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总结 > 高考化学大题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1
 

高考化学大题解题技巧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1

发布时间:2019-07-23 09:32:12 影响了:

高考化学的应试技巧及解题对策

1、第Ⅰ卷7个选择题的设置情况

第一题:化学与科技成果、生活、安全、能源、环境、食品的;

第二题:NA 及mol 的含义(与物质状态、单原子与双原子、电子转移、溶液水解、晶体结构等知识的融合; 第三题: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第四题:基本实验操作、物质鉴别或提纯、实验装置图正误判断;

第五题:溶液中微粒浓度比较与分析(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物量守恒所对应的等式或不等式的应用) ; 第六题:化学平衡知识应用(判断平衡状态、图像分析、平衡移动原理、速率或平衡计算) ;

第七题:合金与浓硫酸或硝酸反应有关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等的计算。

1、下面是历届高考题的选择题中的出现率接近100%的考点,是查缺补漏的重中之重,必须认真以《红对勾》为蓝本,将下列14个重要考点逐点落实,熟练掌握。

①化学与科技成果、生活、安全、能源、环境、食品;

②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晶体) 结构;

③离子反应、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④溶液中微粒浓度比较与分析(电荷守恒、质子守恒、物量守恒所对应的等式或不等式的应用) ; ⑤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电子守恒、元素守恒) ;

⑥基本实验操作、物质鉴别或提纯、实验装置图正误判断;

⑦NA 及mol 的含义(与物质状态、单原子与双原子、电子转移、溶液水解、晶体结构等知识的融合) ; ⑧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⑨电化学知识应用(原电池与电解原理及应用) ;

⑩强弱电解质、盐类水解与pH 计算;

⑾热化学方程式的分析(键能计算、热效应比较) ;

⑿有机物官能团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有机合成等;

⒀化学平衡知识应用(判断平衡状态、图像分析、平衡移动原理、速率或平衡计算) ;

⒁合金与浓硫酸或硝酸反应有关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等的计算。

2、掌握Ⅰ卷7个选择题的解题方法和思路

选择题的结构包括题干和选项两部分,其题干和选项都是经过精心设置的,往往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很强的迷惑性,根据化学选择题的特点,解答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1) 排除法

逐一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缩小正确答案的范围,逐步逼近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非计算型选择题,特别是一至两个正确选项的题目。用此方法的关键是分析问题要全面,则成功率高。

例1.(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 第I 卷第6题)下面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加入NaOH 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的一组是( )。

2+-+- 2+-+-A .Ba 、NO 3、NH 4、Cl B.Ca 、HCO 3、NH 4、AlO 2

+2+- -2++2-+C .K 、Ba 、Cl 、HSO 3 D.Mg 、NH 4、SO 4、K

[正确答案]D。

解析:用排除法来逐一排除答案,首先根据“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这一条件就可以排除B 选项,因+ 为NH 4和AlO 2ˉ发生双水解反应,不能共存;其次根据“加入NaOH 溶液后加热既有气体放出又有沉淀生成”排除A 、C ,因为A 、C 中的阳离子和OH ˉ反应均不能产生沉淀,因此答案选D ,我们还可以根据三个条件来验证答案,以求解题准确无误

(2)直选法 直选法是充分利用已掌握的化学知识,从题给条件出发经过判断或推理直接选出正确答案的方法。 例2. (全国高考题)导致下列现象的主要原因与排放SO 2有关的是 ( )

A .酸雨 B. 光化学烟雾 C .臭氧空洞 D .温室效应

解析:此题考察的是污染问题,因SO 2的排放可以产生酸雨,使环境受到污染,因此选A 是正确的。分析其余选项,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原因与氮氧化物有关;造成臭氧空洞的原因主要是氟氯代烃;CO 2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答案:A

(3)反证法

反证法是在解选择题时,当碰到一些似是而非且迷惑性极强的选项时,若直接运用课本有关概念往往难以辨清是非,这时可以借助已掌握的一些知识特例或列举反面特例进行反驳,逐一消除干扰选项,从而快速得出正确答案。

例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B .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 生成金属单质

