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适度冒险 谨慎决策]决策 谨慎
 

[适度冒险 谨慎决策]决策 谨慎

发布时间:2019-01-01 07:33:03 影响了:

  李永瑞,男,汉族,1970年5月出生,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他在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学习期间,先后跨化学、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多个专业进行学习和研究,曾从事过大学教师、同声传译、报社专栏主持人等职业,担任过外企公关部经理,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代理人力资源总监等职务。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级人才选拔、团队功能识别及组织优化、职场心理与领导力训练,现主要为各层次学生讲授《领导科学》、《人力资源测评》等近10门人力资源专业课程,同时兼任多家大型机构人力资源顾问。近年来,先后在国际心理学杂志、心理学动态、应用心理学、心理学探新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0余篇,已出版《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专著,并自行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BT-LYR注意能力测试系统和TOMA(1.0-5.0版)职业管理者心理能力测试等专利系统。
  
  刘卉在某重点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后,曾在家乡一大型国有企业行政人事部工作三年,因为要与研究生毕业留京的男友团聚,便于2007年春节后辞职随男友来京共谋发展。刘卉虽有三年的工作经历,但来京后的求职经历并不顺利,她不断受挫,自尊心和自信心逐渐下降,变得越来越抑郁,最后连找工作的信心都没有了,成天呆在男友租住的地下室里发呆。
  一位老人住进了敬老院,他再也不用担心没人照料自己的生活了,一切都由服务员来做,但是不久他变得不那么活跃了,说话也越来越少,也不如以前开心,身体慢慢垮了。这些案例,似曾相识,天天都在发生,都是习得性无助的典型案例。
  关于习得性无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与合作伙伴用狗完成的如下著名实验:
  在一个用隔板分割的大梭箱中,在隔板一边的地板上通电,当狗感到箱子有电时,它们只需要轻松地跳越隔板到箱子的另一边,即可避免电击。
  在实验中,他们把肩高38厘米~48厘米,体重11.25千克~13千克不等的24只混血狗平均分为三组:可逃脱组、不可逃脱组、无束缚对照组。可逃脱组和不可逃脱组的狗都被单独安置并套上狗套,虽然受到约束,但它们并非完全不能移动,在狗的头部两边各有一个鞍垫,以保持头部面向正前方,狗可以移动头部以挤压两边的鞍垫。
  实验将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一一配对,然后在同一时间给每一对狗施加相同的电击,可逃脱组的狗受到电击后可以通过挤压头部两边的鞍垫以终止电击,而不可逃脱组的狗无论做什么,电击都将继续,直到可逃脱组的狗挤压了鞍垫终止电击为止。这样就确保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接受电击的时间和强度完全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可逃脱组狗最终通过自己努力终止了电击,有了该情境下成功的体验,而不可逃脱组虽然经过努力但没有终止电击,在该情境下积累的是不成功的经验。另外8只对照组的狗在这个早期经验积累阶段不接受任何电击。实验结果显示,可逃脱组平均用时90秒,历经64次电击后,学会了挤压鞍垫来终止电击。
  24小时后,全部被试被再次放入梭箱,隔板的一边装有灯,当灯光熄灭(条件刺激)10秒钟后,电流将通过箱子底部。如果狗在灯光熄灭后10秒内能跳过隔板,就能够避开电击。但如果它不这样做,灯光熄灭10秒后,地板开始通电,它们将遭受电击直到跳过隔板或64次电击完成。每只狗在梭箱中接受10次同样的实验。
  研究者收集了以下实验数据: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需要多长时间?完全没有学会逃脱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的比例。结果发现:从灯光熄灭到狗跳过隔板的平均时间,不可逃脱组与其他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可逃脱组与对照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64次电击过程中,可逃脱组用于挤压鞍垫并停止电击的时间迅速缩短,而不可逃脱组挤压鞍垫行为在30次尝试以后便完全停止。在10次实验尝试中,至少9次不能跳过隔板并避免电击的狗在每组中所占百分比率,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可逃脱组的6只狗甚至在全部10次尝试中都失败了。为了评价实验处理的持续效果,实验人员7天后又把不可逃脱组中完全失败的6只狗再放入梭箱中进行了10次额外测试,结果有5只狗没能在任何一次尝试中逃脱电击。
  狗能否主动终止电击的前期经验积累是可逃脱组与不可逃脱组之间唯一不同之处。塞里格曼等人认为,正是这一因素导致了两组狗在梭箱中学习逃脱电击时表现出的明显差异。可逃脱组在梭箱中能正常学会新技能的原因,是它们在前一阶段已习得了自己的行为与电击终止之间存在相关,因此能主动跳过隔板以逃脱电击。而不可逃脱组并不认为自己的行为能够终止电击,因此它们也不会去主动尝试逃脱努力。简言之,它们已经习得了无助感。实验中也会出现梭箱里不可逃脱组的一只狗偶然做一次成功的逃脱行为,然而在下一次实验中又恢复了无助状态。塞里格曼等人认为,即便在一次成功经历之后,前一阶段的无效行为依旧阻止它们在新的情景(梭箱)中形成终止电击的新的行为方式(跳过隔板)。
  在后续的研究中,塞里格曼等人发现了另外一些有趣结果:首先将狗放置在可逃脱的情景下,狗可以挤压鞍垫以终止电击,然后将狗转移到不可逃脱的条件下,最后再将狗放入梭箱中接受10次测验。处于不可逃脱情景中时,狗不断尝试挤压鞍垫,并没有像在第一项研究中的狗那样很快放弃尝试,甚至有的狗在梭箱中还成功地学会了逃脱并回避电击。这些情况表明,一旦动物习得了有效行为,那么,即使随后跟着出现失败经历,仍不足以消除它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动机。由此看来,成功的行为经验对于个体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实验研究及此后大量以人为被试的重复性实验研究结果,塞里格曼等人认为,人们对能力和控制的知觉是从自己的经验中习得的。当一个人控制某个特定事件的努力遭受到多次失败后,将会停止这种尝试。如果这种情形出现频繁,那么,这个人就会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情景中,甚至泛化到实际上自己能够控制的情况中。于是,这个人就会感觉自己无力回天,变得无助甚至变得抑郁,这种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一定的预期,个人的预期会使自己的行为向满意的结果迈进,又会让人尽量避免不满意的结果。所以,一个人的行为至少部分地由自己的某种信念所决定,即相信自己的行为会产生某种后果,并且这种后果和自己先前的行为具有一种对应关系。许多人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并能控制发生在其身上的一切,至少在有些时候是这样的,因为他们在过去曾经对某些类似情况进行过控制并取得了成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成功,他们有过成功的体验。相反,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缺乏努力和控制力,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无助感了。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突然发现自 己不再有使生活发生改变的能力和控制力,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情与自己的行为都无关,自己无力改变一切、控制一切,那么个体所能感受到的只有无助和无望,并且会放弃一切尝试,因为他相信,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将是徒劳的。
  基于上述实验结果,诸多社会现象可以得到很好的解释,比如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为什么鼓励比惩罚更有效?又如学生为什么喜欢水平平平、不能给自己多大启迪,但喜欢鼓励自己的老师,而不喜欢那种水平较高,能使自己日新月异,但语言不够友好的老师?还有,凡事良好的开端为什么是成功的一半?
  观察我们周围,反省我们自己,习得性无助现象俯首即拾。最近笔者主持的一项有关职业管理者心理发展特征的研究也从一个侧面很好地诠释了这种现象在职场中的普遍性。
  我们对来自全国10余家大型企业集团及两所大学的MBA学生(统称为职业管理者)共1699人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男性职业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友善乐群、应对人际难题、进取心、支配性、自信水平、成就-享乐导向、利他-自私导向、责任心、个人影响力、情绪控制、归因方式等方面随着年龄的变化逐步呈现出显著的组间差异,而坚持性、任务-关系导向、灵活-刻板导向、认同感、变异性在不同年龄段上并未观察到显著的组间差异。
  
