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及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战略选择] 办学特色
 

[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及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战略选择] 办学特色

发布时间:2019-01-21 04:10:18 影响了:

  数量庞大的地方高校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建设好地方高校不仅关乎着地方高校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乎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而要办好地方高校,就要对地方高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作出正确判断,明确地方高校肩负的使命,这样才能把地方高校办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高校,使其在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地方高校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地方高校的办学规模显著扩大,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管理水平稳步提高,核心理念开始形成。但由于自身的发展背景和国家政策的原因,地方院校目前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地方高校的发展。例如:学科专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数量、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需要;科学研究能力还不够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待完善;管理水平与效率、服务基层意识与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精神的培育仍需进一步加强;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长期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有些是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但都是地方高校在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难题,严重束缚了地方高校的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
  
  二、地方高校发展的使命
  
  地方高校由于具有“地方性”的特点,其所肩负的使命也不可避免地被打上了“地方性”的烙印。正如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原校长范・海斯(Charles R.Van Hise)所说,“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大学为社会服务,州立大学要为州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地方高校发展的历史使命就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引领地方特色文化构建。
  1.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重要使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一,地方高校在服务实践中办学精神会得到升华、办学能力会得到锤炼和提高。第二,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中作出了成绩,取得了成果,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知名度得到提升,办学特色得到彰显。第三,地方高校在服务中加强了与地方的联系,能够得到地方的理解和支持。以上这些都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2.为地方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的根本使命
  高校的核心功能和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地方高校要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紧密结合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的数量、类型、层次、规格,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紧缺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传承、发扬和创新地方文化责无旁贷
  地方文化是一定地方历史发展过程的总结。大学作为文化重要的衍生和传播基地,研究、传播和推广传统文化责无旁贷。地方高校通过对当地传统文化的研究、传播和推广,对地方传统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提升作用,也是当地文化建设的形象品牌。
  4.为地方产业进行技术研发,开展区域和谐社会政治服务
  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加强地方产业结构调整或企业技术进步所需要的一些“立地性”实用技术的研发,如新产品的设计、改进,工艺、装备的设计,高新技术的推广、服务,肩负起满足地方产业技术需求的使命。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政治服务,为地方社会理念传播发挥政府智囊团的作用。一是为地方上层建筑服务。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决策提供咨询,为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进行论证,参与地方建设项目的评估研究,促进地方政府锐意改革,使各项决策更加完善。二是地方政府可以按照“任人唯贤,为学可政”的原则,选拔任用地方高校优秀教职工和优秀学子。
  
  三、地方高校办学特色战略选择
  
  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优良的办学特征。地方高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加强办学特色建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校的生命力所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并着眼于持续发展的新实践,努力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学校发展的思路和措施,探索一条符合实际、发挥优势、彰显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是地方高校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1.明确办学思路,找准发展定位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科学定位,科学定位决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是学校制定规划、培植资源乃至体现办学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笔者认为,地方高校总体目标定位应当是:以建设特色鲜明、整体实力和办学水平在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对象定位应当是: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面向行业、兼顾周边地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办学层次定位应当是: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继续教育、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促进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学科发展定位应当是:构建以文理工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创建在同类院校中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是:培养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着力构建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扎根基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强化核心教育,培养特色人才
  特色人才培养是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高校办学特色的核心和关键,是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办学目标最重要的标尺和主要看点。一是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大众化高等教育的特点以及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服务面向的地方化、学生就业去向的基层化,结合自身办学实践,科学制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探索多样化、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树立“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倡导创新,尊重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举、实践教育与创新教育结合、实践教育与全面育人结合”的实践教育理念,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着力点,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和完善体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把实践教学过程当做消化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锤炼能力的过程。同时,创建开放式、多功能、多元化、有特色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优势。
  3.服务地方,实现产学研结合
  地方高校应把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区域产学研结合,为区域经济建设提供智力资源,主要承担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科学研究工作。根据所在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战略,设置应用型的学科专业,向地方输送发展急需的各种人才和各类服务。应积极开展区域内劳动者的继续教育工作,不仅要训练他们的劳动技能,还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使其能顺利克服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地方高校组织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对区域经济和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攻关,其科研能力不断得到增强,科研项目不断得到国家、省级立项资助。区域社会的发展也促进了地方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如通过参加各种科技成果博览会、洽谈会以及利用科技信息网、资料库等途径,让学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打造特色学科,完善学科体系
  学科特色是办学特色中最主要、最鲜明的标志。地方高校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切入点就是重点打造优势和特色学科,带动其他相关学科建设。一是整体规划。结合自身优势和区域发展需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以专业建设为中心,推进专业群发展,分层次建立起门类匹配、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二是整合资源。适应地方区域产业布局,找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和当地优势资源,保持和强化原有学科特色,以省级、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积极培育与地方经济紧密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应用学科,突出特色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促进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互动发展。三是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按照“有基础、高起点、少而精”的原则,注重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弄清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任务,依托专业建设进行学科建设,走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一体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完善学科建设体系、凝练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努力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专业品牌。
  5.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之间相互依赖的不断增强,地方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一方面,要立足国内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本地及周边区域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开展联合培养人才、联合申报项目、教师互聘、学分互认、教学资源共享等,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要加强与有关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搭建校市(县、区)合作平台,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和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拓展与国外高水平大学、知名企业、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产学研结合、内部治理等方面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将学校“主动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趋势、高新技术发展潮流和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律之中”,在对外开放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
  (作者系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责编:一 木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