C .非极性键只存在于双原子的单质分子中

D .在共价化合物分子内,一定不存在离子键,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共价键

3+2+ 解析:由CO 、NO 等可知A 错误;由Fe 被铁或铜还原生成Fe 可知B 正确;由H 2O 2可知C 错误;由

NH 4Cl 可知D 错误。 答案: B

⑭变式求同法

变式求同法是将化学式变形寻找不同化合物之间的相同点,将其化学式变形为不同化合物的通式。这是化学高考题中一类常见的题型,常用于揭示复杂化合物的组成规律,并为与化学式有关的组成计算铺平道路。

例4.(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 第I 卷第9题)现有乙酸和两种链状单烯烃混合物,其中氧的质量分数为a ,则碳的质量分数是( )。 A. B. C. D.

解析:化学式变形即找出乙酸和单烯烃的相同点。乙酸的化学式为C 2H 4·O 2,链状单烯烃的通式为C n H 2n ,除“O 2”外的碳、氢个数比为1:2,因此,混合物的通式可以写成“C n H 2n ·O 2”,φ(O2)=a;φ(Cn H 2n )=1-a;φ(C)=(1-a)×12n /14n=6(1-a)/7。答案]C

⑮守恒法 从题意中找出关系而建立代数方程即可快捷求解。

1. 电荷守恒:阳离子物质的量(或浓度) 与其所带电荷数乘积的代数和等于阴离子物质的量(或浓度) 与其所带电荷数乘积的代数和。

2. 原子守恒:系列反应中某原子(或原子团) 个数(或物质的量) 不变。。

3. 质量守恒:包含两项内容:①质量守恒定律;②化学反应前后某原子(或原子团) 的质量不变。

4. 物料守恒:溶液中某一组分的原始浓度应等于它在溶液中各种存在形式的浓度之和。

5. 电子守恒:化学反应中(或系列化学反应中) 氧化剂所得电子总数等于还原剂所失电子总数。 守恒是解计算题时建立等量关系的依据,守恒法往往穿插在其他方法中同时使用,是各种解题方法的基础。

-1 例5. 现有19.7 g由Fe 、FeO 、Al 、Al 2O 3组成的混合物,将它完全溶解在540 mL 2.00 mol·L 的

H 2SO 4溶液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8.96 L。已知混合物中,Fe 、FeO 、Al 、Al 2O 3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84、

L -10.183、0.274和0.259。欲使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至少应加入2.70mol ·的

NaOH(aq)体积是________。

+2- 解析:金属阳离子完全转化为氢氧化物沉淀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 2SO 4,根据 Na守恒和 SO4守恒,

得如下关系:

2NaOH ~ Na2SO 4 ~ H2SO 4 则:n(NaOH) = 2n(H2SO 4)

c(NaOH)·V [NaOH(aq)] = 2c(H2SO 4) ·V [H2SO 4(aq)] V [NaOH(aq)= 800 mL 【答案】800 mL ⑯图像分析法

解化学图像题必须抓住图像特征,分析辨识图中“原点”、

“交点”、“转折点”等的意义,并与有关概念、反应规律、

物质性质等相结合,综合思考,从中发现条件,确定关系。

例6.(2009全国高考理综卷I 第I 卷第13题)下图表

示反应X(g)≒4Y(g)+Z(g),△H ﹤0,在某温度时X 的浓度随

时间变化的曲线: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第6min 后,反应就终止了 B.X的平衡转化率为85%

C. 若升高温度,X 的平衡转化率将大于85% D.若降低温度,v 正和v 逆将以同样倍数减少 解析:解图像题的关键是将数学图像与化学原理结合起来,选项A 中所述“„„,反应就终止了”是错误的,该反应是可逆反应,依据图示到第6min 后,反应物浓度始终保持不变,则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而非反应终止了;

X(g)≒4Y(g)+Z(g),△H ﹤0

起始: 1.0 0 0

转化: x 4x x

平衡: 0.15 4x x

依据上式,可计算出X 的平衡转化率为85%,所以B 是正确的;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X 的平衡转化率将小于85%,所以C 错误;若降低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进行,v 正增大,v 逆减少,所以D 也是错误的。 答案B

⑰代入法

将题目中抽象的信息转换为符合题目的具体条件或直观图象、其它直观符号。

例7.短周期元素X 和Y ,可组成XY 2型化合物。当X 的原子序数为m 时,Y 的原子序数不可能为( C )

