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看影视“新吸血鬼”】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从弗洛伊德人格论看影视“新吸血鬼”】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发布时间:2018-12-25 04:04:22 影响了:

  [摘 要] 近年来吸血鬼影片再度掀起热潮,但目前的吸血鬼影视剧集中最受人们欢迎的一类吸血鬼,却不再是传统吸血鬼影片中的恐怖符号,而是变得善良、忧郁、内心充满了挣扎、与人类相似的“新”吸血鬼。本文试图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吸血鬼为例,通过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来分析其内心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及其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找到他们性格的成因和受欢迎的原因。
  [关键词] 吸血鬼;本我;自我;超我
  
  在西方传说中众多的妖魔鬼怪里,吸血鬼一直是小说作家们和银幕的宠儿。许多著名的文人,如拜伦、狄更斯等都写过与吸血鬼有关的故事。20世纪初,吸血鬼的形象又被搬上银幕,从1922年的《诺斯费拉图》至今,已有数百部与吸血鬼相关的电影问世。2008年,随着电影《暮光之城》票房的大获成功,一轮新的吸血鬼热潮再度袭来,除了正在制作中的《暮光之城3》以外,《真爱如血》《吸血鬼日记》等电视剧集也受到了追捧,一时之间,可以说“人人都爱吸血鬼”。在目前的影视剧集中,最为观众所喜爱、拥有最高人气的吸血鬼当属电影《夜访吸血鬼》中的路易、《暮光之城》中的爱德华以及美剧《吸血鬼日记》中的斯特凡。通过他们,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受欢迎的吸血鬼不再是早期吸血鬼小说或电影中的那种有着尖耳朵、长指甲的只会带来血腥和杀戮的、恐怖的、怪异的形象,而是善良、忧郁,比起其他吸血鬼,他们更像是人类,充满了人性的挣扎。可以说故事讲的虽然是鬼,实际说的却是人。他们的痛苦如果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说来看,主要是来自内心的斗争,从而使他们展现出不同于传统吸血鬼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说认为:人格自身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非道德的,受本能的驱使,自动地受唯乐原则的调节,尽最大的努力使原始欲望和冲动获得满足;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而来的,是后天学习和对外界环境适应发展的结果,用理性来保护本我,使其既接受本能的冲动,又把这种冲动限制在理性所允许的范畴之内;超我则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个体在生活中,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以道德原则为指导,目标在于完美。路易、爱德华、斯特凡所体现出来的忧郁和痛苦,就是来自于个体内部的本我、自我、超我之间的冲突。
  本我――血与爱的冲动
  虽然三位吸血鬼都是“善良吸血鬼”,但吸血鬼的身份却决定了他们必须靠吸血才能继续生存。当他们成为吸血鬼的那一刻起,吸血就成为一种无法压抑的本能。所以尽管路易排斥着人血,但当小女孩克劳迪娅抱住他向他求救时,他却不由自主地用尖牙刺进了对方的身体吸血,心里不断想着停下,身体却不听指挥;爱德华第一次看见女主角贝拉时,就强烈地感觉到贝拉之血的诱惑,之后他还多次提及,贝拉之血对他来说具有xx一般的诱惑力;斯特凡在转化成吸血鬼时,这个曾经的好孩子所吸食的第一个人类的血就来自于他的亲生父亲。当100多年后他再次尝到人类鲜血的滋味时,这种被压抑已久的欲望和冲动瞬间活了过来,如黄河泛滥般不可收拾。于是他从多家医院偷了大量血包,瘾君子般地偷偷吸食,以至于他的女朋友和哥哥不得不把他关在地下室里强制“戒毒”。