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 师生合作的课堂优点
 

【师生对“教学优点”的不同定义】 师生合作的课堂优点

发布时间:2019-07-18 03:57:03 影响了:

  摘要:在当下的后工业时代,教师掌控学生学习的知识控制范式悄悄地崩溃,随之而来的挑战是教师必须重新调整他们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和定位。然而,值得探讨的问题是,这种调整和改变在现实中是否发生。本文依据复旦大学师生大调查的相关内容,试图追问以下问题:在对教学的认知和体验方面,教师和学生是否存在差异?教师怎样认识他们的教学优点?受到学生认可的教学优点又是哪些呢?他们之间有不一致的地方吗?本文用调查数据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并试图探讨大学教师为何需要持续的专业发展以及需要何种发展模式。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学优点;教学信念;师生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4-0031-05
  导言
  社会在变。社会变迁投射在教育场域里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知识控制(knowledge control)范式”的转移。“
  在分工明细的工业社会,一个微妙却又非常有力的假设是学校、大学及其他知识组织可以掌控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作为知识的源泉与传播者,教师可以理直气壮地规定学生学习的内容与方法。他们可以单方面规定学习的标准,学生则必须遵守这些标准。因此,教师对学生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然而,在如今的知识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跨越了地域和政治的界限,学生拥有多种获取信息与知识的途径。“教师几乎完全掌控学生学习”的控制模式悄悄地崩溃。教师再也无法继续垄断信息与知识的来源。与此同时,学生的需求也日益多样化,他们不再满足单一的教学模式,并深感从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不足以应对知识社会带来的挑战。
  在高等教育领域,这一范式转移所带来的挑战是:大学必须重新调整其在学生学习中的角色与定位,教师必须变革其教师信念、教学方式与内容。“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多元学习体验”等概念广为推崇。然而,作为“推崇的价值”(espoused value),这些概念并不一定能作为“实际应用的价值”(value-in-use)反映在大学教师的日常教学中。例如,在2011年12月开展的复旦大学师生问卷调查中,学生在描述他们眼中的课堂时,多用“不生动”,“教学形式单一”,“缺少交流互动”等字眼。反之,在教师问卷部分,反映的是教师深感学生“功利性强”,“不愿读书”或者“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委屈与无奈。
  我们不禁要追问,教师如何认识自身的教学?学生眼中的教学又是怎样的?教师如何解读学生的需求?学生自己又如何理解他们需要的教学?教师如何理解自身的教学优点?学生又是如何定义他们喜欢的教师和教学的?更为重要的是,师生间的种种认知是否存在差异?其差异又是什么样的?师生间的认知差异对我们理解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及发展内容有何启示?
  本文旨在以复旦大学师生问卷大调查中的相关内容为依据,尝试对上文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梳理师生在教学方面认识的差异性及背后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描述
  为了解全校师生对于研究型大学优秀教学的思考,复旦大学于2011年12月进行了全校范围的问卷调查。该调查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调查方式为网络调查。
  教师问卷的受调查者为从事本科阶段理论教学的普通课程任课教师(不包括实验课、体育课等课程的任课教师)。教师问卷涵盖了从对该校评教体系的评价到研究型大学教学的理念与实践等方面的57个问题。教师问卷实际收回816份,其中45人为校级、市级或国家级教学名师。
  学生问卷的受调查者主要以本科二、三、四年级学生为主,不包括2011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学生问卷的问题共36个,内容大体与教师问卷类似。学生问卷实际收回1160份。
  师生问卷都以封闭式选择题型为主,但辅以少量开放式题目(例如,教师问卷包含三个开放题目:4.19.1。请简单分析您的教学优点是什么?4.19.2.您所面临的教学上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4.19.3.您最需要提高的教学技能是什么?)。因此,回收的问卷不仅提供了大量的量化数据(以数字的形式),也提供了丰富的质化资料(以文字的形式)。本文所呈现的是以混合研究fmixedmethodl为取向,结合量化与质化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的结果。
  混合研究方法日益受到重视,它被认为能够有效结合量化与质性研究各自的优势。例如,量化研究产生的可信和一般化的数据允许研究者建立因果关系;但质性研究产生的丰富的描述性资料可验证或扩充量化分析无法揭示的信息。在本文中,对师生问卷中具有代表性的共有问题的量化分析可以获取“面”上的对师生差异的了解,而对于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特征以及教师对其教学优点的文字描述等质性资料的分析则在深度上进一步补充了量化部分的结论。下文将具体呈现这两部分数据分析的结果。
  二、教学认知与体验的师生差异——量化资料的分析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对大学教学的师生认知进行对比分析。我们从师生问卷中提取了六个具有代表性的共有问题(即出现在教师卷与学生卷的相同问题),基于相应问题的对比数据进行定量统计分析。每一个问题对应着一个变量。我们可以从属性上把变量分为两类:定量变量与定性变量。在进行差异性分析时,如果涉及的变量是定量的,那么我们采用两样本的t-检验来比较师生差异;如果涉及的变量是定性的,那么我们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法来比较师生差异。在所有的假设检验中,原假设都是师生没有差异。因此,如果原假设被拒绝(p-值较小),那么说明在该问题上师生有显著差异。这六个有代表性的问题及基本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同时,我们使用柱状图来更直观地呈现问卷数据中师生的差异。由于篇幅限制,这里我们只给出课程中师生互动频率(X4)和课堂上应该追求的教学模式(x8)对应的图形,如图1、图2所示。
  从以上的数据和图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师生对于教学的认知和体验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总体而言,教师对教学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学生;教师认为自己在促进课堂互动方面的努力显著高于学生的感知;教师希望安排的课堂讨论的时间比例少于学生希望的时间比例;教师倾向于认为学生成绩不好与自己的教学没有关系,而学生则认为自己考得不好是因为老师没有教好;教师中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自己偏向于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学生更倾向于教师担任组织促进者或者两者兼备的角色;教师对课堂上应该追求的教学模式颇为肯定,集中于传统型与参与型,尤以参与型居多,而学生中有不少人选择不确定的答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