  综合图1~4可以看出,25岁以下的男性职业管理者责任心、支配性得分最低,友善乐群、自信水平、利他导向、情绪控制得分也较低,而沟通能力比较强,归因方式倾向于外部因素,证明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职业管理者一切均不定性,不敢也不愿承担责任,强调独善其身,自得其乐,职业发展处于不定型的模糊状态。
  26~30岁的男性职业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友善乐群、应对人际难题、进取心、成就导向、利他导向、责任心、个人影响力都达到了最高值,归因方式更倾向于外部因素,证明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职业管理者的心态最开放、最自信、最具有活力、最具组织公民行为意识,自我感觉最为良好,职业发展处于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职业探索期。
  31~35岁的男性职业管理者的情绪控制能力达到最高值,友善乐群、应对人际难题、进取心、支配性、成就导向、责任心、个人影响力也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证明这个年龄阶段的男性职业管理者的心理耐受性最强,能忍辱负重,渴望有机会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职业发展苦点累点无所谓,关键是要有机会的职业定向期。
  36~40岁的男性职业管理者的支配性、自信水平达到了最高值,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其友善乐群、成就导向、利他导向降到了最低值,沟通能力、应对人际难题、进取心、个人影响力也降到了较低水平,归因方式倾向于内部因素,证明这个年龄段的男性职业管理者心理最脆弱,行动上的悖论更为明显: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自信有能力带领更大的团队在更高的层次上去展示个人能力及才华;而另一方面心态开始转向闭锁,不愿与人沟通、不愿与人共享,自我为中心倾向非常明显,势利且功利,职业发展处于心态调适的动荡期。
  41岁以后的男性职业管理者除了友善乐群、利他导向回归到较高水平外,沟通能力、应对人际难题、进取心、自信水平、情绪控制能力等均降低到了最低值,支配性、责任心也降低到了较低水平,证明处于该年龄段的男性职业管理者虽然还有继续融入团队,渴望得到社会的全面接纳与承认,但身心不一,心态迅速转向闭锁,大多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隐世倾向,职业发展处于生涯洗牌期:一部分人凭借前期类似塞里格曼实验中可逃脱组成功体验的积累继续高歌猛进,洋洋洒洒快乐一生,大多终有所成并具有良好的生活质量;而另一部分则认为自己已被历史舞台抛弃,好死不如赖活着,感情脆弱,不自信,缺乏进取,排斥新事物,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女性职业管理者仅在人际沟通、个人影响力及归因方式三个方面随年龄的增长逐步呈现显著的组间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均未观察到显著的群体差异,如图5。
  
