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能解决问题的房子_房子的问题怎么解决
 

能解决问题的房子_房子的问题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2019-07-16 03:58:11 影响了:

  中国福建桥上小学  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接手了一个公益项目:选择一个衰败的社区,用一些小建筑来重新激发它的活力。  “我立刻想到了自己的家乡,和那些风雨中摇曳的土楼。”来自福建省平和县的学生陈建生将李晓东带到了下石村。“我从小在土楼里长大,但是读高中那年,从小陪伴我长大的土楼却倒塌了,这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陈建生说。当看到遥相对应的土楼,以及那条小溪时,李晓东突然有了灵感:“孩子是村庄的希望和活力之源,我希望建造出一所“桥上小学”,用孩子连接过去和未来。”
  在村民们疑惑的眼光中,一座像集装箱一样的四方桥开始在小溪上搭了起来。它长28米,宽8.5米,是由横跨小溪的两组钢桁架结构建成的,下面有混凝土平台做支撑。整个外表都覆盖着一条条的木板,地板和天花也是木的。
  四方的箱子两头打通,一头一个阶梯教室,各自朝着两岸土楼的方向,教室之间还有个小图书馆。如果都坐满的话,整个小学可以容纳40个孩子同时上课、玩耍。而村民们从哪儿过河呢?教室下方悬挂着一条步行小桥,连接两岸的村庄。
  为了尽量减少对电灯、电扇的依赖,设计团队在通风和采光上下足了工夫:建筑外表面覆盖的木条格栅,从室内看出去,就跟纱帘一般,清风和阳光徐徐透起来,远处的青山绿水也一览无遗。为了尽量让建筑跟环境融合,也出于环保的考虑,建筑用的石头、木材都来自当地。
  小学建成后,一共有三位老师,40多个学生。大家上课时席地而坐,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风景环绕周围,朗朗的书声飘荡四周。孩子们在放学后变得不愿意回家,全都在这里流连玩耍。
  当初带着怀疑眼光的村民们,也渐渐喜欢上了这儿。2011年学校合并后,这里渐渐变成了幼儿园和村民的休闲场所。桥的任意一端都可以当做开放舞台进行表演,桥上还有商店营业。每逢傍晚和夜里,村民们就自发地聚集到这儿聊天、玩乐,原本随着土楼消失的公共空间又重新出现了。
  泰国“蝴蝶屋”难民收容所
  在泰国西北部,有个紧邻缅甸边境的小村庄Noh Bo。这里住着很多因为受到种族迫害,从缅甸逃难过来的克伦族人,其中大部分都是孩子。2006年,来自挪威的艾德那在这里开了一家孤儿院,随着孩子人数的增多,原来的宿舍已经明显不够用了。
  2008年,一个名叫TYIN Tegnestue的NGO组织来到Noh Bo考察。这是一个专做建筑的公益性NGO。
  根据孤儿院的需求,TYIN Tegnestue规划了六间独立的小房子,将收容的孩子名额从24个增加到50个。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宿舍、一起玩耍的公共场地外,他们还希望给他们增加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自己的私人小空间。
  “我们雇工人从方圆几里的林子里砍来许多竹子,用竹皮编成了房子侧面和背面的墙壁,里面的灯和一些生活用品也用了同样的工艺。”出太阳或是晚上亮灯的时候,光线透过竹墙上的无数缝隙,会打出美丽的光影花纹。这些缝隙让房子变得通透凉爽,孩子们在东南亚炎热的气候里也可以舒适地居住。
  房子的框架是事先在工厂定制的半成品,由钢铁和缅甸的热带木材做成,运到宿舍区后直接搭建,再用螺钉加固就可以了。设计师又以旧轮胎为模具浇筑成地基,将房子架空起来,从而解决了建材潮湿和腐烂的问题。房子的斜屋顶和翘起的遮阳板组成了一个大大的V字,这样既解决了通风和遮阳问题,又能把雨水收集起来,渡过旱季的难关。
