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一语文笔记_福州五佳教育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doc
 

高一语文笔记_福州五佳教育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doc

发布时间:2019-07-19 10:17:45 影响了:

文章来源:福州五佳教育网(中小学直线提分,就上福州五佳教育)

必修三笔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高考考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第一讲 百家争鸣

一 、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②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③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④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下移。⑤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

1、生平:①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礼 ”的学说。①“仁”即“仁者爱人”; 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②孔子 对“礼”的解释是“克己复礼”,并进一步提出了“正名”的主张,这体现了孔子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

(2)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及其思想: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全面发展”。

(4)文化:整理儒家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3、评 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③其言论被编成《论语》。

(二)孟子(继承和发展)

(1)生平:孟子是战国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后人称为“亚圣”。

(2)思想主张:

①政治思想: “仁政”学说(核心)和民本思想(“君轻民贵”)。 ② 伦 理 观:“人性本善”说。 ③价 值 观:倡导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孟子思想的影响: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①其“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②其民本思想对统治者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荀子(丰富完善)

(1)主要思想:

①“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②认为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2)荀子思想的影响:荀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二讲 儒学的兴起

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2、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③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3、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4、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 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4、影响:

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③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第三讲 宋明理学

一、背景: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巨大的冲击。

2、隋 唐:“三教合一”,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宋 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

二、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北宋五子)是理学的开创者。他们将忠、孝、节、义提升到“天

理”的高度;理学又称新儒学。

三、朱熹的理学思想: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1、内容:朱熹的理学体系包括三个部分:本体论、修养论、社会政治理论。

(1)本体论: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理先于气;同时,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万物之理终归 为一,这就是“太极”。(他的“理”是指传统道德规范和等级制度。)

(2)、修养论:是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主张“格物致知”;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仁”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是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的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2、朱熹与其思想的历史地位: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地位仅次于孔孟;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陆王心学:(了解)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观点:①提出“心即理也”。 ②提出“发明本心”。

2、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观点:①他认为人是天地之心,理就在人的本心。 ②提出“致良知”的学说。

五、心学与理学的关系(了解)

1、心学是理学的新发展,心学是明朝时期的理学。

2、相同之处:①思想:都属于唯心主义;②目的:都要求克服私欲,维护封建统治的社会秩序。

3、不同之处:把握“理”的方法。

六、宋明理学影响

①积极: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消极: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第四讲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一、历史背景

1、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政治上:专制主义统治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3、文化上: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二、明后期 李贽(泉州人):反正统意识

1、主要观点:

(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2)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

(3)提出“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的风格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盛行的摹古文风。:

2、著 作:《藏书》《焚书》

3、评价: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和战斗精神,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纲常名教和封建迂腐的伦理道德,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

三、明末清初的三位思想家:反封建专制的意识

1、黄宗羲

(1)著作:《明夷待访录》

(2)主张:①政治思想: 最精彩之处——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② 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实质: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的反映)

(3)影响:黄宗羲的思想成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

2、顾炎武

(1)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2)思想主张:①批判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②提出解决方案:“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

③梁启超称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

3、王夫之:

(1)著作:著作《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①政治思想:主旨是循天下之公,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

②哲学思想: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3)评价:王夫之是清初的思想巨人,他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4、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的意识。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5、整体认识:(1)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等主张,成为近代进步的先声。(2)明清之际思想的活跃冲击了儒学正统地位,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它作为文化主导的地位。

【重难点突破】1、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⑴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形成 ⑵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受到排斥。 ⑶西汉:儒学经董仲舒改造适应汉武帝需要,于是“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⑷宋明:儒学在迎接佛教和道教的挑战时,逐渐吸纳它们的思想,形成了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理学。 ⑸明清:人们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一些进步思想家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⑹19世纪晚期: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势力的论战,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后建立起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⑻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猛烈批判儒家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⑼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使儒学正统地位被废除。

