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对高等教育公益性与产业化的思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区别
 

【对高等教育公益性与产业化的思考】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区别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2:21 影响了:

  摘要高等教育是要讲公平,还是要讲效率,在社会各界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提出了高等教育公益性必须保证、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必须重视的观点,并提出二者必须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行兼顾的结论。
  关键词高等教育 公益性 产业化 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的108万扩大到2008年的约600万,录取人数暴增5.5倍,录取比例则由1998年的33%上升至57%,暴增24个百分点。但高校学费10年也增长18倍,而政府投入部分只增长了3.5倍。有一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这是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高等教育产业化,以及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轨时、推行产业化的必然结果。然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质”。2008年12月22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新华网与网友交流时也表示:对于“教育产业化”现象,教育部一开始就反对,教育产业化会毁掉中国的教育。
  那么,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产业化还是公益化?以下是笔者关于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和分析。
  
  2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必须保证
  
  1995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个人依法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1999年9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因此,从法律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必须保持公益性。那么,从理论和时间的角度来分析,高等教育的公益性理由又是什么呢?
  2.1 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具有外部经济的特质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实上,从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功能来看,至少还有两个方面值得人们重视:第一,教育具有教化的功能,是人谋求自身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手段;第二,教育是保存知识、整理知识、传授知识、创造知识、发展知识的特殊行业,在传承文明、发展文明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从现实来看,高等教育体现其公益性不仅是当前广大人民的共同诉求,也是社会的重要稳定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通过教学与科研活动,来完成和实现它的法定任务与社会功能,具有巨大的外部经济特质。具体来说,高等教育的外部经济性表现在如下几方面:(1)由于它进一步提高了公民社会的素质,必将推动我国法制环境的改善,公民的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和和谐社会的创建。(2)由于它为社会培养了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必将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3)由于它为社会开发了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力资源,必将成为推动我国“人力资源强国”方面的生力军。
  然而,根据外部经济理论,高等教育能在为整个社会以及社会上的其他人带来好处的同时,他自己却很难由此得到补偿,并由此造成其自身成本大于社会成本、自身利益小于为社会带来的利益的现象,从而导致整个社会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配置的失调,使高等教育事业的活动水平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帕累托最优状态无法实现。因此,“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才规定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2.2 我国高校很大程度上体现着社会公平
  我国高校目前的公益性是计划经济的延续和发展。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财力有限,高等教育资源稀缺,实行了“严进宽出”,全额拨付教育经费,毕业生由国家计划分配的“精英型”的高等教育体制。但从1993年开始,在人民对高等教育需求强烈的情况下,我国市场化进程不断加速,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拉大,国民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的不公平性也越来越大。因此,1999年9月1日起实施的“高等教育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了“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保证国家举办的高等教育的经费逐步增长。”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至今,政府始终是高等教育拨款的主要机构。据《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1998年版,1997年我国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对普通高等教育的预算内拨款占教育经费70.74%。
  200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为了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将采取两项重大措施:一是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同时,进一步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使困难家庭的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接受职业教育。这是继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二是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建立相应的制度。
  可见,在高等教育方面,我国政府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承担着促进社会公平的重大责任。
  2.3 高等教育的公益性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互助,并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为目的。社会互助既有个人对个人的互助、组织对个人的帮助、也有国家对个人的帮助。在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和全球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公益性的发展更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从理论上讲,任何社会既要重视效率,也要体现公平。效率和公平既有统一的时候,也有对立的时候,这就是说,有时候效率的提高能够促进公平的提高,但更多的时候效率的提高更多的是公平水平的下降,即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不断下降。高校如果一味地讲求效率和效益,将会使许多符合条件的穷人的孩子上不起大学,从而失去了他们收入提高的潜力,这将是严重的不公平,最终伤害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实现。
  