A 、m+1 B、m+2 C、m+3 D、m-8

解析:根据化学式XY 2,可推断出两种化合价情况

+2 –1

① X Y2 X可能为:4Be 、12Mg Y可能为:9F 、17Cl

+4–2

② X Y2 X:6C 、7N 、14Si 、16S Y:8O 、16S

对照X 、Y 的原子序数,可知选C

(8)关系式法

关系式是化学计算中用来表示已知量和未知量成比例关系的式子。根据关系式确定的数量关系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称关系式法。此法关键在于找准物质变化过程中已知物与待求物之间简便易行的数量关系(即找准关系式),常用于多步反应的计算。

用关系式法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而建立关系式一般途径是: (1) 利用化学方程式之间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 (2)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 (3) 利用微粒守恒建立关系式。

例8. 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 3+8SO2 2SO2+O2=2SO3 SO 3+H2O=H2SO 4。 用黄铁矿可以制取H 2SO 4,再用H 2SO 4可以制取化肥(NH4) 2SO 4。煅烧含 FeS2 80.0% 的黄铁矿 80.0 t,最终生产出 83.6 t (NH4) 2SO 4。已知 NH3 的利用率为 92.6%,H 2SO 4 的利用率为 95.0%,试求黄铁矿制取H 2SO 4 时的损失率。

解析:首先须搞清 H2SO 4 的利用率与 FeS2 利用率的关系。并排除 NH3 利用率的干扰作用。

其次,根据 S 原子守恒找出已知量 FeS2 与未知量(NH4) 2SO 4的关系(设黄铁矿的利用率为x) :

FeS 2 ~ 2H2SO 4 ~ 2(NH4) 2SO 4

120 264

80.0 t×80.0%×95.0%·x 83.6 t

x=62.5% 黄铁矿的损失率为:1.00-62.5%=37.5%。

9. 极值法

巧用数学极限知识进行化学计算的方法,即为极值法。

例题9. 64个同学同时分析一个由KCl 和KBr 组成的混合物, 他们各取2.00克样品配成水溶液, 加入足够HNO 3后再加入适量AgNO 3溶液, 待沉淀完全后过滤得到干燥的卤化银沉淀的质量如下列四个选项所示, 其中数据合理的是( )

A.3.06g B.3.36g C.3.66g D.3.96

解析:使用极限法, 设2.00克全部为KCl, 根据KCl-AgCl, 每74.5克KCl 可生成143.5克AgCl, 则可得沉淀为(2.00/74.5)*143.5=3.852克, 为最大值, 同样可求得当混合物全部为KBr 时, 每119克的KBr 可得沉淀188克, 所以应得沉淀为(2.00/119)×188=3.160克, 为最小值, 则介于两者之间的数值就符合要求, 故只能选B 和C 。

二、掌握Ⅱ卷的四个题型解法。

Ⅱ卷的题型有:⑪元素及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 ⑫有机合成与推断题⑬综合实验题⑭化工流程题。

(1)元素及化合物、物质结构与性质题

考查内容应主要为分析元素周期表中前35号元素“位、构、性”, 探究基本理论,以及各主族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转化,特别要注意21—30号元素的性质及应用。

解题对策:现象分析、性质联系、物质推断,要能够大胆猜测、细心验证。细心精致地把推断结果按题目要求准确表达出来,如电子式与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元素名称与元素符号等,不能让会做的题丢分。另外再针对性地去寻找自己的知识缺陷进行恶补。

杂化轨道数的计算

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数 = 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 配位原子数

1中心原子的孤对电子对数 = (a -bx ) 2

a :中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b :配位原子所得电子数 x :配位原子数

四种晶包结构研究

1、分子晶体

干冰(分子中只存在共价键的晶体)(见课本P 66图3—12):干冰晶体中,

CO 2分子间只存在 分子间作用力 ,不存在 共价 键,CO 2分子位于晶包的 和 顶点和

面心 ,以一个CO 2分子为核心,每个CO 2分子与 12 个CO 2分子紧密相邻,CO 2分子的配

位数为 12 。

2、原子晶体

3金刚石晶体:在金刚石晶体中(见课本图),任一碳原子都以4个sp 杂化轨道形成_正

四面体_构型,键角是_109°28′,金刚石晶体中每个最小碳环含有 6 个碳原子,每

个碳原子紧邻的碳原子数为 4 个,碳原子的配位数为为 4 。

3二氧化硅晶体:在二氧化硅晶体中(见课本图),硅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sp_ ,每个硅