2、对儒学现代价值的正确认识

①儒学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意识、道德意识与和谐意识等,对于维护中华民族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谋求社会的和谐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②但在对儒学思想积极因素加以继承的同时,也不要被一些传统儒学的陈规陋习所束缚,如“三纲五常”“天人合一”“男尊女卑”等。 总之,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儒家思想的合理部分

①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②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

③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 ④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

⑤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高考考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科技成就: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书法 中国画

(3)文学成就: 诗经 楚辞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京剧的产生

第一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答:1、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2、火 药: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武装了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帮助他们战胜封建势力。

3、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促进世界一体化。

4、总之,四大发明为欧洲实现了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提供了重要条件。四大发明对欧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巨大贡献。

第二讲、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汉字演变:甲骨文(商朝,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金文→篆书(小篆秦朝开始)→隶书(秦朝开始)→草书→楷书→行书。

2、五种主要书法字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书法发展两个阶段——自发阶段:魏晋以前; 自觉阶段:魏晋时期开始。

3、历代著名书法名家

汉字书法是以中国汉字输入法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字体为形式的独特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感情、气势和意境,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

二、中国画

1、起源: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

2、国画分类: (1)按题材: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 (2)按表现技法:工笔与写意

3、山水: (1)地位:是中国画的精粹。 (2)艺术特点:①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②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③追求的是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文人画 (1)地位: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2)艺术特点:①追求抒情写意风格;②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③注重诗意画意 (如王维的画被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第三讲、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西周—春秋的《诗经》、战国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二 、诗经、楚辞和汉赋

1、《诗经》(现实主义)

(1).作品的时间:西周初年——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305首诗歌。

(2).内容:①《风》:民间歌谣(是《诗经》的精粹)②《雅》:是周王朝王城所在地的诗歌,贵族宴饮时的乐歌 ③《颂》:是国王和诸侯用于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3).地位: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影响深广,它奠定了中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浪漫主义)

①产生:公元前4世纪产生于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代表:屈原《离骚》《九歌》、《九章》、《天问》

②意义:风(《诗经》) 骚(《离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的影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3、汉赋。

三、唐诗

1.“诗仙”李白

(1)风格特点: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风狂放炽烈,是盛唐气象在文学上的体现;

(2) 代表作:主要有《将进酒》、《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静夜思》等

2.“诗圣”杜甫 ,其诗被称为“诗史”

(1)风格特点:①诗风具有凝重与沉郁,充满忧患意识和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等特点;

②同时还具相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特点。

(2)原因:其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经历了离乱和漂泊

(3)代表作:《三吏》《三别》《秋兴八首》、《登高》;五律《春望》、《月夜》等。

3、为什么说盛唐成为诗歌创作黄金时代的条件有哪些?

(1)唐代处于繁盛时期,出现“开元盛世”,为诗歌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2)国家的统一,南北、中外的文化交流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和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1. 广义的元曲,包括 元代散曲 和 元代杂剧 两大类,即通常所说的“剧曲”和“散曲”。

2. 元杂剧是融合宋金以来 各种表演艺术 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它是用北方流行的 散曲曲调 演唱的,因此又被称为 北杂剧 或 北曲 。著名杂剧作家 关汉卿 创作出多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剧目如《感天动地窦娥冤》。当时在城市里有固定的演出场所称之为“瓦肆”或“勾栏 ”。

3、兴盛的原因:(1)城市经济的复苏与繁荣,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要。(2)统治阶级燕乐的需要。

六、明清小说

1、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印刷术的不断完善;

③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

2、明清小说突出成就

(1)数量繁多。长篇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等白话小说为代表。短篇以白话“三言”(即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和文言《聊斋志异》为代表。

(2)明清小说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有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神魔小说(如:《西游记》)、世情小说(如:《红楼梦》)、讽刺小说(如:《儒林外史》)等。

(3)从思想内容方面来说,明清小说反映的社会生活极为宽广,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政治和伦理道德作了相当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如《红楼梦》通过描写封建贵族贾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和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真实。是批判现实的作品。

(4)明清小说创作的艺术水平高超,注重人物性格的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等各方面。

