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探源及调适策略】中学教师有效调适压力的策略有哪些
 

【高校青年教师压力探源及调适策略】中学教师有效调适压力的策略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7-02 03:52:50 影响了: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生力军。然而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压力已成为教育实践中亟待正视的一个问题,它已严重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研究青年教师的压力并探寻相应的调适策略,帮助其顺应教育变革,并适时地将诸方面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成功升华自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教师压力;调适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8-0098-04
  教师职业压力是一个带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与教育变革,我国高校正进行着全面而深刻的体制改革,高校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首当其冲的便是高校的青年教师。从目前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情况看,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70%以上。[1]他们一方面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又担负着家庭经济、社会角色等各方面的责任和重担。同时他们作为文化的传播群体,要不断适应文化的转型,与时俱进,迅速学习和思考新的知识才能满足多方面的需求。高校青年教师被赋予新的历史重任,面临严峻的挑战,诸多方面的压力已不同程度地损害到这一群体的身心健康。研究显示,青年教师承受超负荷的压力已对高校教育教学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了解高校青年教师压力的表现、探寻其压力源并找出相应的调适策略已迫在眉睫。
  一、高校青年教师压力表现
  (一)心理上不同程度的焦虑浮躁
  高校青年教师承受的压力导致教师出现不健康的心理,表现为莫名的压抑、焦虑、担忧、受挫感、无助感及缺乏安全感,或常常忧心忡忡、情绪低落、消极悲观、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同时伴有个人心理表现偏激、精神抑郁不振、嫉妒和抱怨情绪突出等状态。有研究调查显示,约有33%的高校青年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我国普通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36%的人在角色转换和社交方面不适应;62.5%的青年教师觉得精神压力很大。[2]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反差,有些青年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失去自信,意志消沉,不思进取。强烈的挫折感使他们陷入痛苦、懊恼之中、不能自拔,甚至情绪恶劣,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症,导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满意度降低,久而久之则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行为上的消极表现
  心理方面的障碍势必会导致行为上的异常。由于长期经受高度精神疲劳和紧张感的困扰,使得部分青年教师性急易怒、容忍度低、缺乏热情与活力,甚至吸烟酗酒、故意旷课。有的青年教师不堪承受过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不能理解自身价值,自我适应能力差,容易将工作和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带入课堂,甚至出现不适当的教育行为。[3]例如,工作中备课不足,教学呆板,没有精力去提高教学效果。对学生不愿接触和接纳,表现出漠不关心或无动于衷;对同事常常多疑妄想,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往往正人不正己、苛人不苛己。繁重的压力压得他们透不过气,最初的那份职业热情渐渐地退去,起先拥有的那份孜孜以求、积极探索的研究精神也日渐丧失,原本追求进取、渴望发展的自信也几不复存,取而代之的是敷衍、懒散、疲沓的倦怠行为。
  (三)身体上的亚健康状态
  由于长期处于慢性疲劳状态,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必然受到影响。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身体、精神和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而不只是身体无病。亚健康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医学上又叫“慢性疲劳综合征”,其表现主要是:疲劳、头晕、失眠、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甚至胸闷、气促、心慌等。研究显示,15%的青年教师常对个人健康、睡眠和工作效率感到极度忧虑。[2]广东省教育工会一项关于高校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显示,在调查涉及的17所高校8467名教师中有69.18%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2]除此之外,有的教师在日常饮食中或暴饮暴食或食欲不振,长期的负面情绪使其身体状态每况愈下。
  二、高校青年教师压力探源
  本文认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压力是因教师长期处于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所产生的非确定性的反应,其本质就是教师个体与其高校职业环境系统的机能障碍问题。也可以说,是教师主体面对生活境遇里诸多压力因素固有的要求高于自身条件时,而导致其在心理、生理及行为上的负面反应。就我国高校情况来看,造成青年教师压力过大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性分析
  1.高校教师职业的复杂性。教师工作的客观方面是潜在的压力源。高校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比较特殊。高校教师是智力高度集中的群体,汇聚着学术精英,其职业人员的平均学历之高、学识之深其它行业鲜有能匹敌的。同时囿于教育本身的周期性及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性,高校教师职业具有工作目标的培养性、工作方式的个体性、工作效应的内隐性和延滞性等特点。高校教师职业本身的高工作要求、低工作控制的职业特点极易导致较高的职业压力。
  2.教学工作压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有3-4小时,为提供富有个性化或创新性的新颖教学,教师还需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准备。有调查表明,在高校教师中69.7%的中青年教师周课时已超过16节。[4]平时高校领导还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和师资培训。此外,近几年高校教师人员的增长相对滞后,而高校扩招使得青年教师的工作量大幅度增加。所有这些均与当前教育改革要求青年教师在业余时间去充电发生着冲突,高校的青年教师的精神像始终紧绷的弦,极易出现心理焦虑和工作疲沓的问题。
  3.学术科研压力。学术是高校的品牌,当前各高校的科研任务呈现不断加大的趋势。除正常教学工作外,多数高校青年教师都感到了极重的科研压力,这主要归因于科研成果与个人的绩效评价直接相关,尤其高校青年教师向中高级职称迈进时,科研成果的要求更为苛刻。为此他们不得不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挤时间从事学术研究,但要取得科研成果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从课题申请到实验到最终的成果发表,少则需要一年,多则需几年的时间。职称评定和一些硬性指标导致他们在科研上强加给自己更多压力。此外当前国内学术大环境并不尽如人意,课题申请论资排辈的现象犹存,近年又出现网上聘请写手、高价购买论文等学术腐败行为,这使那些甘心寂寞和清贫、致力于钻研学术科研的高校青年教师倍感压力和孤独。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