吸血,是吸血鬼的本能,路易、爱德华、斯特凡对于鲜血的渴求以及随后而来的不受自己控制的行为,正是本我受本能的驱使,遵循唯乐原则,满足原始欲望和冲动的体现。除此以外,本我的唯乐原则也体现在爱欲的追求上。路易与他的制造者李斯特之间存在着一种朦胧的爱。他第一次见到李斯特时,其妻子刚刚离开了人世,遭到沉重打击的路易产生了想死的念头。但此时他却被李斯特深深吸引,很快就放弃了死的想法,选择成为李斯特的吸血鬼同伴。爱德华和斯特凡对贝拉和艾瑟琳产生了一见钟情的爱,这种爱虽然让人类和吸血鬼双方都陷入了重重危机,但在本我的驱使下,得到对方的渴望使爱德华、斯特凡不能斩断爱情――因为爱能使他们孤独的生命感受到快乐。而求取快乐正是本我所追求的目标。它不会考虑到现实和社会道德的约束,因此驱使着两个吸血鬼在险境中靠近爱人。
  自我――素食主义食谱与爱的守望者
  自我是本我与外界接触的中介。它既要满足本我的欲望冲动,也要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进行延缓性的控制和压抑,使其符合我们所要求的行为准则。对于本我所体现出来的嗜血冲动,生活在人类世界中的路易、爱德华、斯特凡为了不引起人类的怀疑及受自身超我的限制,采用了类似的方法来控制本我的要求:他们不再吸食人血,而采用动物之血。路易每晚在自己的庄园中偷鸡、吸食鸟类和老鼠之血,这使李斯特大为恼火,称之为“鼠辈”。李斯特曾说:“噢,路易,只要顺着老鼠的尸体我就能找到你。”爱德华及家人对于自己这种不吸人血而转向动物的做法,自我调侃为“素食主义者”。而面对贝拉之血的诱惑,爱德华在觉得难以抵挡的情况下,竟在课堂中匆匆逃走。斯特凡的做法相同,虽然他清楚只喝动物的血会使自己的力量远逊于其他吸血鬼,却依然执著于每晚在森林中的狩猎,向松鼠、兔子等森林居民“问好”。他们的这种行为,正是自我对本能要求和外部现实社会要求、超我的要求之间不平衡的一种调节。现实和超我使自我压抑本我的嗜血冲动,但唯实原则并不否定唯乐原则,它追求的是与现实相适应的延缓的、缩小的快乐,于是他们的食谱由“荤“而”“素”。对于爱情也是一样,三个吸血鬼对自己所爱的对象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本我提出得到对方,与之亲近,但却受到了现实世界和超我的限制。于是自我找到了折中的方法,那就是徘徊、守候在爱人身边,并不作出进一步的举止――虽然此举常常让对方误解并产生矛盾。
  超我――良心的审判者
  超我代表了道德方面的要求,追求的是完美而不是快乐和现实。吸血鬼虽然是妖魔,但由于他们无法自我繁殖,而是通过把自己的血给予一个凡人来造就出一个新的吸血鬼,因而每个吸血鬼都曾经有过一段人类的生活经历,接受过人类的社会文化道德规范及教养。并且由于在数量上,吸血鬼一直处于少数,并没有形成一个吸血鬼的世界而产生自己的价值及道德观念,因此很多吸血鬼都曾经用人类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这一点在路易、爱德华及斯特凡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路易曾经不得不把一个人类女子转变成吸血鬼,当这个女子人类的肉身死去即将转化时,他说:“在那儿死去的并不是那个女人,而是我作为人类的最后一口气。”很明显,他虽然是吸血鬼,却以人类自居,仍然遵守着人类的道德观念。在这三个吸血鬼身上,超我时常压抑着本我和自我,从而让个体时常感到焦虑,呈现在观众眼前的也是一派忧郁的形象。从对嗜血本能的压抑上来看,血液对于吸血鬼来说就好比人类的食物,吸血和吃饭一样是正常的行为。而人类也不会去区分这种或那种食物是否有善恶之别。路易等吸血鬼的“素食主义”的“食谱”的选择标准,明显是执著于人间的善恶好坏之分。斯特凡曾与吸人血的哥哥对抗,在力量不如后者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吸食人血来补充“能量”,而是采用了智取的方法获得胜利,并强迫其接受自己的“食谱”。甚至是路易眼中的“坏”吸血鬼李斯特,也在沉重的道德感的驱使下专门猎杀强奸犯、杀人犯等恶徒。这种做法虽然充满了人性,但却背离了吸血鬼的生理特性。很明显是自我在受到超我道德原则影响下做出的选择。在爱欲方面,超我也时刻控制着本我的要求。路易与李斯特之间的爱虽然隐秘,却并非不存在。但是相同的性别使这种爱成为禁忌,再加上路易误解李斯特时常滥杀无辜,在道德的谴责下,路易不时会产生离开对方的念头。而对于爱德华和斯特凡来说,他们所爱的对象是人类,具有纯洁、善良的心,自己却是生活在黑暗中的恶魔。