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9-01-26 03:57:31 影响了:

  摘要:新课程要求教学创新,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激发兴趣,诱发研究动机;创设愤悱情境。营造研究氛围;提高预习效果,增强自主性学习能力;细致耐心指导,养成研究习惯。”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化学教学;研究能力;培养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而学生能力的开发,与研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诱发研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去认识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研究动机。
  
  1.巧妙运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时(人民教育出版社,下同),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还很陌生,设计增加几个小实验,如白纸上喷雾产生红花绿叶,会跳舞的鸡蛋,把“烟”捉进瓶里免得造成大气污染等实验。看到有趣的实验现象,学生的研究动机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把学生情绪高涨地引入化学的自由天地,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推动学生研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为学好化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用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励学生去研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例如,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在幼年作过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石灰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这首诗中,于谦借某化合物来比喻自己的意志和情操。猜一猜诗中说的是什么化合物?根据你对该化合物的认识,对诗中的描述作出解释。这种趣味化、形象化的巧妙语言可成为激活学生思考的诱因,可以诱发学生产生研究的动机。
  
  3.联系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研究欲望
  化学源于生活实际,又要为生活实际服务。化学教学只有树立应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用,在用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复习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时,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水在自然界的分布如何?(2)水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它给我们带来多大作用?(3)水是不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我国的水资源状况如何?(4)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具有哪些物理性质?请写出水通电时的反应化学方程式。(5)电解水为什么可以放出氧气和氢气?是不是水中含有氧分子和氢分子?(6)水为什么会受到污染?请说一说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哪些?(7)请调查学校或你家附近水源的污染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8)面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该怎么做?由于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熟悉的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所以学生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研究兴趣,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成功感不断增强,又诱发了他们的创造兴趣。
  
  4.根据教材内容,恰当选用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学方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把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例如,在学习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时,先让学生搭一个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然后设想能否用该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如果不能,如何改进?学生根据桌面上的仪器,纷纷相互讨论,兴趣盎然,不一会儿,不同的实验装置呈现在眼前,再根据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以及反应的条件和反应物的状态,来确定正确的实验装置,这样理清学生的思路后,不仅提高了思维和研究能力,还将会领悟到化学实验都体现着科学的严密性。
  又如学习第四单元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时,让学生像学数学那样地严密推理。知识不仅相互渗透,而且学法也相互渗透,最重要的使学生感到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根本源泉。
  
  二、创设愤悱情境,营造研究氛围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愤悱的情境,以便营造研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诱思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要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要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让学生感到时时处处有问题可想,对比思考,促使联想,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大脑中展开。
  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为了揭示铁生锈的原因,首先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思考铁生锈的各种情况。在通常情况下,铁制品放在空气中就会生锈,可涂了油漆则不会生锈,而干燥的铁制品则不会生锈等。然后经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种假设:
  (1)铁制品生锈是因为在与空气接触时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
  (2)铁制品生锈是因为水分子的存在,铁与水发生化学反应。
  (3)铁制品生锈是水和空气对铁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推论,再根据不同推论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推论是否正确,最后由实验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应给予及时评价,尤其是注意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激发他们的研究欲望。
  
  三、提高预习效果,增强研究的自主性
  
  只要形成了自主性,学生就能在学习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人翁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研究的自主性,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具体要求和任务。可用拟制预习提纲来明确预习任务,采用编制预习题来提高预习效果。
  例如,在预习第二单元课题3“制取氧气”时,提出以下的提纲:(1)实验室制取氧气有哪几种方法?所需的药品是什么?(2)这些药品是如何进行反应,其原理如何?(3)为什么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时,要加少量二氧化锰,它起什么作用?(4)实验室制氧气所需要的装置有哪些特点?(5)氧气如何收集,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收集方法?(6)氧气怎样进行检验和验满?(7)制取氧气过程中如何操作,应注意哪些事项?这样的预习设计能集中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强了解决问题的心向,而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需要阅读课本和查阅资料以及进行独立思考和归纳,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研究的能力。
  
  四、细致耐心指导,养成研究习惯
  
  研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研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对教学中那些简单、浅而易见的内容,教师可指导学法,让学生自己阅读、动手分析。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与本节知识有关,但又不属于本节且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使知识紧奏,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可作为本节课后的延续和深化,指导学生自己课后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新知识必须具备且从前又没接触到的知识,为避免课上把大量宝贵时间花费在这些内容上,影响教学效果,可作为本节课的前奏曲,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解决。这样,学生就逐渐养成不断研究化学奥秘的习惯。
  
  2.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
  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的很好手段。针对出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想方设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调动他们的探索积极性。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
  
  3.辅导学生整理升华、应用创新知识
  指导学生整理、总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发现规律,创新地解决新问题,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分析和综合等一些科学方法,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张华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