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小处见大 笔曲意深】 意什么深什么
 

【小处见大 笔曲意深】 意什么深什么

发布时间:2019-01-24 04:08:51 影响了:

   侯嬴是《史记》中的一个人物,他是魏国的一个隐士,年七十,家贫,为大梁夷门守门者。信陵君屈尊求贤,亲自驾车虚左迎接他于大庭广众之中,遍赞宾客,酒酣,到侯生前,举杯为他祝寿。侯嬴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为了报答,在赵国危急求救时,为信陵君出了“窃符救赵“之计。当“窃符”完成,公子过谢侯生,侯生曰:“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侯生突然主动提出“自刭”之说,使读者费解。出谋划策未必要死,而且,他的自刭似乎无关大局,于事无补,那么,侯嬴的自刭有必要吗?
   不少人确实对此存有疑问,觉得侯嬴自刭多此一举。比如,北宋人张耒曰“以嬴既进朱亥以报魏公子,不自杀未害为信” (张耒《司马迁论》),认为侯嬴既已献计并推荐朱亥,不自杀亦已无负于魏公子而称得上忠信之士,又何必北向自刭?但是,更多人还是努力尝试着寻找出侯生自刭的原因,大体说来,有下列几种说法:
   为侯生自己。明代的陈懿典《读史漫笔》中说:“侯生料魏王知公子谋皆夷门擘画,势必收而诛之,故宁自杀以为名,正是高处。”此说认为侯嬴自刭是知自己替公子谋划负于魏,魏王定会查知谋划窃符之人,一定不会放过自己,倒不如主动选择自刭,落得一个好的名声。这种说法认为侯生自杀是为逃脱被魏王追究责任。
   为晋鄙等人。明朝的徐中行《史记评林》中说:“侯生度为公子窃符,计必杀晋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谢之耳。不然,诚报公子,即死耳,何必数公子至晋鄙军日而后自刭也?故程婴之死,世谓报宣孟,余谓谢杵臼也;侯生之死,世谓报公子,余谓谢晋鄙也。”此说强调了侯生对晋鄙心怀歉疚。信陵君想到要置晋鄙于死地,不由泣下,而谋士侯生想到这种巨大牺牲和损失,也只能以死谢罪。如果把此说扩展开去,也可以认为侯嬴自刭是为谢魏王、谢如姬……
   为“士”的道义。“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士”这个阶层所尊崇的道德标准。侯嬴深受信陵君的知遇之恩,一心维护信陵君个人的利益。在信陵君带领门客舍生取义奔赴抗秦战场时,既然自己老而不能从,不能以身赴战,只能义无返顾地自刭。
   为信陵君。“侯生自刭乃是为了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的决心,是企图以此来强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时候不要手软。”今人韩兆琦在《〈史记〉评议赏析》中这么说。此说认为侯生提议为实现计谋牺牲晋鄙时,信陵君落泪,这是思想动摇的表现,如果心怀不忍,生死关头会功亏一篑,解赵之围成为空谈,这也是侯生担心的。为了激励、坚定信陵军的信念与决心,他不惜以死促成信陵君的大计。
   比较而言,侯嬴之死应该是为信陵君,他的自杀是为了激发信陵君,与田光以死激发荆轲目的一样。因而,侯嬴的自刭有必要有价值有意义,绝非多此一举。
   再进一层,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侯嬴提出自刭,可以看作是一种促成大计的手段,公子至军后的事态的进一步发展才是大家关注的焦点,矫令夺军,勒兵击秦,解邯郸之围,赵王亲迎,平原君不敢自比,读者正目不暇接之时,司马迁突然在这儿插入一笔,“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特意交代侯嬴的结局,在惊讶之余,不禁疑惑:这不是画蛇添足,多余之笔吗?
   “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一个小人物的死决非多余之笔,而且不可或缺。
   侯嬴虽然仅仅是魏国的守门人,他的奇异行为却彰显了忠信守诺、视死如归等优秀品质。从对人对事的洞察力来看,他的智谋高于达官显贵,见识远远超过了肉食者;从对知遇者的报答看,他竭忠尽智,谋划周全,言而有信;从道义上看,他为了促成大计,舍身忘我,不惜牺牲生命……他的死令人震撼与惋惜。侯嬴不北乡自刭,那么作为人物形象,他将失去悲壮的审美价值而黯然失色。
   关键是,他的义举衬托出信陵君能得士善得士,且得到的是真正的“士”,这大概正是司马迁着力表现的,也是读者不应该忽略的。
   仔细想想,侯生教公子窃符,是“只知有信陵,不知有王”,只顾解公子之急,不顾魏国之存亡。侯生窃符之计,杀魏大将晋鄙,夺魏国固社稷之兵甲,倾魏国数百年社稷以殉姻戚,结果幸而战胜,倘若不幸而战败,信陵君何以谢魏王?当然了,身处民间却了解天下之势的侯嬴自然是深知此举对魏国的利害关系,但在让信陵君坐观赵亡被人责备不义,还是孤注一掷冒险出兵保留名声,这两者之间,侯生替信陵君选择了后者,因为信陵君是以“义”而著称,侯生要为信陵君保住高尚的名节。这就显出了信陵君能得“士”。
   信陵君的“礼遇”侯生,换来的是侯嬴处处维护信陵君的利益与形象;而且这种“超常知遇”促使侯生在出谋划策时不给自己留有退路,侯嬴怀着牺牲自我的信念,心甘情愿奉献生命,这种崇高的侠义正彰显出了信陵君善得“士”。
   侯嬴深知魏国目前的危险,但他眼光长远,懂得天下之势:救赵失败,魏国灭亡;救赵成功,魏国保存;魏国赵国,唇齿相依。有魏国,然后有信陵君。要得长存,就不能坐视不管,窃符之计不仅是为信陵君名节,更主要是为信陵君保存自己与魏。信陵君养士的目的不就是如此吗?作为“士”,侯嬴表现出人生极大的智慧。由此看来,信陵君确实是“能得士善得士”,而且所得之“士”是真正大智大勇之“士”。
   司马迁这一笔,与其说是写侯嬴,不如说为写信陵君,是通过侯嬴侧面烘托了信陵君能得士善得士,这与《魏公子列传》着力刻画信陵君礼贤下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魏公子的敬佩之意是吻合的。可以说,这小小的一笔可谓是笔曲意深。
  (作者单位:扬州中学)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