  3 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必须重视
  
  在世界许多数国家不断对高等教育进行产业化、减少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增加非政府(市场、家庭或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的背景下,在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型”向“大众化”发展、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也应该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化性质。事实上,“高等教育法”中已明确指出,“国家鼓励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向高等教育投入。”具体来说,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由包括以下几方面。
  3.1 政府政策的转变为高等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998年,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将高等教育产业化定义为“把市场机制引入高等教育中,使高等教育运营至少具有一个显著的市场特征:竞争、选择、价格、分散决策、金钱刺激等。它排除绝对的传统公有化和绝对的私有化”。事实上,从上世纪80年代起,在新的公共管理理念(大市场与小而能的政府)下,全球的高等教育开始向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占主导地位的转变,其实质就是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垄断和管制,扩大高校的自主办学权。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对于社会团体和公民办学,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加强管理、正确指导”的方针。1995年9月1日起实施的“教育法”第25条已明确规定“国家制定教育发展规划,并举办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国家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2002年12月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51条规定“出资人可以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同时在第6条也明确指出“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机构,不得以盈利为目的”。所以,政策上说,政府不仅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同时也允许高等教育实行一定程度的产业化。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不仅具有私产产品的性质、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有人称其为准“公共产品”。
  从私人产品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与义务教育和其他非义务教育不同,它直接面对的是学生的就业和获取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的高收益,这正是我国实施“非义务教育阶段,以成本核算为依据、实行收费制”的理由。
  从公共产品的角度看,高等教育的成果,具有一定程度的非排他性和非竟用性。高等教育创造的知识、技术、发明,现实中,往往是任何人不用支付价格或支付很少的价格就能使用它。同时由于知识资源具有共享性,使得高等教育产品,不会由于某一个人的使用,导致其他任何人不能再使用该产品。高等教育的公共产品性质,按照公共产品理论应由政府提供,然而,根据公共选择理论,由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存在低效率的现象,所以,可以交由私人部门按照产业化来提供。实践中,我国大量发展着的民办高等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产业化提供了很好的脚注。
  3.2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弥补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不足的有效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国家高等教育产业化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的投资比例,增加非政府(市场、家庭或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90%,在校大学生1700万,有近800所普通高等院校,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拨款却只占全部经费的15%。
  在我国,高等教育2007年毛入学率超过15%,在学人数达2300万人,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实现了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但这种“大众化”教育带来的规模扩张,以及要求质量提高,使得高校教育经费捉襟见肘。尽管政府在普通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中占到了72.81%(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8年版),然而,从我国教育经费在GDP中的比重看,与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的工作目标相比、与发达国家甚至是发展中国家教育投入占GDP中的比重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要继续发展壮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办法之一,就必须让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产业化,就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就要鼓励、激励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捐助,就要让高等教育的投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3.3 高等教育产业化是提高高等教育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数十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辟了学校工业园,使教学活动、科研成果与工业园的发展双向互动,彼此推进,最终形成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开发区,这就是“硅谷”。对这一成功的案例,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化”这一概念。之后,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和英国的剑桥大学等,也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教育产业化”的尝试,开辟了一些既有社会效益,也有经济效益的研究项目,如新型材料的运用、制造业的技术革新、人工智能的研究和发展、生物化学的广泛应用等。这就是教育产业化的由来。而且,在美国,传统学校与名牌学校中的多数是私立学校,列入著名大学排行榜中的很多大学也是私立学校。美国4000所高校的大部分属私立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发展。可以说,高等教育产业化,不仅是“诺贝尔”奖的摇篮,也是科教强国的基石。
  我国2007年1908所普通高等学校中,中央政府管理的公办高等学校111所,省级政府管理的公办高等学校1500所,民办高等学校仅297所。因此,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和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支持民办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发展,提高高等教育的供给,而且也要使公办高等教育一定程度上实行产业化,要扩大和实现作为事业法人的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要在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适当引入和形成有限而有效的竞争机制,要通过市场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要讲究投入产出、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既包括多出人才、多出成果,也包括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办学经费的良性运作。
  
  4 结论
  
  通过对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必须保证和高等教育产业化发展必须重视的分析,我认为我国高等教育不能只简单地讲公平,也不能简单地讲产业化,而是既要讲公平,也要注意产业化,即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把握好他们各自的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进行调整。具体来说:
  讲公益性,就是加大政府对高校运营经费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公办高校,以减轻学生的学费负担,并加大对学生的奖励和资助,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兑现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到上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这一工作目标,以实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而决不是实行国家垄断,禁止民营,排斥其合理的回报。
  讲产业化,就是不能回避高等教育不可能隔绝于社会而独立存在,特别是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实际。根据美国高等教育学家马丁・特罗(Martin Tarw)的大众化高等教育理论,以及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价格对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的基础作用增强,应要求高校像企业一样,重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研究,重视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与社会的良性互动,达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决不是“高收费”和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福家.关于如何办好大学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8(10).
  [2] 马陆亭.制度保障下的高等学校为地方发展服务.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8(10).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4] 高全成.高等教育产业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9.
  [5]严汇.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对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化特色分析.高教研究,2009(1).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