堂学习的台前,使学生想学习、乐学习。“赏识+激励”创造了课堂的奇迹!
  片段三:渗透学法指导、强调思维的探究。
  师:为什么提高大棚中二氧化碳浓度,蔬菜会“肥”一些?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就一定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吗?这需要探究、研究。
  师:先请同学们看一段背景资料(展示大气主要成分表格)。
  师:当我们不知道某一知识时,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略。)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上网、问老师、看书、查阅资料、做实验……
  师:无限制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光合作用一定增强吗?为什么?
  (学生间有争议。)
  师:纸上得来终觉浅。谁能解决这个问题,谁以后就可能成为科学家。谁能尝试做出解释?
  (在老师点拨下,问题得到了解决。)
  师:老师事先准备了两种分别产于福建和陕西的苹果,请同学们分别尝一尝。
  (学生纷纷品尝苹果。)
  师:哪一种苹果更甜呢?你能判断出产地吗?
  在这一片段中,感受到了高校教师的严谨性,作为初中生物教师,传授的知识既要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又要确保传授正确的知识。在这一点上,高校教师的确做得很好。另外,在学习方法的点拨上,也很到位。尤其难得的是,本节课虽然没有具体的探究实验,但老师给听者传达了一种全新的信息:思维也是可以探究的。应该正是在这样一种理念的引领下,才使得这节课在剥去轻松幽默的外衣后,给学生和观课的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嚼劲”。
  片段四:有趣的反馈。
  师:我们来做个游戏,叫“开心找茬”。
  (老师开始朗读自编的文章《张大爷的平凡生活》。朗读过程中,学生不断找到错误,课堂活跃异常。)
  师:说对的同学有奖!
  这种反馈形式摆脱了初中传统常用的几种题型的考查方式,将目标要求掌握的知识内容放在了具体的情境之中,学生听起来并不觉得累,反倒觉得更有趣。从反馈的结果看,学生掌握的情况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
  整堂课“超时”完成。在随后的交流中,上课教师也表示单从这一点,这节课可能就不能算是好课。但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教师,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课究竟是“做”出来的,还是“上”出来的?精致、严丝合缝、分秒不差的课与强调思维探究、费时的课哪一种更是我们应该倡导的?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升如何做到有机的结合?……笔者在佩服这位高校教师智慧的同时,更折服于他的勇气。毕竟走进中学课堂、这一他并不熟悉的领域是需要一定胆识的。无论以何种身份走进课堂,理念、学识、激情、严谨都是不必不可少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