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增强理想信念,争做六有大学生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增强理想信念,争做六有大学生

发布时间:2019-02-04 04:12:59 影响了:

  【摘要】德育科学化的核心是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在新形势、新情况下,提高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创新教育方式、优化育人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关键词】德育科学化;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突出强调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作用,当代大学生是新知识和未来科技的创造者,他们的理想信念如何直接关系着国家未来的方向和兴衰。研究当代大学生思想、心理发展特点,用科学的理论、方法使大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将会影响他们一生走什么样的路,他们一生做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一、德育科学化建设核心是增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世界观和政治立场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确立人生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理想信念一旦形成,就成为支配人们行动持久的精神动力。邓小平反复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①“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②“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③理想信念教育是贯穿德育全过程的一根红线,是德育的灵魂,面对国家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必须科学规划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德育科学化建设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华东师范大学邱伟光教授认为:德育科学化是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符合德育规律,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理想信念教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情况
  
  2010年10月对华东师范大学等八所高校1068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本科生占75.8%,研究生占24.2%,男生占45.97%,女生占54.03%,90后大学生占60.3%,80后大学生占39.7%。对“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您对此有何看法”的调查中,认为一定实现和可能实现的同学占88.3%,不能实现和说不清的占11.7%。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相信社会主义制度的,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信心。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和未来走向大众化展望如何”的调查中,59.2%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景表示十分看好或比较看好,但仍有40.8%的大学生认为比较困难甚至没有想过。这反映出,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对“上思政课时,看专业书或做其它事,你的态度怎样”的调查时,只有18.63%的同学表示反感,调查中发现,一些大学生对高校德育课程淡漠,甚至厌倦。这一方面反映出大学生存在着较明显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倾向,部分大学生把掌握知识当成是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带有浓厚的功利化色彩;另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现状还不容乐观,其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个人价值观的关系”的调查中,认为个人价值观应该服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要时做出牺牲和让步的同学占46.8%,而强调个人价值观和说不清的同学占53.2%。这表明,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以及一些非法逐利的行为没能得到应有的惩罚所导致的负面影响,使对社会极为敏感的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人生价值目标时,而忽视了人生价值目标的社会性、长远性和科学性。
  一些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学校方面,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不强。在“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的调查中,39.14%的同学认为理论灌输过多,35.68%同学认为成效不大,只有25.18%的同学认为有益于自身提高;第二是教育环境方面。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社会环境出现了新的变化,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我国国际参与程度的不断提高,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思想观念不断冲击着我们的生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和否定。另外,市场经济的消极一面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也产生了深刻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容易使大学生产生错误的金钱观,以及一味追求当前的利益,注重眼前需求的满足,忽视长远目标的制定,信奉实用主义。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够,一知半解,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导致理想信念在选择上出现偏差,而我们的教育工作没有能够适应这种变化,全社会关心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第三是大学生自身也存在很多不足。当代大学生大多出生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优越的社会物质文化条件以及独生子女的家庭成长环境,使他们缺乏实际生活的磨练,心理发展不成熟,思维、情感往往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因此他们极易受到个人本位的影响和感染,集体和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淡薄。
  
  三、提高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路径思考
  
  1.加强科学理论教育
  “科学的信仰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人们‘知’的基础之上,人们‘知’之越全面、越深刻,其理想、信念的确立就越真实、越坚定。”④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根本谈不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情况的调查中,21.7%的大学生表示对这一体系很熟悉、很了解,55.5%的大学生表示基本知道。理想信念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使青年真正“读懂”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深处。新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多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要“一元统领”,又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途,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从而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
  2.以创新精神丰富教育手段
  理想信念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必须紧密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创新。首先,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社会责任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的熟练掌握、深入研究,又要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对学生关注的时尚前沿、政治动态、社会生活及时了解,有效解决学生面对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二,创新课堂教学。针对当代大学生自我选择性极强,很少对某种价值观盲目认同,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和死板的教学模式等特点,教学要紧紧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就业等方面所遇到的现实问题,把大学生的所思、所需、所盼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切入点和现实起点,关注大学生内心需求,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内心动力;第三,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针对当代大学生更习惯于经过自己亲身实践来认识的特点,要使大学生“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只有让受教育者在实际生活中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才能体会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因此,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思想得到熏陶、觉悟得到提高,做到知行合一;第四,充分利用网络。一方面,广泛利用网络使大容量的针对性很强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迅速得到传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至达到寻常日用而不知的境界;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技术开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建立理想信念教育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反馈的网络渠道,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
  3.坚持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
  理想信念教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关怀诉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实现的有效内容是关注和引导人的需要,重视满足人的合理需要。德育工作者首先要弄清楚当代大学生的哪些需要需要满足,哪些需要已经得到满足,哪些需要亟待满足。针对当代大学生拥有更加务实的价值观,他们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对将来获得一份良好职业发展的需要更加迫切,教育者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的价值,寻找学生成才的需要和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抓住结合点开展教育活动,通过帮助学生设计科学的职业规划、了解所学专业的前景,让学生能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未来和希望,激励他们把自己的全部身心融入到学习之中,达到学生个人职业生涯需求以及社会发展要求之间的平衡。针对当前社会中的负面影响及大学生心理发展不成熟,思维、情感往往处于极不稳定等特点,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切入个体的内心世界,激发个体的心灵共鸣。通过教育者平时工作中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平等地、客观地对其心理障碍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病因对症下药,帮助学生尽快达到心理和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4.努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对于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既包括努力打造舒适、优美、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设施、活动场地等硬环境,又包括开展内容健康、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和娱乐活动等软环境,还包括形成相互关心、谦虚好学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更重要的是和谐校园网络的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空前发展,当代大学生在网络伴随下成长,有的甚至对网络有严重依赖心理,以及网络具有信息量大、传递速度快、学生选择余地大、可以更好的实现德育资源共享等优点,网络应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手段。要牢固占领网络教育阵地,建立形势教育网、校园生活网、心理健康教育网、就业指导网等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引导大学生思想向健康方向发展。
  
  注释:
  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②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0).
  ④王成文.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关键[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2):59.
  
  参考文献
  [1]彭续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朱志明.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3]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4]朱志明.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5]杨维,刘苍劲.现代社会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6]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4(11).
  [7]蔡秀敏.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同的现状调查及思考[J].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
  [8]彭绪琴.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党校,2008.
  
  作者简介:孙红艳(1981―),女,吉林人,华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