3、四大长篇小说

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 《水浒传》、明朝 吴承恩 《西游记》、清朝 曹雪芹 《红楼梦》

七、京剧

1、产生:乾隆年间(1790)四大徽班进京,徽剧与汉剧开始相互融合,并吸取昆曲等剧种的艺术优点 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年间(1840)以后

2、艺术成就:比较全面和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国粹之一。

3、京剧特点

①主要唱腔:二黄、西皮。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②角 色: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男扮演者;旦——女扮演者;净——花脸(红色:忠勇正义;黑色:刚正果敢、粗犷豪迈;白色:奸诈狡猾、阴险毒辣);丑——在鼻梁、两眼间画白粉,属喜剧色彩。

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总体来说:批判继承;创新发展。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高考考纲〗

思想解放的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林则徐“开眼看世界” 魏源的《海国图志》

(2)中体西用 (3)维新思想 (4)新文化运动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第一讲 顺乎世界之潮流

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

1、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的《四洲志》,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2、魏源:受林则徐委托,据《四洲志》编写的《海国图志》,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书中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3、意义:“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传统心态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二、中体西用(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含义:在坚持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和传统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的基础上,引进、学习和使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产工艺,以求富国强兵。其中,“中学”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

2、形成的时间:19世纪60年代,逐步形成“中体西用”的思想。 3、影响: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⑴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民族危机深重。 ⑵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级力量不断壮大。 ⑶早期维新思想的影响。

2、概况

3、维新思想的影响:

①维新思想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②维新思想是爱国的。 ③维新思想是进步的。

④维新思想具有启蒙作用;成为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二讲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帝制造舆论,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4、指导思想(旗帜):科学与民主。 5、主阵地:《新青年》。 6、中心:北京大学。

7、主要内容:

⑴前期: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攻击以孔子和儒学为代表的旧礼教、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提倡白话文取代文言文,鲁迅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⑵俄国十月革命后,宣传十月革命,介绍马克思主义。

8、性质: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9、评价: (1)进步性:①新文化运动是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形成思想解放的潮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②对促进民众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③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与繁荣,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④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一、传播:

1、开始传入: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国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大旗。

2、广泛传播: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展开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等三次论战。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分化,胡适和李大钊展开讨论。

4、成立组织:1920年,李大钊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等。

5、中共成立: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

二、传播的特点:与中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

三、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意义 ⑴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此,中国革命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高考考纲〗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 (3)邓小平理论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一讲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更加尖锐。⑵鸦片战争以来,各种改良救国方案的失败。 ⑶孙中山等人学习西方政治学说,走上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⑷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同盟会成立。

2、提出:

①提出: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东京),提出十六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后在《民报》发刊词上将同盟会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内容:

4、三民主义的评价:

⑴性质: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⑵积极:①三民主义描绘了振兴中华,实现近代化的蓝图。 ②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强烈愿望,代表时代前进的方向。 ③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理论旗帜。

⑶局限:①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 ②未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①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失败的历史教训; ②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影响; ③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孙中山的爱国热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2、提出新三民主义: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①确立了“联俄,联 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②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即新三民主义。

34①进步性:

A 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适应时代潮流。

B 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迅速发展。

②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第二讲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一、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3、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

4、国际条件——苏俄对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支持,十月俄国革命胜利和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发展。

二、主要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一) 萌芽: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1921-1927年):

1、著作: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

2、主张: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二)形成: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时期)(1927-1937年) 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著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

2、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即“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实践: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反围剿斗争---土地革命---建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时期)(1937-1945年) 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著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

2、主张: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3、内容: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前途 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的阐述。

具体内容: ①、中国近代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③、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分两步:先民主革命,再社会主义革命。

④、1919年后革命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新旧民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领导阶级不同)。

⑤、革命动力: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在特殊情况下还联合一部

分大资产阶级,结合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⑥、中国革命前途:社会主义。

4、确立为指导地位: 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标志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四)、新发展(建国前夕到新中国成立之后) 内容: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理论

