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发布时间:2019-06-22 04:21:44 影响了:

  【摘 要】目前在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成为教师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但是有任务设计的课堂就一定是有效教学吗?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任务设计的不当不仅没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反而适得其反,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证明,只有优化的任务设计,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方;任务优化;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完成教师精心设计的、隐含着教学内容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强调学生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交互的氛围中,以真实情境下的“任务”为驱动,通过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它的基本特征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驱动被普遍认为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使用最为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的设计与整节课完成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起到最关键性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是任务设计,一个好的“任务”设计不仅能非常好的调动和活跃整堂课的气氛,而且能非常自然的将教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连接起来。学生有了自己的任务就会主动地去探索,这样就会驱使学生自己动手去实践、动脑去探索,从实践中把握真知,在实践中创造成果。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真正实现“任务驱动”,是提高学生能力的前提,如何优化任务设计,实现有效教学呢?本人根据教学实践和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一、符合教学目标,能化解重难点
  评价教学效果首先看是否达成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任务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是问题提出的外在表现。课堂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学的目标,这个任务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核心知识,是否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探究技能以及综合技能的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创新精神等情感态度的教育,因此,在设计任务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设计任务要涵盖教学目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技能,形成一个整体,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既定的培养目标,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技能。
  如“Excel公式函数应用”一课中,对成绩表进行统计是个大任务,教师在讲解时进行分解,在讲解公式的格式及应用后,布置任务:①用公式计算语数外三门总分;②计算全班语文总分;③计算语文百分比。这三个任务都体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任务①比较简单,在这个思维下,学生进行任务②时发现公式不方便,引出了函数的使用。完成任务③时,这就是陷阱,用公式计算除第一个正确,后面的全报错,引出了难点单元格的“绝对应用”。这样任务的设计一直带领着学生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并解决了问题,达到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也随之化解,效果很好。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课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因此,设计任务时,要以学生目前的学习生活或能够接触到的社会实际情景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以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为素材向学生提出任务,要使学生感到自己不是在被动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是带着浓厚的兴趣,主动积极地完成有意义和有价值的事情,这样有利于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果,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不能提出一些枯燥乏味的任务,迫使学生去完成,以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方法就是情境的创设,设计符合情境的任务。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时,从内容的选择到样式都可以贴近学生生活,如母亲节为母亲写一封感恩的信并进行修饰,送给母亲。学生兴趣浓,感情深,制作的时候自然有激情,知识点接受起来也快,每个人都有自己个性的发挥,效果也好。
  三、具有可操作性,难易适度、数量适中
  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求需要具体,描述要准确,不能过于笼统、抽象,否则学生就会无从下手,并且还要易于操作,数量要适中,难易适度,保证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能够完成这些任务,既不能因任务不足、太过简单造成学生盲目乐观,丧失兴趣,又不能因任务过多、过难使学生产生挫败感。
  如对于前面提到的Word综合制作,让学生自定主题,制作一份电子杂志。这样的任务虽然是在学习结束后的综合创作,但也显得过于笼统,不够明确,任务也过大,学生无从下手,也毫无兴趣,自然最后的效果不佳。可以适量的进行细化,如①对主题进行要求,可以是学生的学习生活方面、社会的热点等;②对电子杂志的页面进行要求,要求电子杂志至少5页,包含封面、封底、目录、2页正文页。要求图文并茂,加适当的动画效果等。这样的描述可以给学生一个框架,具有可操作性,又有发挥的余地,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够完成。
  四、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任务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有思考、分析、探索、交流和拓展的空间。“任务”必须涵盖要学习的知识技能,但完成“任务”的方式和过程可以多种多样,最后的成果也可以是各不相同的。任务的开放性,为学生提供了创造的空间,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每项任务都要有简单的基本要求,学生完成任务的步骤不受限制,鼓励学生在主动求知过程中即兴创作,突破预定目标的束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如有些任务设计方案,这种封闭性任务非常具体,学生完成起来非常容易,看上去学生都学会了文字和段落排版的具体操作,也达到了技能的教学目标,达成率很高,效果很好,但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较差,比较机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后面教学和实际应用中发现,当学生遇到篇幅不同、类型不同、要求不同的文章时,就不知如何进行排版,变得束手无策了。开放型任务非常灵活,学生的自主性较强,有利于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优化后的任务方案,这样的任务就比较开放,不限制具体的字体、字号、颜色,担有基本的效果要求,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完成。学生不仅仅学会了具体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还学会了在什么场合用,为什么这么用。
  五、有层次性,照顾到全体学生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思想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具有个性化特征,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教学内容又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在设计任务时要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符合学生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确保绝大多数都能选择到难度适中的任务,做到因材施教。要注意给学生留一定的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本人建议把一个大的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任务,并且注意小任务之间的层次,使得知识的掌握过程是层层递进的。一般可按三个层次来设计:第一层次的任务是最基本的任务(依葫芦画瓢式),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就初步掌握了任务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第二层次的任务是提高性的任务(举一反三式),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饱含自己的创意的作品。这适合发展较好的学生,他们在完成了基本任务后,可以进行一些自由的活动。第三层次的任务是开放性的任务(提高创新式),教师只给出一些要求,其内容和形式完全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和安排,这比较适合模块的综合性练习。这样的任务分层,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基本任务的要求,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完成提高任务,更好的可以思考开放的任务,在课后可以组织多个同学探究完成,这样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符合自己的任务完成,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又能发展好学生的能力,拓展他们的思维,做到因材施教。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任务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绝不能在没有深刻理解教材的情况下设计出表面性的无效的或是低效的任务来,只有不断探索研究进行任务的优化,注意任务设计贴近学生生活,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注重多维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适时、适当的与其他学科进行整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信息素养,这样的课堂才能算得上真正的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等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