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浅谈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浅谈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2-26 04:22:59 影响了: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所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心理素质的现状,提出了培养新时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素质 途径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1心理素质的含义、特征
  
  1.1关于心理素质,学者们有着不同的意见
  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邢根溪认为,心理素质是指个体在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品质。它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活动在个体身上的积淀,是一个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特征和能动性。刘岸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整体素质的基础。它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努力和外界环境与教育的作用下,所形成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品质和能力等心理因素的总和。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1.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的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2)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感情、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3)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入心理素质之列。(4)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2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
  
  大学生是社会上文化层次较高、思维最为活跃、最具有朝气的群体之一。但是由于受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影响,使得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集中在人际交往障碍、抑郁、焦虑、强迫、精神症状等方面。许多新生存在适应不良等问题,毕业生在庞大的就业、爱情去留等压力下,也易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症状;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由于经济和精神压力而出现自卑心理和人际交往障碍等。诸多数据和事实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之一。
  
  3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
  
  3.1采用渗透的方法
  高校应当把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具体教学活动中去,使其能够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挖掘人格中的要素,结合教学环节进行心理教育。只有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才能顺利地开展,取得有效的成绩。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3.2设立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高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并由专门的心理老师为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得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得以释放,摆脱心理压力和障碍,改变认知行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通过个别咨询、团体咨询、心理行为训练、热线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
  3.3要认清自我,加强自我意识的培养
  所谓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对自己与周围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态度。其主要表现在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独立性与自制力等方面。自我意识是心理素质整合水平的评价指标。了解自我意识发展对人才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
  3.4在实践中强化心理训练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社会生存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人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应要结合各专业的特点,并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生活中,增强社会经验,提高自我的能力;多了解社会生活的艰难和辛苦,磨练自己的意志,增强生活的承受能力。同时加强人际交往和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际观打下基础。
  总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加强心理素质培养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的过程,必须树立教育管理的新思路,逐步探索,祝福完善。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绍兴文理学院报,1998.12.
  [2] 李有华.搞好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1.12.
  [3] 庞永红.大学生心理教育之我见.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0.3.
  [4] 李莉.试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1(3).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