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审美能力是什么的能力 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是什么的能力 语文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1-13 16:21:51 影响了:

  摘 要: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构成要素。高中语文教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一是要引导学生认识常见审美范畴,二是要联系审美范畴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审美思维训练。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范畴 审美思维
  
  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同时也是人的综合素养的构成要素。高中语文教学能否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审美能力,事关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确不可小视。本文试图从高中语文教学如何深入发掘、充分利用课程审美资源,全面丰富学生的文学审美感受的角度,谈谈自己对培养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粗浅认识。
  
  一、高中语文课程常见的审美范畴
  
  认识审美范畴,有助于指导学生更好地进行审美。美学上常提的五个审美范畴是: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
  下面从高中语文教学的角度分别说说五个审美范畴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在高中语文课程中的表现:
  1.崇高
  崇高,又称大美、壮美、阳刚美。它主要是指粗犷、高大的形态,雄伟的气势,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怀,强劲的精神力量。例如李白的《蜀道难》。
  2.优美
  优美,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它主要是指生动活泼的景物、平凡动人的情思、自然清新的哲理、美丽和谐的人生。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3.悲剧性
  悲剧性指的是人生的残缺、悲凉,或理想与现实冲突导致人生的毁灭。例如鲁迅的《药》。
  4.喜剧性
  喜剧性是指文学作品通过塑造滑稽、幽默的形象,去否定生活中不协调的形式,并进而肯定生活中美的艺术、社会现象、生活现象,乃至社会历史事件。例如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
  5.丑
  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审美范畴,一般指作家笔下的让人厌恶、鄙弃、反感的事物,或体现着非人的本质力量的人物。丑的审美意义在于一方面能以丑衬美,另一方面可以化丑为美。例如闻一多的《死水》。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学知识,或者想办法为学生获取必要的美学知识提供便利。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基础性工作,疏忽不得。
  
  二、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思维训练的方法
  
  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审美思维的训练。
  1.把握意象特征,用美术创作的方式还原物象,体会意象的美。
  文学作品描绘景物,总是会进行恰当的裁剪和布局,并突出景物的特征。把握景物及其特征,然后在脑海里进行美的组合,我们就会得到一幅画。把它画出来,看似在训练美术创作,其实是训练我们的形象思维。
  体会崇高美。例如学习李白的《蜀道难》: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土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感知文字符号,学生不难把握作者描写的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涛汹涌九曲回肠的河流,上山的狭窄而惊险的天梯石栈……这些意象怎样用画笔画出?画出的物象怎样构成有机的画面?怎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原文的意境?这些问题是始终伴随着作画过程的,即使学生缺乏绘画基础,画得不像,那也没关系,对上述问题的思考以及伴随思考产生的想象已经能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山川的无比壮美。
  体会优美。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这段文字虽然很美,但没有进入审美状态的学生,仅仅知道写了荷叶、荷花,仅此而已。至于荷叶的一望无际,高低错落,如“舞女的裙”的鲜明形象,还有荷花的袅娜或羞涩的情态,荷花与荷叶的和谐关系等等,他可能不予理睬。这样的“泛读”要获得审美体验是不可得的。要求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就能够引领学生从无心的泛读进入有心的美读。一旦学生的身心融入这片荷塘里,就会陶醉在宁静、和谐、秀美里,流连忘返。
  2.缘波讨源,探索悲剧性审美的奥秘。
  文学作品中的悲剧性审美,其奥秘何在?有两把钥匙,一是悲剧昭示人生价值,二是悲剧揭示社会意义。有了钥匙,顺着什么路径走呢?缘波讨源。波,即悲剧人物的经历;源,即导致人物悲剧的原因。
  鲁迅小说《药》中的夏瑜无疑是一个悲剧角色。他投身革命,不被理解;他被封建势力残酷地杀害,鲜血却被买去做了人血馒头。但是,夏瑜的悲剧性怎一个“悲”字了得。回首夏瑜的经历,有一句话让我们久久难忘:“这大清的天下终究是我们的!”这是重要一“波”!这一波让我们分明感受到了夏瑜的崇高精神世界――伟大的抱负,执着的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他就不再仅仅是一个“悲”字了。他更是一种让我们敬佩的精神的化身。夏瑜的悲剧固然与其信仰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在于愚昧落后的社会环境,在于革命没有发动群众、唤醒群众。这是另一“源”。该“源”从何而来,当然从夏瑜的经历中来,从小说的情节中来。夏瑜因夏三爷告密被捕,夏瑜被杀时有无数不理解的围观的人,刽子手康大叔在人群中竟很有威信等等,这一切无不揭示出夏瑜被杀的社会背景。这背景中的反动势力让人痛恨,愚昧麻木的群众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醒”,革命者让人惋惜,同时也让人敬仰。这就是夏瑜悲剧的社会意义。
  3.由表及里,循循善诱,让喜剧性美感渗进学生的心田。
  文学作品喜剧性形象的基本特征就是让人“笑”,但笑并不表明你进入了喜剧性审美状态。喜剧性审美要经历从笑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跨跃式过程,这需要引导学生思维由表及里,深入领会。
  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学生读着读着就笑了。我于是从“别里科夫为什么让我们发笑”导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陈述理由。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课文中的相关描写。
  我因势利导,请学生概括一下上述理由。一个学生说:“概括起来说,就是他的生活、思想等都表现出古怪守旧,与现实格格不入。”
  这种“格格不入”就像什么?请展开联想,用几个比喻句形象地表现它――
  学生:“他就像阳光下的阴影,像白墙上的黑点,像琴键蹦出的杂音。一句话,他整个就是一个不和谐。”
  老师:“不和谐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别里科夫是旧时代的象征。这里的不和谐其实是旧时代与新时代的不和谐。”
  老师:“说得好极了。新时代如何?”
  学生:“新时代青春,朝气、自由、解放,好极了。”
  老师:“旧时代呢?”
  学生:“该扔进垃圾堆了。”
  老师:“为什么笑别里科夫?”
  学生:“因为像别里科夫这样的人连同他那个时代早该退出历史舞台了。可他们还赖着,甚至幻想历史倒退。但这是不可能的。新时代正像那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力量无限,希望无限……”
  如此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自然能让喜剧性美感一点点渗进学生的心田。
  4.将审美对象与现实进行比照,从而深悟其美的实质。
  在审美范畴里,“丑”的审美价值是不大好把握的。然而,如果我们善于与现实比照,“丑”就会闪现它的美学光辉。
  试看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 ……
  这“死水”污秽、腐臭、死寂,丑到让人“绝望”。闻一多为什么要写这样的死水呢?它有些什么意味呢?请学生联系学过的有关历史知识,拿“死水”比照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社会现实,比照1926年、1927年的中国社会现实。想起那时美国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想想留学美国的闻一多置身其中的心态;再想想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1927年的“反革命政变”,以及那时遍布国内的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景象,学生自然会茅塞顿开,原来这死水正是当时社会现实的艺术化表现。“死水”越丑,对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揭露就越深刻,就越能给人消灭这种社会制度的勇气和力量。由此,丑转化成美。
  高中语文课程审美资源实在丰富多彩,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深入发掘、充分利用,就能在学生心中开通一条美的河,垒起一座美的山。山美水美,何愁学生的精神不美、品德不美、人格不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不竭源泉。”信哉,斯言!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