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展示,让孩子飞得更远 奥远展示
 

展示,让孩子飞得更远 奥远展示

发布时间:2019-06-18 03:55:19 影响了:

  吃过晚饭,带着5岁的儿子出去散步,过马路的时候,为了安全,对儿子说:“仔仔,来,爸爸搀。” 可儿子怎么也不愿意让我搀着,非要独自过马路,我只好左顾右盼,紧紧地跟在后面。
  第二天,又和儿子出去散步,我灵机一动,对儿子说:“仔仔,搀着爸爸,这么多汽车,爸爸好害怕。”没想到儿子非常高兴地紧紧搀着我的手,自己还左顾右盼,嘴里嘟噜着:“爸爸,别害怕,有仔仔呢。”从那以后,每次过马路、上下楼梯,儿子都会主动搀着我,对我说:“爸爸,有我搀着你不用害怕……”
  没想到,“爸爸搀”变为 “搀爸爸”会有这么神奇的效果。这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又有什么启示呢?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老师为了“节约”时间,滔滔不绝地讲着,学生“若有所思”地听着,偶尔被提问到的学生才能说上几句。
  我们也经常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这题我都讲了几遍了,你怎么又做错了?”
  这就是现在课堂的真实写照:老师说得太多了,做得也太多,总是这个“不放心”,那个“再讲一遍”。可知道儿童的世界,是要放手让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的世界。他自己所探索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没有用心学,老师讲N遍都是徒劳,这也是很多老师抱怨的“我都讲了几遍了,怎么还不会”的原因所在。
  从“爸爸搀”到“搀爸爸”的转变,体现的是理念的变化:被动向主动的变化。我们应该认识到,“教”是为了学生“学”,而“学”才是主体。学生不主动去接纳,缺乏创造性地“学”,教师是没办法包办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不要怕学生出错,要相信学生是在不断“摔跤”的过程中学会“走路”的。而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德国的大哲学家尼采把人的精神状态用动物来比喻,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状态像骆驼。用他的话来说有90%的人就像沙漠里的骆驼,在那么严酷的条件下,它自己并不想向前走,它被驼人打着,拽着向前走,它的心理状态是被动的。用语言表述是:“你应该。”另一种状态叫“草原上的狮子”,狮子在追捕猎物时是处于主动状态,用语言表述是“我能够”。这是孩子在学习时的正确状态。中国现在的孩子有90%以上就像沙漠里的骆驼一样,是被动地、艰难地在学习。被动学习不符合脑力劳动的规律,当然很难取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因此,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我们每一位老师的面前。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学习的效果也最佳。因此教学中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的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的学习。
  因此,我们要舍得“放手”,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展示、交流。“展示”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是学习成果的最直观的暴露方法,是教师进行学情调查的直接途径,是教师课堂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获得学习情感支持的化学分子。高效课堂可以说是一种“展示文化”。缺少了展示,就等于“离魂寡居”,课堂就会变得“灰冷阴暗”,没有展示的课堂是没有温暖、力量和活力的课堂。
  让学生展示,一开始学生可能“支支吾吾”、“啰啰唆唆”的讲不好,似乎会浪费一些时间,这也是有些老师舍不得让学生展示,急不可待地“亲自”来讲的原因。而这时我们必须舍得“浪费”时间,让学生去自由的展示。“蝴蝶破茧”的道理大家都懂,性急的好心人用剪刀去帮忙,结果又会怎样呢?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唯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如今学生在课堂上缺少的不就是“表现机会”和“思考时间”吗?
  学生能够经常说:“我想……我要……我能……我来做……我还有……我认为……。”这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标志,要达到这样的愤悱状态,教师就要舍得放手让学生去展示,不轻易否定学生的思维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好老师不应‘奉送真理’,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真理’。”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作者单位:江苏省宝应县实验小学)
  责编/张 鹤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