原子与紧邻的4个氧原子的夹角为 109°28′,每个硅原子与 4 个氧原子

结合,每个氧原子与 2 个硅原子结合,每个最小环含硅原子数为 6 个,

含氧原子数为 6 个,二氧化硅晶体中硅原子和氧原子个数比为 。晶

体硅、二氧化硅、碳化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

3、金属键晶体

4、离子晶体

+--⑪.NaCl 晶包:晶胞中同Na 最近的Cl 有_6_个,即配位数是_6_;同 Cl最近

++-+-的Na 有_6_个,即配位数是_6_;晶胞中的Na 、Cl 个数都是_4_个;Na 与Cl

的数目都是__4_个,所以氯化钠的化学式为 NaCl 。

+-⑫. CsCl 晶包:C S 分布于晶胞中的顶点上,而Cl 分布于晶胞中

+--的体心上。同Cs 最近的Cl 有__8__个,即配位数是_8_;同 Cl

++-最近的Cs 有_8_个,即配位数是_8_;Cs 与Cl 的数目都是_8__

个,所以氯化銫的化学式为 CsCl 。

2+-2+(3)CaF 2晶包:Ca 分布于晶胞中的顶点和面心上,而F 分布于晶胞内。同Ca 最近的

--2+2+F 有_8_个,即配位数是_8_;同 F最近的Ca 有_4_个,即配位数是_4_;Ca 是_4_个,

F ˉ是_8_个所以氯化銫的化学式为 GaF2 。

(2)有机合成与推断题

解题方法:性、信、断、数法

解题对策:在求解有机物分子式时,应注意应用有机物的性质、破信息、断单体、和使用数字(质量守恒建立等式)等基本方法的应用;有机合成线路一般要注意“反应物顺向推演”、“生成物逆向递归”、“新信息断桥连接”等方法的综合应用。有机方程式书写时,应注意配平,以及不能漏写小分子特别是水,而且要配平;

辅助推断方法:

①应用反应中的特殊条件进行推断

(1)NaOH 水溶液:发生卤代烃、酯类的水解反应。

(2)NaOH醇溶液,加热:发生卤代烃的消去反应。

(3)浓H 2SO 4,加热:发生醇消去、酯化、成醚、苯环的硝化、纤维素的水解反应等。

(4)溴水或溴的CCl 4溶液:发生烯、炔的加成反应,酚的取代反应。

(5)O2/Cu(或Ag) :醇的氧化反应。

(6)新制Cu(OH)2悬浊液或银氨溶液:醛氧化成羧酸。

(7)稀H 2SO 4:发生酯的水解,淀粉、蔗糖、麦芽糖的水解。

(8)H2、催化剂:发生烯烃(或炔烃) 的加成,芳香烃的加成,醛还原成醇的反应。

②应用特征现象进行推断

(1)使溴水褪色,则表示物质中可能含有“ C=C ”或“—C≡C—”。

(2)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则该物质中可能含有“ C=C ”、“—C≡C—”、“—CHO”或是苯的同系物。

(3)遇FeCl 3溶液显紫色或加入溴水产生白色沉淀,表示物质中含有酚羟基。

(4)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并加热,有砖红色沉淀生成,或加入银氨溶液有银镜出现,说明该物质中含有—CHO 。

(5)加入金属钠,有H 2产生,表示物质可能有—OH 或—COOH 。

(6)加入NaHCO 3溶液有气体放出或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表示物质中含有—COOH 。