1、内容:①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②中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改造与工业化并举) 。 ③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④正确处理好重工业、农业、轻工业的关系问题 (工业化道路问题) 。

2、文章:《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 四、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即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 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的特点:①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五、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或历史地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 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第三讲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

(一)、历史背景:

①社会基础: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②思想基础: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实践基础:建国以来若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伟大宣言书的提出:1978.12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

意义: 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成为随后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标志: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

3、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召开

①内容: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1987年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①内容: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5、邓小平理论的发展----1992年“南方谈话”和十四大

(1)、邓小平“南方谈话”

①背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外政治形势严峻。

②内容:A 、社会主义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B 、判断实践的标准。C 、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D 、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E 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F 、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意义:“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2)、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①内容:A 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②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一个完整体系的标志:

6、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内容:①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概念。②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历史作用:

(1)科学内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经验和教训。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2)历史作用 ①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②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开创和引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旗帜。

③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支柱;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背景:

⑴国际形势: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竞争更为激烈。

⑵国内形势:世纪之交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

2、提出时间:2000年

3、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思想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核心问题:回答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重大问题。

5、地位:中共十六大写入党章。

6、意义: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⑵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

【专题整合】

1

2、 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①中国古代史上的思想解放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明末清初思想家的反思和批判思想。

②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锢,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④近代以来,中国的思想解放走过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照搬到结合国情的发展历程:即从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到“走自己的路”。 ⑤文革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讨论和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 中国共产党树立起的五面理论旗帜

(1)党的一大,树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2)党的七大,树立起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

(3)党的十五大,树立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4)党的十六大,树立起“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5)党的十七大,树立起“科学发展观”的旗帜。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高考考纲〗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 杂交水稻技术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三个面向”方针 “科教兴国”战略

第一讲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提出:1956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2、背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3、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4、内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即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不同的形式和风格的艺术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5、意义:①“双百”方针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6

1、原因:由于“左”倾错误,将学术问题政治化,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2、“十年动乱”对文化艺术的摧残:

①无数优秀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大量国家文物遭受洗劫。 ②大批文化界知名人士受到无情批判。

③建国以来的文化艺术成就被一笔抹杀。 ④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八亿人口八个戏”。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落实“双百”方针

1、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2、提出: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

3、成就:⑴文学艺术再现勃勃生机。

“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电影、戏曲艺术政府奖。 ⑵体育事业取得喜人成就。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

第二讲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4)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

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及意义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①作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四、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举例说明如: 1、两弹一星:打破了美苏对中国的核垄断和核威胁, 展示了自己的实力,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安定的环境;

2、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 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3、载人航天工程:成为高新技术及发展的强大动力, 为中国带来上千亿元的经济效益, 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三讲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了解即可)

①改造旧教育的方针: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共同纲领》)

②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 ③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新中国教育成就:1965年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二、文革对教育破坏(了解即可)

①“上山下乡“运动;②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③影响:“人才断层”,“文化断层”,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三、新时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1. 教育界拨乱反正:⑴时间:“文革”结束后。⑵标志:77年恢复高考,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三个面向”方针: ⑴提出:1983年,邓小平。

⑵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新时期教育方针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

⑴提出:1995年,党中央《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⑵内容: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 ⑶意义:推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4、依法治教战略

颁行了《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等,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5、教育成就

⑴实现“双基”。(即: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⑵职业教育发展,普通教育结构优化,实现普教和职教并举。 ⑶成人教育成就显著,高校教育发展迅速且体系齐全。 (问题探究):

1、“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现代国家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而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关键在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国家兴衰和民族前途,一个国家重视教育,这个国家就兴旺发达,如二战后的日本和联邦德国的迅速崛起与重视人才和教育是分不开的。

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高考考纲〗

1、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智者学派:普罗塔哥拉的思想主张 (2)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2、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薄伽丘、莎士比亚的代表作 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2)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的启蒙思想 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第一讲 蒙昧中的觉醒

一、智者运动

1. 产生时间:公元前5世纪中叶。

2. 背 景:⑴希腊工商业的发展、平民地位的提高。⑵希腊个人主义的成长、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3. 性 质:是一场反对旧思想方法和传统的运动。 4. 探讨问题:人类自身相关的问题。