在古希伯来人眼中,血既象征着生命,又象征着不洁与罪恶。《旧约》中有这样的话:“无论什么活物的血,你们都不可以吃。因为一切活物的血就是它的生命,凡是吃了血的人都会受到惩罚。”而吸血鬼从“诞生”到生命的延续都离不开鲜血,因而,对这几个曾经的基督徒来说,罪恶的血带来罪恶的生命,而自己却还要将这份罪恶继续延续下去。这种观念无疑会带来强烈的道德审判,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出现在“阳光”之下,这份爱也由于不符合道德规范而变得沉重。超我要求结束它,自我于是作出妥协,他们开始一次次地回避贝拉和艾瑟琳的爱。
  另外,弗洛伊德也指出,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不存在严格的界限,可以互相渗透。“三个我”也一直处于一个动态的运动中,使思想和行为方式表现出差异性。路易、爱德华和斯特凡有着类似的痛苦,主要来源于他们人格系统中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他们的身份都是吸血鬼,却用人类的道德标准来约束自己,从而产生矛盾。但在每个个体身上,“三个我”之间的力量对比是不同的,所以这三个吸血鬼虽有共性,但并不完全一样。在路易身上,面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自我往往能做出适当的调节。在成为吸血鬼之初,面对嗜血本能,他选择了吸老鼠之血,即使后来他也吸人血,但仅仅是作为食物,限于吃饱。而不像同伴克劳迪娅等把“狩猎”当成乐趣,一个晚上袭击数人。同时,路易的爱的对象只在吸血鬼同类中,他尽量避免与人类产生太多的关系,从而减少了人类道德观的影响。与同类相爱,自我既可满足本我的需求,也不会受到超我过多的责罚。因此,路易是三个吸血鬼中最理性、最冷静的一个。对于爱德华来说,其人格中的自我的力量一直处于相对的弱势,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更强。他强烈地爱着贝拉,所以在第一次见面的逃跑之后,本我又驱使他来到贝拉身边。但在接下来的发展中,超我的力量显然更大一些:邪恶的不能见光的生命,不同种族的爱,超我一直压抑着本我。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整个人格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能量增大,另外两个子系统的能量必然削弱。“三个我”中哪一方过强,都会造成人思想和行为的偏差,导致人格障碍。所以当爱德华人格中的超我过于强大后,他终于崩溃了,选择用死亡来结束一切。本我通过死亡来避免痛苦,也说明了自我的调节角色做得并不成功。所以爱德华是三个吸血鬼中最痛苦的一个。比起路易,斯特凡与爱德华更相像一些,都喝动物的血,都爱上了人类的女人,所以有同样的痛苦在所难免。但斯特凡在伪装成人类居住在小镇中时,并不像爱德华一样只是一个旁观者,他常常保护小镇居民免于受到其他吸血鬼的袭击,于是超我对于自我的这种“好”的行为作出奖励,产生了自爱与自豪感,因此,斯特凡是三个吸血鬼中相对最开朗的一个。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路易、爱德华与斯特凡这三个目前银幕上最受欢迎的吸血鬼,与“传统”吸血鬼完全不同。在以前的小说或电影中,吸血鬼一直是一个恐怖的符号,他们冰冷、无情,对于血与性的冲动毫不避讳。而“新”吸血鬼们却与人类更相似,他们的生命充满了来自于人格的冲突,内心的挣扎。由于这种挣扎是每个人都曾经有过的体验,所以能够深入观众内心,引起广泛的共鸣,从而受到追捧。
  [参考文献]
  [1]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 [奥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3] 陆扬.精神分析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 张璐璐(1979― ),女,陕西汉中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西南科技大学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