③应用特征产物、碳架结构和官能团的位置进行推断

(1)若醇能被氧化成醛或羧酸,则醇分子中含“—CH 2OH”;若醇能被氧化成酮,则醇分子

中含“R 1—CH(OH)—R 2”;若醇不能被氧化,则醇分子中含“ ”。

(2)由消去反应的产物可确定“—OH”或“—X”的位置。

(3)由加氢后的碳架结构可确定“ C=C ”或“—C≡C—”的位置。

(4)由单一有机物发生酯化反应能生成环酯或高聚酯,可确定该有机物是含羟基的羧酸,并根据酯的结构,确定—OH 与—COOH 的相对位置。

④应用一些特殊的转化关系、有机物的类型进行推断

(1)A→(氧化)B →(氧化)C ,此转化关系说明A 为醇,B 为醛,C 为羧酸。

(2)A(CnH2nO 2) 符合此转化关系的有机物A 为酯,当酸作催化剂时,产物是醇和羧酸,当碱作催化剂时,产物是醇和羧酸盐。

(3) A →(Br 2∕CCl 4)B →(H 2O ∕NaOH 、△)C ,,由此转化关系可推知A 、B 、C 分别为烯烃、卤代烃和醇三类物质。

⑤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3)实验题

解实验题的思路为:分析实验目的→确定反应原理→选择实验装置→进行连接。

实验装置顺序为:排空气装置→主反应装置→洗气装置→干燥装置→尾气处理装置。弄清楚每个装置的目的,注意新信息的提取和应用。

化学实验中的计算题:最好归纳为关系式进行计算较容易。

分最严重的实验简答题专项总结:

①实验前应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以试管为例)

答:(1)微热法:塞紧橡皮塞,将导管末端伸入盛水的烧杯中,用手捂热(或用酒精灯微热)试管,烧杯中有气泡产生,冷却后,导管末端回升一段水柱,说明气密性良好。

(2)液差法: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中注水,使长颈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过一段时间,洗衣服面差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若为分液漏斗,塞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的橡皮管部分,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水,打开活塞,若分液漏斗中液体滴下的速率逐渐减慢至不再滴下,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在进行沉淀反应的实验时,如何认定沉淀已经完全?

答:在上层清液中(或取少量上层清液置于小试管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说明沉淀完全。如粗盐提纯实验中判断BaCl 2已过量的方法是:在上层清液中再继续滴加BaCl 2溶液,若溶液未变浑浊,则表明BaCl 2已过量。

③化学实验中,过滤后如何洗涤沉淀? 怎样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以BaCl 2沉淀Na 2SO 4为例) 答:向过滤器中注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待水滤出后,再加水洗涤,重复操作2-3次。 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洗液,滴加AgNO 3溶液,若无沉淀产生,说明已洗涤干净。

④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

作是_____。该喷泉的原理是_____。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

发喷泉的方法 。

答: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内

压强迅速减小。打开止水夹,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

膨胀,赶出玻璃导管内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⑤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什么?

答:加少量KClO 3,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

⑥常用的试纸有哪些?应如何使用?

答:(1)试纸种类:① 石蕊试纸(红、蓝色):定性检验溶液的酸碱性;② pH试纸:定量(粗测)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的强弱;③ 品红试纸:检验SO 2等有漂白性的物质;④ 淀粉KI 试纸:检验Cl 2等有强氧化性的物质; ⑤ 醋酸铅试纸:检验H 2S 气体或其溶液。

(2)使用方法:① 检验液体: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在试纸中部,观察试纸颜色变化。② 检验气体:一般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并使其接近试管口,观察颜色变化。

(3)注意事项:① 试纸不可伸人溶液中也不能与管口接触。② 测溶液pH 时,pH 试纸不能先润湿,因为这相当于将原来溶液稀释了。

⑦烧杯中使用倒置漏斗可防止液体倒吸原理是什么?

答:当气体被吸收时,液体上升到漏斗中,由于漏斗的容积较大,导致烧杯中液面下降,使漏斗口脱离液面,漏斗中的液体又流回烧杯内,从而防止了倒吸。

⑧只用一种试剂如何鉴别 AgNO 3、KSCN 、稀H 2SO 4、NaOH 四种溶液?