5. 智者含义:教授雄辩术和修辞学的教师。

6. 言论特点:⑴言论从个人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⑵注重实利。⑶怀疑神灵,否认绝对权威。

7. 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 ⑴核心思想:人是万物的尺度。

8、评 价:①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②普罗塔戈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先驱。

二、苏格拉底

1. 主张:⑴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与智者学派不同)。 ⑵强调人类的理性,否定绝对权威(与智者学派相同)。

⑶“认识你自己”。(他在哲学上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 ⑷“美德即知识”。

2. 被判死刑:既遵守了城邦的法律,又捍卫了思想自由和人格的尊严。

3. 评 价:⑴马 克 思:“哲学的创造者”,“智慧”的化身。 ⑵德菲尔神谕:他是全希腊最富有智慧的人。⑶启蒙思想家:把他视为先驱和战友。

三、斯多亚学派(了解即可)

1. 产生时间: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初。

2. 创 始 人:芝诺 3、代表人物:芝诺、西塞罗、塞内卡等 4. 逻各斯思想:逻各斯即规定着的理性。

结论:“顺乎自然的生活就是至善”、“ 人人生而平等”。

5. 历史意义:⑴第一次论证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这一西方人文主义的核心理论。

第二讲 神权下的自我

一、文艺复兴运动 1. 历史条件:

⑴政治:封建的基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 ⑵经济:西欧经济复苏发展和城市兴起。意大利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根本原因) ⑶思想:人们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与基督教禁欲主张的矛盾)。 ⑷文化:意大利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 2. 概 况:

⑴发 源 地: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⑵表达形式: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

⑶性 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⑷旗 帜:人文主义。(即: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个性,要求把人从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 ⑸矛 头:基督教神学。

4、性质: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是自希腊智者运动以为的欧洲出现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宗教改革

1. 历史背景:⑴文艺复兴宣扬了人文主义,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要求改革教会。

⑵德国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罗马天主教廷剥削与压迫。 ⑶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激起愤慨。 2. 时间地点:1517年,开始于德国,发展到欧洲。 3. 开始标志:贴出《九十五条论纲》。 4. 主要思想:

⑴人的灵魂的得救要靠自己虔诚的信仰。(即信仰得救) ⑵人人都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 人人都可以直

接与上帝沟通与对话。(即《圣经》的平民化与普及化) ⑶《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 5. 实 质: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反封建斗争。

6. 结 果:⑴引发了宗教改革运动。⑵形成了新的基督教分支——路德教、加尔文教等。

7. 影 响:⑴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和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复苏了的人文主义。 ⑵它使西欧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探究一: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 答:莎士比亚注重人的理性, 而薄伽丘集中于人的本能方面 探究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宗教神学有何区别? 答:

第三讲 专制下的启蒙

一、启蒙运动 1、历史背景:

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⑵近代科学的兴起。⑶新航路的开辟。⑷英法等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形成。 ⑸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根本原因) 2、概况:

⑴时间:17、18世纪。

⑵指导思想:理性主义(理性:指人的思考和判断。强调凡事都依靠人的思考去判断,不依赖天意和神的旨意) ⑶范围:从英、法开始、扩展到德国等欧洲国家。

⑷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⑸具体内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反对教权主义;宣传自由、平等、民主、科学、法治等思想。 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主义。 3、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4、性质和意义:

(1)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欧洲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①启蒙运动丰富和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②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③启蒙运动首先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④对欧、美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影响和推动作用。 ⑤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武器。

第四讲 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

一、浪漫主义(了解即可)

1、产生时间: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叶。 2、创始人及思想:卢梭:

⑴思想:①对理性:把理性视为人类行为和真理的向导是不可靠的。

②对情感:生活中很多问题,依靠情感,听任本能和情绪办事更可靠、更经常。 ③对知识: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原始社会最美好,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

