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大学感恩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的关系
 

大学感恩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思考与实践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6:30 影响了:

  摘要:感恩教育与大学文化的融合,形成有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本文以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和参与调研中,从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两个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关键词:感恩教育;感恩文化;双向沟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7-0256-02
  一、大学感恩文化的建设意义
  大学感恩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感恩的历史沉淀、创新品格和价值取向的一种特殊文化形式,并以潜移默化的“能动”方式形成的一致价值判断体系。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师生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大学感恩文化包括感恩文化内循环和外循环。所谓感恩文化内循环是利用校园各种载体和平台培养感恩意识,提倡感恩行为,经过不断积累形成感恩文化的循环,时刻影响着师生,它体现了大学的历史文化传统。所谓感恩文化外循环是社会与学校、师生“互动”中影响大学感恩文化,经过时间沉淀,成为大学感恩文化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大学的社会文化背景。大学感恩文化将感恩融入大学文化予以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以文化的传承推进师生感恩知行观的提升,有助于强调责任意识,注重养成教育,增进师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有利于营造互帮互助、和谐友爱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全面进步。
  二、大学师生对感恩的认知与参与
  我们对上海大学部分学生及老师发放调查问卷。调查涵盖理、工、文、经、艺术五大类,共发放问卷300份,其中学生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50份;教师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50份,有效率100%。问卷是对师生感恩意识和行为的调查。
  1.高校师生对感恩的认知。根据调查的数据显示,98.2%的学生和100%的教师认为应该具备感恩意识,说明大学师生已具备正确的感恩认知,对于他人、学校、社会、国家的付出能够产生积极的感恩情感和报恩冲动。
  2.大学师生对感恩的参与。①大学生对报恩行为的认识有偏差,报恩方式较为单一。调查结果显示:有81%的学生“会向父母表示感谢”,86%的学生“在教师节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向老师表达过谢意”,78%的学生帮助过朋友,92%的同学曾参与捐款、捐血,84%的学生曾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或环境保护工作。这说明大部分学生有感恩行为,他们认识到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并开始身体力行感恩图报。但调查也表明:76%的学生同意向父母报恩的方式就是努力学习,54%的学生同意“现在能力所限还不能报恩”,72%的学生同意“因害羞或者胆怯,经常不愿表达内心感激之情”,75%的学生同意“等功成名就后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这说明他们认为报恩只是物质上的回报,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②大学教师对于学生报恩行为的影响略显不足,缺乏情感引导。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师的各项感恩行为数据都远高于学生,感恩形式也丰富,但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们不仅要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更要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成为一个感恩图报的人。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俗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方能信其道”。在大学生的情感调查部分显示:虽然有72%的学生与教师谈过心,但只有41%的学生把教师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这会降低教师对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感引导。
  三、大学感恩文化建设思考
  1.大学感恩文化内循环的建设思考。①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长期规划,建立师生的感恩闭环。感恩教育,不仅要开展主题活动,还要渗透进大学教育的各个学科、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形成全校育人的良好氛围。一方面,学校制定培养感恩意识和行为的制度,针对大学的迎新季、成长季和毕业季开展感恩教育,利用仪式教育与日常教育营造感恩氛围;另一方面,学校总结感恩教育的阶段性特点,针对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进,经过时间的沉淀,形成大学感恩文化,使之在稳定中发展,在发展中优化。学生怀着感恩之心报答老师和学校,学校和老师带着感恩之心教育学生,逐步形成师生的感恩闭环。②将感恩教育与校训精神结合,建立各具特色的大学感恩文化。将校训精神融入感恩文化建设,有三种实现途径:其一,开设校友讲堂,将用实际行动回报母校的校友请回学校讲述校训精神以及他们与学校的故事,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其二,开展校园感动人物评选;其三,推行高年级学生的“同辈导师”制度。③因人、因材、因时开展有针对性地感恩教育。实施这一策略要把握三个方面:其一,感恩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要适合大学生的年龄层次;其二,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现有感恩认知水平;其三,考虑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
  2.大学感恩文化外循环的建设思考。①与社会联动,营造感恩教育的社会氛围。在与社会的联动过程中,“学”与“做”同样重要。一方面,教师可以选取国家主流媒体宣传和报道的感恩事迹和人物,比如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等评选作为教学资源开展讨论、演讲与采访等系列感恩教育。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组织和参加“携爱进社区”“环保节能从我做起”等志愿服务和环保行动,为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为自然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在情境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施恩、报恩。②把握时代脉搏,创建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在互联网时代,可从“引”、“领”两方面建设感恩教育的网络宣传阵地:一方面,建设志愿服务家园和环保家园等主页,让大学生在网络上能用自己的力量帮助他人、提供服务、保护环境,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另一方面,教师可在大学生“扎堆”的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主页,对社会现象、热点事件、身边人物,贯彻感恩教育的理念及时撰写日志、心情或微博等,以朴实的话语表达做人的道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感恩教学效果。③同家长互动,建立感恩教育家校联动机制。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只有与家长联动起来,形成合力,才能发挥最佳效果。首先,利用家访、电话、家长学校、书信等方式与家长“双向沟通”——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经历,让家长了解学校开展感恩教育的意义,开展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其次,邀请家长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家长既是聆听者也是参与者,可以请家长用自己的人生经历诠释对感恩的理解,或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感恩行动。最后,定期向家长反馈学生的感恩行为,与家长联动教学,共同见证学生的品德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立德树人”系列·第三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岳春峰.名校校园文化构建力[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孙庆珠.高校文化概论[M].山东: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4]关成华.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汤梅丽,吴玉明.感恩的困境与社会主义感恩文化构建[J].政法论坛,2010,(6).
  作者简介:蔡金淋,女,上海大学,助教,思想政治教育;马成瑶,女,上海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孟蓉,女,上海大学,讲师,思想政治教育。
  注释:师生,指学校的教师、管理人员、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包含历届师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