答:四种溶液各取少量,分别滴加FeCl 3溶液,其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AgNO 3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的原溶液是KSCN ,有红褐色沉淀生成的原溶液是NaOH 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稀H 2SO 4。

⑨在如右图所示装置中,用NaOH 溶液、铁屑、稀硫酸等试剂制备Fe(OH)2。

(1)在试管里Ⅰ加入的试剂是 。(2)在试管里Ⅱ加入的试剂是 。

(3)为了制得白色Fe(OH)2沉淀, 在试管Ⅰ和Ⅱ中加入试剂, 打开止水夹, 塞紧塞子后的实验步

骤是 。

(4)这样生成的Fe(OH)2沉淀能较长时间保持白色,其理由是: 。

答:(1)稀硫酸和铁屑

(2)NaOH 溶液

(3)检验试管Ⅱ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当排出的氢气纯净时,再夹紧止水夹

(4)试管Ⅰ中反应生成的H 2充满了试管Ⅰ和试管Ⅱ,且外界空气不容易进入。

⑩现在一个分液漏斗中,有水和苯的混合物,静置后,液体明显分为二层。请在滴管、试管、水、苯中选择器材和药品,用实验说明哪一层是水,哪一层是苯。

答:将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放入试管中少量,然后用滴管加入少量水(或苯),若试管内液体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苯(或水),若试管内液体不分层,则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为水(或苯)。

⑾如何检查容量瓶是否漏液?

答:往瓶内加入一定量水,塞好瓶塞。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瓶倒立过来,观察瓶塞周围是否有水漏出。如果不漏水,将瓶正立并将瓶塞旋转180°后塞紧,仍把瓶倒立过来,再检查是否漏水。 ⑿在中和滴定实验操作的要点是什么?如何判断滴定终点?(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为例,酚酞作指示剂)

答:左手控制活塞(玻璃珠),右手摇动锥形瓶,眼睛注视锥形瓶内溶液颜色的变化,当滴入最后氢氧化钠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恢复。

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通入SO 2后溶液褪色,试通过实验证明。

答: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还能变红,说明是SO 2酸性所致,若溶液不再变红,说明是SO 2的漂白性所致。

⒁焰色反应应如何操作?

答:将铂丝用盐酸洗过后放到无色火焰上灼烧至无色,再用铂丝蘸取样品,放到火焰上灼烧,观察火焰的颜色,(若是钾元素,则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片观察)。

⒂如何进行结晶蒸发操作?

答:将溶液转移到蒸发皿中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待有大量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水分。 ⒃下列实验设计和结论相符的是( )

A. 将碘水倒入分液漏斗,加适量乙醇,振荡后静置,可将碘萃取到乙醇中

B. 某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该气体水溶液一定显碱性

C. 某无色溶液中加Ba(NO3) 2溶液,再加入稀盐酸,沉淀不溶解,则原溶液中一定有SO 42-

D. 在含FeCl 2杂质的FeCl 3溶液中通足量Cl 2后充分加热,除去过量的Cl 2,即可得到较纯净的FeCl 3溶液 答案:B

⒄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用渗析法分离淀粉中混有的NaCl 杂质

B. 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加到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C. 配制100g10%的硫酸铜溶液时,称取10g 硫酸铜晶体溶解于90g 水中

D. 鉴别溴乙烷:先加NaOH 溶液,微热,冷却后再加AgNO 3溶液

E. 将一定量CuSO 4和NaOH 溶液混合后加入甲醛溶液,加热至沸腾,产生黑色沉淀,原因可能是NaOH 量太少

F. 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时,需测出反应前盐酸与NaOH 溶液各自温度及反应后溶液的最高温度

G . 用胶头滴管向试管滴液体时,滴管尖端与试管内壁一般不应接触

H. 配制FeCl 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 和稀硫酸

I. 滴定用的锥形瓶和滴定管都要用所盛溶液润洗

J.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

K. 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内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答案:C D H I K

⒅亚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 2的作用,人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为无水碱式盐,含Fe 2+ 34%~36% ,是薄衣片,……,与V C (维生素C) 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某同学设计实验对其中的铁成分进行了验证。请一起完成该实验:

第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可以氧化SCN - 生成N 2、CO 2和SO 42-,也可以将Fe 2+氧化成Fe 3+。

第二步:向去掉糖衣、研磨好的药品中加稀盐酸,出现淡绿色浑浊液,说明有 离子存在(填离子符号) ; 第三步:往上述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 溶液,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 3+离子存在。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