  从图5中可以看出,女性职业管理者在26~30岁时沟通能力、个人影响力达到了最高值,归因方式也更多归为外控因素,证明处于该年龄段的女性职业管理者最为自信,心态最为开放,对未来最充满希望。但30岁以后,她们的沟通能力、个人影响力都呈线性不断下降,证明女性职业管理者在30岁以后职场激情就逐步消退,惰性逐步增长。
  上述调查乃基于大样本之统计结果,重在对群体行为的描述,对个体行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并无针对性。综合来看,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职业管理者,26~30岁都是职业发展的关键期。基于前面的实验及我们的调查,我对各位读者的建议是:一是30岁前不要怕,一切都要勇于探索,勇于尝试,没有探索、没有尝试才是最大的不成功,所有的机遇都隐藏在适度冒险之中,个人所有的潜能也只能在适度冒险的情况下能有效激发。二是30岁后不后悔,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次、数次,甚至N次的失败并不足惧,更不足挂齿,只要最后能成功,生命的光辉将是永远的,这就需要在放弃某种努力的行为前一定要谨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塞里格曼的实验从另一个侧面也给了我们如此的启示。
  正好,一位网友的经历正好诠释了上述这些道理。
  你的才华,你的能力,只有通过冒险,通过克服一道道难关才能锻炼和展现出来。而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不愿参与竞争和拼搏的人,则首先由于其思想的懒散而导致思维呆滞、反应迟钝。
  但是,冒险并不是蛮干。精明的人能谋算出冒险的系数有多大,此外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则可以有更多胜算。
  世界的改变、生意的成功,常常属于那些勇于抓住时机、适度冒险的人。有些人聪明,对不测因素和风险看得太清楚了,不敢冒一点险,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永远只能糊口而已。实际上,如果能从风险的转化和准备上进行谋划,则风险并不可怕!
  茫茫世界风云变幻,漠漠人生沉浮不定,而未来的风景却隐在迷雾中,向哪里进发,有坎坷的山路,也有阴晦的沼泽,深一脚浅一脚,虽然有危险,但这却是在有限的人生中通往成功与幸福的捷径。
  但世界上大多数人却不敢走这条冒险的捷径。他们拥挤在平平安安的大路上,四平八稳地走着,这条路虽然平坦安宁,但距离人生风景线却迂回遥远,他们永远也领略不到奇异的风情和壮美的精致。他们平平庸庸、清清淡淡地过了一辈子,直到走到人生的尽头也没有享受到真正成功的快乐和幸福的滋味。他们只能在拥挤的人群里争食,闹得薄情寡义也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穿上裤子、养活孩子。而这,岂不也是一种风险吗?而且,这是一种难以逃避的风险,是一种越来越无力改善现状的风险。
  惟有带着沉重的风险意识,敢以怀疑和打破以往的秩序,通过冒险而取得胜利后,才能享受到人生的最高喜悦。我们应该强烈地追求这种境界而不安于过一种平平常常、千篇一律的生活。
  看看自己现在的生活方式,什么都是刚刚开始,上了这么多年学,越上越没志气、胆量越来越小。这叫活着,而不是生活。人生观、价值观是会随着所处环境改变的,就拿本人来说,小学时代想做人上人,中学到大学,发现人在社会上争来争去,图什么,不就是为口饭吗?有必要活得那么累吗?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普通人,忘却世间烦恼,而工作以后,发现做普通人也不容易,现实面前,一套楼房原来也是很大的理想啊!
  新的生存方式,理想的生存方式就潜伏在现实的平常生存方式中,只有具备探险的勇气才能发现它。在你的身上,本来具备着打破旧的生活格局的巨大潜能,可是它被现实的平庸的作为掩盖着,只有具备风险意识,无所畏惧,勇于探索和实践,你的潜能才能发挥出来。完全的展示了自己的才能,实现了自己追求的人,才能领略到人生最高的喜悦和欢愉,所有懦夫都不可能领略到。我从今往后10年、15年决不会也决不能当懦夫!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无情。
  从这位网友的独白性文字中,其生活经历及目前境况依稀可辨,酸涩中透露出发人深省的上进之心。其实,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曾经的适度冒险,至少不是完美的人生,更不会是丰富多彩的人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