  “房子的侧墙和前后遮阳板都是可以向上掀起的,就像翅膀一样,所以大家都叫它们“蝴蝶之屋”。掀起侧墙后,并排的房子连成了一个长长的公共空间,孩子们很喜欢在这里纳凉和玩耍。顺着房里的木梯爬上二楼,是他们睡觉的地方。像高低床一样交错开的竹板卧榻,既让每个人享有了自己的小空间,又方便他们坐在一块聊天。
  最受大家欢迎的,要属后屋檐下吊着的长长的竹排秋千,可以一个人荡,也可以给好几个孩子同时玩耍。
  南非10×10经适房项目
  2007年,一个名叫Design INDABA的南非公益组织发起了一个项目,请十个设计团队在7000美元的预算下,在南非开普敦郊区的小镇“自由公园”设计出一款既吸引人居住,又有创新性的房屋,捐给当地的家庭住。
  MMA建筑所的创办人帕希洛瓦Luyanda Mpahlwa是这款房屋的主要设计师。他观察到,当地妇女掌握着一种用沙土来建造房屋的古老技术,而且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
  但帕希洛瓦并不想克隆传统房屋,他想设计一种当地人从没见过的,双层的现代式小楼。“我先用木头搭建好稳固的梁柱、墙框,再将几千个沙袋层层叠叠地垒成墙壁,再用铁丝网固定成型。”沙子是当地随处可见的材料,它比混凝土便宜得多,又容易操作。只要将一个个袋子装满沙,夯平整,就可以像砖块一样垒墙了。这种连妇女儿童都能学会的技术,很快受到了当地人的欢迎。工地上到处都是兴高采烈地装沙袋的孩子。
  “沙土本身不传递热量,在炎炎烈日下,室内仍然可以保持清凉;而到了阴冷潮湿的冬天,沙袋又把水分给吸收了,垒得又厚又结实的墙,也把寒冷挡在了户外。”
  沙袋垒成的墙抹上泥,刷上漆后,立刻显得时尚而整洁。最终完成的十栋双层房屋中,室内刷上了柔和明亮的米白色,外墙则按每家每户的喜好,刷成红橙黄绿蓝不同的风格。房子一楼是客厅,厨房和浴室,二楼则有两个卧室,还有一个以前只有富人才享受得起的阳台。原来住着单间棚屋的十个家庭搬进去后,幸福得合不拢嘴。
  2008年,这个设计获得了美国“柯里·斯通设计奖”的10万美元奖金,以表彰帕希洛瓦“为改善贫民居住条件所做的努力和创新”。
  伊朗竹子避难所
  在伊朗北部拉姆萨的森林中,有一片形态独特的居民区。当地人住的是一种像圆锥形螺壳的竹棚,这既是自然灾害来临时的避难所,也可以当做住宅。
  设计这种避难棚的是伊朗建筑师帕萨。他告诉《南都周刊》记者,自己之所以能构思出这么独特的建筑,得归功于一个差点完不成作业的学生。“有一次,我给大家布置了一份作业—提交一个苏丹尼亚式穹顶的模型。但这个学生完全没学过穹顶的建筑方式,于是自己琢磨了一种方法:将3毫米厚的塑料条弯成圆弧形,一条条高低交错着围成碗形。可惜他选的材料柔韧性太差,才搭了三分之一就失败了。但我觉得这个方式非常有创意,最终说服他完成了作业,并把模型留给了我。”
  2009年,帕萨受到当地的委托,来到拉姆萨设计避难居住区。当看到当地到处都有的竹子后,当年这个模型立刻跳进了他的脑子里。“这里的竹子长得又多又快,是非常便宜好用的建材。我让工人们提前两天把竹子砍下来,这样到了搭建的时候,它们仍然具有柔韧性,而一固定好后又会变得坚硬无比。这种圆弧形的结构,完全可以承受住暴风雨和地震的考验。”
  怎么把竹子固定成圆弧形呢?直接插在地上肯定不行。帕萨到当地市集上逛了几圈,发现了一个理想的材料:瓦斯管。只要把瓦斯管弯成一个大圆圈,间隔均匀地留出一截截朝上的岔口,一个完美的地基就出现了。将竹子一头插进一个岔口,另一头弯进圆圈正对面的岔口,一环环高低交错层叠开,就形成了牢固异常的圆棚。如果想搬家的话,只要把它们全部拔出来,到了新地方再插回去就行。
  更妙的是,只要保持充足的水分,这些竹子是能继续存活的。也就是说,房子的框架会一直碧绿油亮,非常富有生命力。
  当然,光有竹架是不行的。帕萨又从收割过的稻田里弄了一大堆稻秆,将它们捆成一束一束,整整齐齐地覆盖在竹架上。“下雨的时候,这些稻秆因为吸收了水分,会全部膨胀起来,将竹屋遮得滴水不漏;而到了出太阳的时候,它们又变得干爽纤细,让丝丝凉风透过缝隙吹进屋子。”
  即使是没有任何建筑经验的人,也可以很快掌握搭建这种竹棚的方法,如果三个人一起干的话,一个竹屋两天就可以完工了。而一个40平方米面积的竹屋,全部花费大约是850欧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