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阴谋文化”为何如此泛滥?]美国文化十大象征
 

[“阴谋文化”为何如此泛滥?]美国文化十大象征

发布时间:2019-07-11 03:58:23 影响了: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多家卫视热播了名为《甄传》的这部宫斗戏。电视剧《甄传》长达76集,改编自流潋紫所著的同名小说。这部“宫斗戏”热播后,产生了“甄嬛”效应。  据说《甄传》被舆论认为可以媲美当年万人空巷看《上海滩》的程度,以上海本地收视率最高破9%、全国最高1.87%的数字,创下东方卫视电视剧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剧中人物的语言风格特点,被网友模仿热捧爆红网络,称为“甄体”。《甄传》古代宫廷故事,折射现代职场规则,因而称《甄传》是宫廷版“杜拉拉升职记”,是年轻白领的“职场宝典”。图书出版上,借着电视剧的热播,《甄传》续作上市。甚至有人去考证历史上究竟有没有“甄”这个历史人物。一时间,《甄传》在时尚圈、在文艺圈,俨然成了一种“甄文化现象”。
  《甄传》的热播不是偶然的。尽管《甄传》似乎制造了一种时尚消费文艺的热点,但它不过还是一部十足的“宫斗大剧” 。有人总结这部电视连续剧,“因其六宫粉黛格外养眼,因其似是而非格外讨巧,更因其斗心斗脑而格外诱人”。的确“其斗心斗脑而格外诱人”,而且,这成为《甄传》这部电视剧最大的看点。该剧描写了“后宫女人的真实生活”,剧中主角甄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善于谋权的皇太后。剧中内容涉及大量后宫嫔妃你死我活的宫斗成分,倾轧、斗争、篡夺、猜忌、弹劾、笼络等种种权谋手段,无一遗漏展现。让观众惊叹“宫廷权谋”文化,变化无穷,一个圈套连接着一个圈套,一招计谋通向另一招计谋。这种“宫斗”,可说深植于中国人的权谋文化,也迎合了中国人部分文化心态。有评论说这个《甄传》是中国“阴翳文化的大成之作”,因此也不难理解。或者将《甄传》比作职场竞争,视为“职场宝典”,也就不足为奇。
  当然,对《甄传》收视率的飘红,甚至出现了“甄文化”的流行,更须冷静审视分析。因此,一些文化媒体给予严肃批评:这种宫斗剧里充斥了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凶残阴险、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历史,哪还有正邪之分?人性,哪还有善恶之辨?尖锐指向了这种“宫斗戏”中的“阴谋文化”或“权谋文化”。
  有人认为,看宫斗剧,会刺激人们在生活中卖弄权术、使用阴谋。其实,何必讳言“斗”字。因为,只要你人在社会中,尤其是在中国,终究不能逃脱一个“斗”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莫说上下五千年,哪怕是近代以来,一直就是个“斗”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中国人早已将“斗”这一法宝深深地印刻到了骨髓里,近乎一项本能,宫斗剧表现这个“斗”,对大多数人来讲,自然于心有戚戚焉。
  这的确与我们的文化环境有很大关系。表现“阴谋论”,或者热衷“权谋文化”,是现在一些影视艺术、戏剧作品和历史文学的主要题材内容,这些艺术形式中充斥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投机取巧这些阴谋策略,成为“权谋文化”流行的一部分。另外,与社会上流行的畸形的职场观念、成功标准有关。畸形的职场观念、成功标准,认为掌握一些“权谋”、“阴谋”、“谋术”,是重要的 “职场攻略”,是生存哲学,而且被人当作厚黑学信奉不疑……这些因素,构成了“阴谋文化”泛滥的文化土壤,和社会需求。我们的文化中“权谋文化”盛行、泛滥,自然是它的必然结果。
  记得文化学者余秋雨曾在人民网《文化讲坛》说:现在我们文化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谋术文化。曾经和一些大学的低年级学生和一些高中生,认真给他们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他们现在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绝大多数是谋术文化。很多古代战争故事,了解一些战争打仗,作为历史也是需要的,他们也知道很多宫廷故事,他们也知道很多皇帝、大臣的名字,但是背后的东西都是谋术。这对年轻人心理健康不利。这些孩子从小的时候为了取得好成绩,已经在家长和老师的某种误导下,进入到某种竞争,这种竞争已经进入到谋术的边缘,你再用文化的角度去告诉他,我们古代是怎么闹的,古代是怎么折腾的,这对他们的心理建设真的成了一个非常大的问题。权术文化是一种现实。但是如果总是弘扬这种计谋,总是弘扬宫廷里的针锋相对,总在弘扬这些东西,这就有点误读……
  权谋逻辑当然也是一种文化,它的确也在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有时候是这样看问题的:你有正确的目标,你用权谋,我们就认为这是一种政治智慧,实际上,这还是权谋、阴谋、手腕、潜规则,这其实也是中国人最津津乐道的。总之,不管怎样,崇尚权谋、阴谋、潜规则的文化,是一种很可怕的文化,也是一种阴暗的文化。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