①药品中的铁本来就是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②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③本实验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溶液分成2份,分别装在A 、B 两个试管中。

第五步:向A 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慢慢滴入过量的H 2O 2溶液,溶液的红色先变深,之后红色逐渐褪去。

红色变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

溶液红色又褪去的原因可能是: ;

请自选中学实验室中常用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

第六步:向B 试管的溶液中加入一片V C 片,片刻后溶液红色也褪去,说明V C 有 性;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中所述“与V C 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这句话? 。

2+2++3+答案:第二步:Fe ; 第三步:②③ 第五步:2Fe +HO +2H2Fe +2H2O 223+- -3+-Fe +3SCNFe(SCN)3(血红色) H 2O 2氧化SCN ,使平衡Fe +3SCNFe(SCN)3左移,红色消失 取

一支试管,加入少量FeCl 3溶液和几滴KSCN 溶液,溶液变为红色,再加入适量H 2O 2振荡,产生气泡,红色褪去,说明是H 2O 2氧化了溶液的SCN -离子使溶液褪色 。

⒆盐酸、硫酸和硝酸是中学常见的“三大酸”。请就“三大酸”与金属铜反应的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我们知道,稀盐酸与铜不反应。在稀盐酸中加入H 2O 2后,则可使铜顺利溶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在一定体积的18mol/L的浓硫酸中加入过量的铜片,加热使之反应,被还原的硫酸是0.9mol 。则该硫酸的实际体积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00mL 。若欲使剩余的铜片继续溶解,可在其中加入硝酸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分别将等质量的铜片与分别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到的溶液前者呈绿色,后者呈兰色,某同学提出可能是Cu 2+浓度不同引起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填“同意”或“不同意”),原因是 。

另一同学提出溶液呈“绿色”是溶液中Cu 2+与NO 2共存的结果,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此说法正确与否(简述实验方案和实验现象及由此得出的结论: 。 答案:(1)Cu+H2O 2+2HClCuCl 2+ 2H2O +-(2)大于;3Cu + 8H +2NO33Cu 2+ +2NO↑ +4H2O

(3)不同意; 等质量的铜片与等体积、过量的浓硝酸、稀硝酸反应,所得溶液中Cu 2+的浓度基本相等; 将一定量的NO 2通入铜片与稀硝酸反应后的溶液中,若溶液呈绿色,则该同学的结论正确,反之,不正确。 ⒇某试验小组利用如下装置(部分固定装置略)制备氧化钙

(Ca 3N 2),并探究其实验式。

(1)按图连接好实验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方法是 。

(2)反应过程中末端导管必须插入试管A 的水中,目的是 。

(3)制备氮化钙的操作步骤是:①打开活塞K 并通入N 2;

②点燃酒精灯,进行反应;③反应结束后, ;

④拆除装置,取出产物。

答案:(1)关闭活塞,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微热反应管,试

管A 中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冷却后若末端导管中水柱上升且段时间不回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防止空气中的氧气通过末端导管进入实验装置,氧化单质钙,生成氧化钙,引入杂质

(3)先将末端导管从试管A 中拔出,再熄灭酒精灯

(4)化工流程题

解题对策:工艺流程题的结构分题头、流程图和问题三部分。因此在解题过程中不妨按这三部分进行分析: ⑪、仔细阅读,明确目的,提取有用信息。如果不能读懂流程也不要紧,至少有4到6分的问题与流程无关,且不难。通过阅读题头,了解流程图以外的文字描述、表格信息、后续设问中的提示性信息,进而明确生产目的——制备什么物质,找到制备物质时所需的原料及所含杂质,提取出所给的相关信息——物质反应方程式、物质稳定性、物质溶解性等。

⑫、分析流程,弄清各步作用。

首先对比分析生产流程示意图中的第一种物质原材料与最后一种物质产品,从对比分析中找出原料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弄清生产流程过程中原料转化为产品的的过程中依次进行了什么反应?每一步除目标物质外还产生了什么杂质或副产物?杂质是否要除去,采用什么操作方法除去?并且要逐一在框图上写下你判断出的物质。

