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讨 高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探讨 高中语文万能答题模板

发布时间:2019-02-05 03:53:35 影响了:

  [摘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应以学生为本位,营造开放的、探究的、灵活的课堂氛围。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但是,笔者通过深入课堂听课,却发现个别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主要存在以下现象:如多媒体课件的泛滥,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改“满堂灌”为“满堂问”,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关键词]新课程 多媒体 满堂问 合作学习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多年。见证了高中语文的几次课程改革,今年又曾多次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新课程改革培训和学习。长期工作在一线,参与高一年级的语文教研活动,听了若干节语文课。发现教师上课普遍受《新课标评价标准》的“影响”,课堂教学热闹非凡,教师问题不断,学生讨论热烈,但一节课下来,仔细想想,除了“通过……你了解了什么”、“还知道了什么”、“作者用意何在”等问题。不知到底传达了些什么。再如课件设计花样百出,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教学表演戏剧化等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其实,这些问题反而说明了很多教师并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对“自主”“合作”“探究”等词虽耳熟能详,却浅尝辄止,往往忽视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和评价者,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产生的这些现象,笔者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现将其罗列如下。
  现象一:多媒体课件泛滥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每逢听公开课,基本上都有多媒体课件,没看到使用多媒体反倒稀奇了。可见,在课改的浪潮中,多媒体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成了新课程的代名词。不可否认。多媒体这一技术在扩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境上功不可没。它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习更形象更直观。比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配上几幅秋天北国清、静、悲凉的幻灯片图示。直观明了,教师就无需多说什么了。但有些教师就成了多媒体课件的奴隶,备课就备课件,缺乏对教材的深入钻研,课堂是不死气沉沉,但却在图片和音乐中走向另一面。有的课一点儿板书都没有,教师就是站在讲台上忙着点击鼠标。甚至课文也全上了课件,学生连课本都不用看。一节课下来,书本上干干净净的,
  其实,多媒体不过是个辅助教学工具,现代化教学之所以有效不在于多媒体本身,而在于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恰当运用。不能因为有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就把传统的教学手段通通抛弃。比如黑板的板书,它有着多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你想展示笔画或事理分析过程,毫无疑问,黑板板书更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工整的板书,甚至美观的书法,都能影响学生的书写习惯,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现象二: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改“满堂灌”为“满堂问”
  诚然,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霸占了课堂的主动权、话语权,学生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儿。新课程改革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把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师生平等对话,一起体验文本,共同探讨问题。可是,我们常常在课改公开课上看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解是少了,但提问多了,课上学生讨论得热热闹闹却没有明确的主题,学生只要张嘴说,都会有掌声,胡乱回答一通还说是有独到的见解,利用教师给的讨论时间拿去聊天的学生更是大有人在。这样的课上下来,学生很轻松,却很糊涂。对比一下,其效果反而不如传统的教学法。其实,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不用发挥作用,不需讲解。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一味地让学生说话。而是师生之间智慧火花的碰撞,是心领神会的过程。否则。“满堂问”又何尝不是变相的“满堂灌”呢。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引导,教师优美的言辞,发人深省的话语。都能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因此,我们否定“满堂灌”的教学法,不是反对教师讲,只要讲得深刻,有意义,对学生有益,在任何时候都是必需的。
  现象三: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我们常看到课堂上,教师一声“大家讨论一下”,课堂上便叽叽喳喳,热闹非凡;教师再一声命令。讨论立刻停止,学生纷纷举手,你一句“看法”我一句“认为”。教师始终颔首微笑认可。
  可是当笔者自己尝试这种教学法以后,再细细观察这类型的课,发现热闹的背后是放任,是低效的学习。为什么呢?因为《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中说:“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协作,研讨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毋庸置疑,课堂上利用小组学习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达到优势互补,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但试问,我们教师在利用合作学习方式时,可曾做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了吗?如果教师没有精心组织,明确分工,只是随意地教学到某一环节,叫一声讨论。而后自己在教室里踱来踱去,估摸时间差不多了,叫几个人汇报一下,那么这样的合作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吗?不是,那是被迫式的讨论。成绩好的学生的见解代替了所有小组成员甚至全班同学的看法,成绩差的学生近乎成了陪衬,不存在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更谈不上什么思维火花的碰撞。既然谈合作,成员之间就要互相支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发挥个人优势,弥补个人的不足。因此,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要发挥,让小组有个共同学习目标,共同探究,彼此尊重,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收获。对小组合作结果教师虽不能轻易否定,但也应做出中肯的评价,说出自己的见解,不能胡乱表扬滥用掌声。
  以上是笔者在外出学习和所在学校高一年级听了20余节语文课后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它只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我们不能一叶障目而不见泰山,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推行新课改,学生改变了完全被动学习的局面,主动探索新知,乐于学习。主要在于新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现实,充满生活情趣,密切联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增强学生社会体验,使知识变得鲜活,让人容易产生亲近感。教学方式多样化,彰显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一个问题不强调一个标准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评价注重激励和发展性。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的心里充满自豪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