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初探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最早创办的翻译学堂是【初探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4-01 04:32:08 影响了:

  摘要: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有关化学书籍的翻译及化学人才的培养等史实的整理,初步探究了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化学教育所起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洋务运动;化学教育;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6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9世纪60年代起,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当权者,为了对付来自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殖民者的两方面的威胁,同时也为了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亡,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核心旨在求强求富,因此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就势在必行。而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此间洋务派通过翻译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革新举措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学对外国化学知识体系的引进,以及国内化学知识的传播,从而使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在洋务运动持续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自身的巨大发展。
  1 化学书籍的翻译
  1.1 化学书籍翻译概况
  洋务运动时期,由于迫切地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来为各种实际生产铺垫理论基础,洋务派越来越意识到翻译西书的重要性,强调“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因而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翻译机构和翻译人才。在这方面做得最有成就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其于1867年附设翻译馆,组织中外科技人员“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出”。至光绪六年(1880年),完成刊刻而行于世的有98部,共计235册。完成翻译但未刊刻的还有45部,共计142册。未译全的还有13部。在翻译完成的143部中,除化学工艺外,有纯粹化学6部。所译之书大部分由徐寿、华蘅芳、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而成,他们对中国近代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少数书局成立,从事翻译外国书籍的工作,其中也有不少为化学。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学译书列于表1。
  1.2 译书的内容简述
  伴随着一系列化学译著的出版,使得19世纪60年代化学知识的引进与传播比较落后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些译书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方化学知识,为近代的化学教育在中国的顺利开展和化工企业的创办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如《化学鉴原》是我国第一本无机化学教材。它将近代无机化学的内容系统引人我国。书中介绍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物质不灭定律、道尔顿原子论等。详述了64种元素的存在、性质、用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发现史等。该书还发表了我国第一张《中西名元素对照表》。另外,江南制造局所译出《化学鉴原续编》(无机化合物专论)、《化学鉴原补编》(有机化学)、《化学考质》(定性分析)、《化学求数》(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化学分原》(定性分析)6部化学专著。此6部化学专著和《化学鉴原》及《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合集称《化学大成》。至此,已将西方近代化学各分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的部分内容以及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等知识系统、完整地引入我国。
  到19世纪末,化学知识的引进已然超过了数学和物理。由于化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化学化工的发展,当时很多乐于探索新知的人都非常重视化学。甚至有人认为“化学为诸学之根”。
  2 化学人才的培养
  随着洋务运动的发展以及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洋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化学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洋务运动期间培养化学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在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活动中进行的。
  2.1 新式学堂中的化学教育
  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清廷面对着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不得不逼迫他们反思昔日的“天朝上国”何以在今天受到“蛮夷之邦”的诸多凌辱欺压。伴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不断地传播渗透,洋务派认识到,西学之长于中学之处就在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西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西方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于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京师同文馆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新式学堂里面大都开设有化学、化工之类的相关课程,成为当时国内化学教育的前沿阵地,这其中对近代化学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有京师同文馆和上海格致书院。
  2.1.1 京师同文馆
  化学课程在新式学堂里的开设正是体现了洋务派重视“西学”的态度,但是由于“中体西用”为当时的科技教育纲领以及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制和学校系统,化学课程在各个学堂里的师资力量、授课方式以及课程的所占的比重和年限安排都有所区别。京师同文馆中,化学课设置初期,内容都较为简单,考试内容一般也都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直至1876年同文馆订立了八年制课程,化学教育才逐步趋于正规化,化学专修班即所谓的“汉文化学”的设立正是同文馆化学教育逐步正规化的具体表现。不过客观地说,由于办学规模的限制(如1879年该班就只有13名学生)和当时国内化学知识水平的制约,同文馆的化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门的优秀化学人才数量却较为有限。但是同文馆的化学教育是开创性的,是我国近代官办化学教育之始,具有一种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化学教育在清末的展开。
  2.1.2 格致书院
  创办于1876年6月22日的上海格致书院,由于其创办者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先驱者徐寿和英国传教士傅兰雅都擅长和重视化学,在化学教育方面则走在了时代的前沿。格致书院的化学教习主要有徐寿和栾学谦,此二人对格致书院的化学教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书院还“延聘西士,教习化学、矿学,按期延聘中西名人学士,讲演格致学理”。在课程设置方面,1879年的《格致书院招致生徒启》规定:“本院于算学、化学、矿学、机器之学(学指专业)皆有专家”。由此可知,书院开课之时,即设化学课程。书院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很好地区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更为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徐寿个人的努力,格致书院还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化学实验室。在考试制度方面书院采用了西方“学分制”,要求学生按照教学计划,逐门研修,修一门,考一门,直至修完。通过这一系列的具体举措,格致书院培养出的学生总数不下千人,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实属难能可贵。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