例1、(12年东莞调研题):(8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的“侯氏制碱法”曾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以NaCl 、NH 3、CO 2等为原料先制得NaHCO 3,进而生产出纯碱。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 3+CO 2+H 2O NH 4HCO 3 ; NH 4HCO 3+NaCl NaHCO 3↓+NH 4Cl

;2NaHCO 3Na 2CO 3+CO 2↑+H 2O Na 2CO 3

(1)碳酸氢铵与饱和食盐水反应,能析出碳酸氢钠晶体的原因是 (填字母标号);

a .碳酸氢钠难溶于水

b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c .碳酸氢钠的溶解度相对较小,所以在溶液中首先结晶析出

(2)某探究活动小组根据上述制碱原理进行碳酸氢钠的制备实验,同学们按各自设计的方案实验。

① 一位同学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含氨的饱和食盐水中制备碳酸氢钠,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图中夹持、固定用的仪器未画出)。

试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Ⅰ)乙装置中的试剂是 ;

(Ⅱ)丁装置中稀硫酸的作用是 ;

② 另一位同学用图中戊装置(其它装置未画出)进行实验。

(Ⅰ)实验时,须先从a 管通入 气体,再从b 管中通入 气体;

(Ⅱ)有同学建议在戊装置的b 管下端连接己装置,理由是 ;

答案:(8分)(1)c ( 2分 )

(2)①(Ⅰ)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1分)

(Ⅱ)吸收未反应的NH 3(答“防止倒吸”或“吸收CO 2”不给分);(1分)

②(Ⅰ)NH 3, CO 2;(各1分共2分)

(Ⅱ)增大气体与溶液接触面积,提高CO 2吸收率;(2分 )

例2、(2012届广州调研题23)(12分)

氯碱厂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NaOH 的工艺流程如下:

粗盐 H O BaCl 2 NaOH Na2CO 3

沉渣 50%NaOH 溶液 (1)精制过程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电解槽阳极产物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种用途)。

(4)已知

根据上述数据,脱盐的主要工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脱盐后的碱液含NaOH 约50%,含NaCl 仅约2%左右,NaCl 能够从溶液中大量析出的原因是 。

答案:

---(1)Ba 2+ + SO42 = BaSO 4↓ Mg 2+ + 2OH = Mg(OH)2↓ Ca 2+ + CO32 = CaCO 3↓ - Ba 2+ + CO32 = BaCO 3↓ (4分) (每个1分。符号错误、漏↓得0分)

(2)2NaCl + 2H2O 2NaOH + H2↑+ Cl2↑ (2分)

(化学式错得0分,配平错扣1分,漏↑扣1分,漏条件扣1分,扣完为止)

(3)制漂白粉、生产盐酸、自来水消毒、制高纯硅、合成塑料等(任写2种)

(2分)

(4)蒸发浓缩(1分) 过滤(1分) (多写冷却不得分也不扣分)蒸发过程中溶剂(水)大量减少,Na +浓度显著补充促进NaCl 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或:Na +浓度显著补充抑止了NaCl 的溶解)(2分)

例3、硫酸铜是一种应用极其广泛的化工原料。以下是某工厂用含铁废铜为原料生产胆矾(CuSO 4·5H 2O )的生产流程示意图:

(1)红棕色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

(2)写出浸出过程中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 ;

(3)操作I 的操作温度应该控制在 ℃左右;

(4)从溶液中分离出硫酸铜晶体的操作II 应为 、洗涤、干燥;

(5)反应产物中的NO 可以循环使用,试仅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NO 转化为HNO 3

。 解析:对比原料与产品可知,该生产的主要工序:一是除去原料中的杂质铁,二是利用溶解度数据分离石膏和胆矾。再进一步分析,由于目的是制胆矾,则投入的硝酸应反应完;杂质铁应除去,除铁一般方法是将之氧化成Fe 3+然后调节溶液pH 使之水解完全形成Fe(OH)3沉淀。该题经这样分析,题设的所有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答案:(1)Fe(OH)3

(2)3Cu + 2HNO3 + 3H2SO 4 =3CuSO4 + 2NO↑+ 4H2O

3(3)100℃ (4)冷却结晶、过滤(5)4NO + 3O 2 +H2O = 4HNO 。 祝你好运!愿你高考成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