⑵评价:卢梭成为浪漫主义之父。 3、浪漫主义思想内涵及特点

⑴内涵:是指宣扬人的感情至上的一种倾向和态度。

⑵特点:①它本身的特点是非理性的、人文的、个性的、想像的和情感的。

②它往往以历史、民族奋斗和壮美的自然为其素材和背景,描写讴歌人的情感和业绩。 4、浪漫主义的评价:

⑴积极:①指出了理性的局限,揭示了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双刃剑”的道理。②对人文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⑵消极:①使个人主义膨胀,为张扬个性而造成混乱和无序;②排斥和拒绝现代科技;文学作品中充满无病呻吟,生活中感情泛滥等。

二、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1、主要表现:人们从对人的崇拜发展到对理性的崇拜,认为人类凭借更改就能完美地了解整个世界。 2、共同思想:崇尚理性,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提倡科学,重视知识,反对愚昧;提倡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博爱。

3、最重大的价值和意义:追求人本身的彻底解放,包括人身的解放和人的思想的解放 。 4、深远影响:为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人文精神得到了深刻圆满的体现。 探究一:比较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高考考纲〗

1.近代科学技术:(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改良蒸汽机 (4)电气技术的应用 2.现代科学技术:(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现代信息技术

3.现代艺术: (1)毕加索的美术作品 (2)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讲 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革命者

一、经典力学 1、时代背景:

⑴中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长期被教会奉为教条。⑵近代科学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不断受到质疑。 2、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创立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 3、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 顿 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①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伽利略研究为基础)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笛卡尔研究为基础)

②万有引力定律:

⑵建立标志:1687年,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 ⑶历史地位:

①牛顿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完备的程度, 并得到应用和验证。(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准确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解释潮汐的成因;发现海王星) 。 ③成为近代科学形成的标志。

二、现代物理学理论的发展 1、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⑴背景:①19世纪末,物理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是黑体辐射,量子理论就是在此过程中发现的。 ⑵过程:①奥地利斯蒂芬:1879年发现黑体辐射的总能量与其温度之间的定量关系。

②德国普朗克:1900年在《关于正常光谱能量分布定律的理论》提出量子概念。(诞生标志) ③德国爱因斯坦:1905年解释光电效应,得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结论。(发展) ④法国德布罗意:1923年物质波理论。③奥德物理学家:数年后建立量子力学。

⑶意义:改变了近代物理学中的传统观念,使物理学乃至整个自然科学的观念都发生重大变革。 2、相对论的建立——爱因斯坦

①对近代物理学理论框架的重大突破。 ②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 ③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即:两大支柱)

第二讲 近代生物学成就

一、生命起源:

1. 古代:神 创 论——上帝说;女娲说。 2.现代:两种认识——来自其他星体;源于地球自身演化。

二、生物进化论

1、条件:⑴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物学知识的积累。 ⑵达尔文等人的科学探索。 2、基础:近代生命科学取得的成果

(两条研究路线:林耐和哈维;与此同时:巴斯德)

3. 诞生:拉马克和达尔文

⑴拉马克:①贡献:提出生物进化的观点,肯定环境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②作用: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基础。

⑵达尔文:①进化论诞生的标志:1859年, 《物种起源》出版。

②内容:A. 物种是不断进化,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B.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C. 人类起源于古猿。 4. 传播:赫胥黎

⑴论战:与威尔伯福斯主教的辩论。 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⑵论文: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论证进化论观点。

5. 影响:⑴否定神创论,促进欧洲的思想解放。⑵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⑶对世界都产生了积极影响(如中国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

第三节 人类文明的引擎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时代(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 1. 棉纺织业

2. 蒸汽动力

3. 交通运输

4. 机械加工和制造业

1. 电力

2. 内燃机

3. 化学工业的建立

⑴无烟炸药:1887年(瑞)诺贝尔发明,并在欧美建立工厂。

⑵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文学和和平事业有突出贡献的人。1901年开始颁发。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第四节 向“距离”挑战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时代(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1. 交通业的发展——立体交通的诞生

