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语文教研文化建设之悟: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语文教研文化建设之悟:语文教研活动记录

发布时间:2019-01-25 05:13:46 影响了:

  教研文化的讨论,对于一个地方的教研部门而言,无疑是决定其影响力、辐射力甚至存在价值的关键所在。尤其是语文教研工作者,更是必须将教研文化的定位纳入到日常工作的应有之义,只有站在文化建设的高度,才能避免将教学研究导入琐屑。
  什么是文化?似乎难以准确定义,但它又随时随地影响着我们。文化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德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恩特斯・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人不再生活在一个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则是这个符号宇宙的各部分。”文化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人类漫长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行为的总结。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使用这个概念,其谱系的最大一极,即是与“自然”相对。前两天在武汉水果湖高中看到一篇非常精彩的学生作文,标题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语出不凡,却又异常贴切。就词语本身意思而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有如下几个义项:①就字面意思大而言之,是一个集大成的东西,即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一般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的知识;如学习文化知识;高中文化程度;③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等,如企业文化。④考古学指同一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如半坡文化、仰韶文化。
  我们要讨论的语文教研文化,显然应归于第三层面,即作为语文教研工作者应有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精神,一种氛围,是一种组织文化。在塑造一个团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行为上,它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元素,是蕴含在单位外在形象背后起综合和体系化作用的价值构建。施恩的《组织文化和领导力》一书是有关这个话题的权威著作,他有一个较为形象的比喻,用睡莲模型说明文化的三个层次:水面上的花和叶是文化的外显形式,包括组织的架构和各种制度、程序;中间是睡莲的枝和梗,是各种公开倡导的价值观,包括使命、目的、行为规范等;最下面的是睡莲的根,是各种视为当然的下意识的信念、观念和知觉。简而言之,语文教研文化应是基于预设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派生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语文教研员的思想,约束每个人的举止行为。
  在这个体系中,有三个基本要素: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使命即是语文教研工作者最主要的职责和任务;愿景是语文教研团队成员共同认可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富有感召力的目标和前景,这必须合理规划,准确定位;核心价值,则是需要语文教研团队共同守护的原则、规范和价值理念。在这之中,核心价值应成为语文教研文化建设的支柱,经过一番提炼,我们认为“修德、笃研、善为、有恒”这八字真言,基本能够体现语文教研文化精髓,以下略作阐释。
  修德。自古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崇尚德行和修养,先贤对此多有论述,最早也最为经典的是《礼记・大学》中的表述:“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概括成易记的“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无德难以服人。诸葛孔明在《诫子书》中也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一类的东西比较多,难以一一列举。我们将“修德”列为语文教研文化第一位的出发点在于,德行这一块是对语文教研工作者的共性要求,必须列在首位,但又要有些新意。不少学校的校训中有 “崇德”一词,但“崇”是指推崇、尊崇,是外向的,更多的是对他人的要求,我认为“修德”更妥帖,修是内省,更多是对语文教研工作者自身的要求。修身养德的最高层次是“慎独”,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保持温润如玉的君子之风,按道德楷模的标准要求自己。只有在品德修养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为基层学校所认同,语文教研员的学术引领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作为学术权威的地位才能有效建立,这是行政威权所不能替代的。
  笃研。研、学、思,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密不可分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二者不可偏废。“研”则是建立在“学”和“思”的基础之上,又是学和思集大成的过程和结果,同时也是语文教研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职责。所以,我们认为应做到三位一体并最终落脚在“研”上。冠之以“笃”,表示程度之深,即要求语文教研员珍惜自己的岗位,在研究中全身心投入,专心致志,矢志不渝。研究既要广泛地吸取别人的经验,又要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拿出独树一帜的成果,从过程上讲还要持之以恒,钻研到底。从文化特征上讲,研究是一种忘我的状态,一种欣赏的状态,一种陶醉的状态,一种痴迷的状态。只有以研为本,尊贤重教,脚踏实地,深钻细究,营造一种学术弘道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语文教研员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发展方向,才能朝着成为名师级学者的方向不断奋斗。一名成功的语文教研员,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学术见解,要有在当地乃至更广大地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要对本地区青年语文教师的成长起到实实在在的帮助作用,甚者在他们教学风格形成的过程中打上明显的个人烙印,并借助地方课程的打造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流派。
  善为。语文教研员对外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人物,因而对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要求特别高。这种能力,既有学术研究能力,包括主持课题研究、撰写论文著作、主讲学术报告、听课评课辅导等,还有组织领导能力,既能策划召集大型会议、竞赛及其他相关活动的组织,又能较好地协调处理上上下下的人际关系,形成团队合力。更重要的是,要勇于任事,敢于承担责任,应付各种突发事件,化纷争于无形,真正做到以个人的人格魅力、学术权威为单位创造精神物质财富,维护单位团结向上的和谐局面。《道德经》云:“古之善为道者,微渺玄达,深不可志。”有时候,在必须牺牲某种利益而顾全大局时,我们应知其不可而为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有时候,面对某些难以抗拒的诱惑,我们真的要懂得利害,知道进退,不要耍小聪明。王安石曾在《雨过偶书》中说:“谁似浮云知进退,才成霖雨便归山。”此之谓大智慧,真善为者也。还是老子的那句话说得到位:“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有恒。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认为,要成为真正的善人贤士,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学习和修养过程;确立目标之后,还要有恒心,靠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逐步接近目标,做到有恒就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语文教研工作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不能成为墙头之草,一味迎合潮流。教研文化是理性的,不能凭三分钟热度。我们鼓励创新,但不等于鼓噪用标新立异来紧追时尚,更不能急功近利,用弄虚作假的手段牟取非法的学术利益。在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我们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但在研究过程方面则应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前段时间对语文教学的集中炮轰,有些是切中肯綮的金玉良言,有些则是似是而非的指桑骂槐,更有甚者则是急于上位的借尸还魂。其实,语文教研工作的根本指向是基本恒定的,即提高本地语文教学研究水平,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语文教研工作的重心应在如下方面展开:教育前沿理念的研究及应用,语文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及实施,语文高考、中考改革趋势的总体研究和命题测量技术研究的结合,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及落实,教学过程监控的实施手段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教学艺术的个性化展示和教学规律的共性特征研究;等等。教育无小事,教研的方向性转舵往往意味着某些制度的变更,而任何一项变革都会牵动千家万户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因此力求稳妥是必需的前提条件。某些关涉语文学科重大课题的研究,非一日之功可以一蹴而就,也非一人之力可以成事,必须调动一个地方所有语文老师的积极性,集中大家的聪明才智,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登,甚至几代人前赴后继,方可结出丰硕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研究者坚定不移的决心、持之以恒的热情、实事求是的精神、明确有效的方法,实施者忘我投入的态度、遇挫不馁的毅力、优质高效的执行力,都是保证研究最终取得突破和成效的关键。我们强调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深化,但也强调尊重历史,重视传承,决不能割裂每项研究的历史链条。语文教研文化培植应在“有恒”上下大工夫,真正做到“治学求是,树人育真,传承继往,维新开来”。
  语文教研文化看似是一种无形的存在,但它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要求语文教研员在关注学术研究的物质创造的同时,注入更多精神层面的诉求。只有当我们站在这样一个较高的平台上,语文教学研究才能真正辨明是非方向,将宏观理论与微观案例完美结合,创造出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新的研究框架,才能有效引领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为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李伟杰,语文教研员,现居湖北宜昌。本文编校:覃少平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