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奇诡的收购战|怪诞诡奇
 

奇诡的收购战|怪诞诡奇

发布时间:2019-07-13 03:52:29 影响了:

  蛇吞象的杠杆收购  在平时的生意中,如果我们想要扩大生产规模,只要实现利润,再投入到生产中就可以了。其实真正做生意的时候,还有更为便捷的办法,在短时期内就能够扩大企业规模,就是收购。人们一般认为,只有财大气粗的企业才有实力去收购小企业,可是,商界常常上演以小博大、暗流涌动的奇特收购大戏,这种“蛇吞象”的收购大战是如何成功的呢?
  美国的吉普森公司曾是一家大型的音乐器材生产商,生意场上也一直顺风顺水,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还成功上市,成为了一个公众持股公司。这家公司正意气风发的时候,却遭遇了一件烦恼事一它被一家小公司盯上了,成为收购对象。
  一般来说,刚刚上市的公司,很少会有人收购,因为刚刚成为上市公司的话,表明该企业得到了充裕的资金,而自身的价值往往还没有在资本增值的过程中体现出来。收购这样一个公司,等于是一种投资浪费——你不仅要承担未增值的公司和该公司已有资本之间差额的损失,甚至还要担负起使公司兴旺的责任。
  但是,一家小型投资公司——沃思睿投资公司却从吉普森公司的发展前景中看到了商机,准备冒风险大干一番,把吉普森公司收购到手。可是沃思睿投资公司的资本金并不雄厚,按它的实力并不足以控股吉普森公司,怎么办呢?
  沃思睿想到了向社会筹集资金这一招,它在社会上通过一系列宣传来壮大声势,告诉许多投资者,如果投资到这次收购中,将会获得丰厚的回报。结果,沃思睿投资公司通过向社会公众募集了将近9000万美元的资金而成功收购了吉普森公司。此后,吉普森的市值飙涨到了2.9亿美元,增值了两倍多。在这个利用杠杆效应收购的事例中,沃思睿投资公司的自有资金仅仅为100万美元。
  在公司自有资金很少的情况下,利用杠杆效应收购比自己大得多的公司,风险很高,稍有不慎就会让自己永无翻身之地,但高风险同时也蕴含了高利润,这些大胆进行“蛇吞象”收购的小企业能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自己的规模扩大好几倍,这无疑会挑动冒险家的神经而去铤而走险。
  高价背后的收购阴谋
  如果你是掌控一个企业的生产商,有人花很高的价钱来向你购买产品,抬高你的股价,你的第一反应当然会是:“太好了!”但是,过高的价格,往往隐含了奇诡的阴谋,常常使人在无意之间,就损失掉了整个企业。
  啤酒行业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产业,在经历过漫长的商战、兼并之后,我国的啤酒行业,迎来了几家大的公司霸占国内、分割市场的局面,哈啤就是其中之一。
  哈尔滨啤酒集团是一个名厂也是一个老厂,始建于1900年,它生产的哈尔滨啤酒,至今仍在全国各地销售,还行销30多个国家。而就是哈啤,在2004年突然遇到了一桩高价收购案,南非与美国合资的全球第二大啤酒企业SABMIL,LER突然开出了高于哈啤市值150%的45亿元来收购哈啤。
  在股市中我们可以明白,一旦持有哈啤股票的人将手中的股份出售给SABMILLER,一夜之间,就能获得至少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如果个人持有价值一千万元的股份,转手一卖,就能净挣500多万。这样的收购真是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
  可是,SABMILLER为什么出手如此大方呢?其实,我们不应被这表面的利益所迷惑,背后的机关玄妙,并不是一纸要约所能够表述清楚的。原来,正准备进攻中国市场的SABMILLER看上了哈啤在东北的垄断地位和市场份额,而不仅仅是哈啤当时的市场价值。财大气粗的SABMILLER打算花重金买下哈啤辛辛苦苦一百余年建立起来的垄断地位,并发挥自身的优势,将东北啤酒市场变成一个由自己垄断的市场,使这个市场变成自己公司的印钞机。
  哈啤既然是SABMILLER进攻东北的最大障碍,那么,干脆将其收购,把它变成自己的附属和先锋,不是更有利么?拿出诱人的巨额回报来收购,也正是瓦解哈啤管理层内部的有效手段。退一步讲,即使没能收购成功,只要哈啤回答得不及时,或者哈啤坐到了收购的谈判桌上,那么它的市场声望会打上折扣,让人觉得这样一个表面风光的企业,不过是一个没有良好前景的公司罢了。
  还好,哈啤迅速地做出了反应,第一时间拒绝了收购要约,同时向各大股东做了大量工作,股东们也拒绝了出售股份,才使这宗恶意收购没有得逞。
  这样看来,有时即使有人把钱送到门上,也不能就此被迷惑。如果我们去深究高价收购背后的阴谋,就会觉得这其中波谲横生,诡计重重,稍有不慎,企业就不再是原来的企业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