2. 通讯工具的发明——穿越大洋的电波

1. 计算机技术:

⑴发明:1946年,美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⑵发展阶段: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第五代计算机正在研制之中 ⑶作用:①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基础。②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部分代替人类智力活动。 2. 互联网技术

⑴背景: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

⑵概念: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技术,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的电子媒介。

⑶意义:①缩小全球空间距离,实现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传递与汇集;②使信息高速传输,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③以人们无法预料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3. 中国的互联网建设:实施国家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科研网、公用数据通信网的建设计划。 *探究:互联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1)利:①大大缩小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使全人类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②推动了知识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③使人类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④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弊:①导致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全和网络犯罪等;②各国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动荡不安;③虚拟社会对人们生活和学习工作特别是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高考考纲〗

1.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拜伦的《唐璜》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莫奈的《日出•印象》 凡•高的《向日葵》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

2.现代艺术: (1)毕加索的美术作品 (2)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讲 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一.浪漫主义的含义:

18末19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的张扬。

二.背景:⑴政治:法国大革命震荡了整个欧洲。 ⑵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延伸。 ⑶思想:启蒙思想家所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了实现的可能。

三.代表人物:1. 浪漫主义文学:以英、法成就最高。英国文学以诗歌为主,代表有拜伦。 2. 浪漫主义音乐:德国和奥地利是摇篮,代表有德国的贝多芬。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信息化时代(20世纪40年代以后)

四.概况:

五.特点:

⑴表现对社会现状强烈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的特点。

第二讲 碰撞与冲突

一、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 原因:⑴资本主义制度逐步巩固,但社会矛盾也变得尖锐。

⑵社会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变化,金钱成为衡量人和事的标准。

⑶浪漫主义不适应社会现实,出现敢于直面现实,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的文学家; ⑷亚非拉人民掀起反帝反殖运动,也表现在文化领域。 2.特点:敢于面对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

3.代表:⑴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发源于法国,巴尔扎克是公认的经典作家。 ⑵俄国列夫·托尔斯泰。 4.概况

二、印象主义的绘画

1. 背景:⑴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科学(特别是光学) 、民主的进步。 ⑵传统绘画基础上吸收新的内容。

2. 特点:印象主义绘画对“光”和“色”效果追求,是绘画技法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3. 代表:⑴印象主义绘画代表有前期法国的莫奈,后期荷兰的凡高。 4. 概况:

第三讲 打破隔离的坚冰

一、美术:立体派绘画

1. 兴起:是20世纪以后在法国兴起的一个现代艺术流派,

2. 特点:将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集合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以表示物体的集合空间,由于画面破坏人的正常视觉,给人有支离破碎的感觉。

3. 毕加索: ⑴国籍:西班牙。 ⑵地位:最有影响力的现代立体派画家。 ⑶成就:①“黑人时期”:被认为第一幅立体主义绘画的是《亚威农少女》。

②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时期:《弹曼驼铃的少女》《少女雕像》《有藤椅的景物》。

③“新古典主义时期”:震撼画坛名作《格尔尼卡》,反映1937年,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重镇格尔尼卡的罪行。

第四讲 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

一、影视艺术 1. 背景:现代科技的进步

2. 电影:⑴概 况:①1895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第一部电影;②1927年,美国电影《爵士歌手》是第一部有声电影,进入“有声电影黑白时代”。③1935年,电影《浮华世界》的诞生标志着电影技术进入“有声电影彩色时代”。 ④二战后电影真正发展,以美国好莱坞为代表。 ⑵代表作:《玩具总动员》《泰坦尼克号》《珍珠港》

3. 电视:⑴①法国的塞列克:第一个提出“电视”名称; ②英国的贝尔德:1926年发明了机械扫描电视机; ③俄裔美国人弗拉基米尔·兹沃尔金:发明电子电视摄像管,后研究出电子显像管;

⑵发 展:①1954年美国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彩色电视机。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实现了电视的多路传播和卫星传播。

4. 意义:①影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②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国家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产生重要影响。

福州五佳教育教研中心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