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反思与解决策略:学校治理结构与文化建设的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问题反思与解决策略:学校治理结构与文化建设的反思

发布时间:2019-02-06 03:48:22 影响了:

  摘要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建设。本文针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找出解决策略,以优化校园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味,全面提高师生素质。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问题反思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32-02
  
  “5.12”地震虽然损毁了家园,但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一座座新的美丽校园己展现在眼前。进一步管理好学校,有效利用好人力、物力和信息资源,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是摆在灾区学校校长面前的重要课题。一个好校长就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提升校长管理素质和能力势在必行。我有幸参加了省灾区学校校长管理能力提升培训,对办学理念、文化建设、队伍建设、财务管理、常规管理、心理健康等进行了专题培训,受益匪浅,加深了对学校管理内涵的理解,完善了学校管理外延的制度,丰富了学校管理策略的经验。集中培训后,我对以上六个方面进行了问题查找,并针对问题找到了解决策略。下面着重针对我校文化建设方面的问题进行反思,提出解决策略。
  
  一、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经过认真查找,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房屋建筑缺乏规范性和育人氛围。我校是由所在乡两所小学和两所初中合并成的九义校,乘着灾后重建之机,校舍建设不断加快,但由于改危的面积较大,每年都在投入建设,每年的设计标准不尽相同,导致先后建成的校舍外观和格调不一致。上级要求大部分校舍原址修建,造成整体布局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校园没有形成完全独立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农村学校的校舍建筑比城区标准要低,仅靠学校有限的公用经费来美化就只有见子打子,美观性差,缺乏育人氛围。
  
  2.校园配套设施不足且使用缺乏人性化。我校是农村边远义务教育学校,寄宿制学校涉及的生活配套设施按上级要求还有差距,现在只能解决九年级大部分学生吃住问题。我校留守学生达70-80%,留守学生之家的建立还不太规范。留守学生管理涉及的人、财、物也还尚缺,便利服务区、心理服务区、亲情联络区、科技益智区、学习阅览区、文体娱乐区等活动开展还缺乏有序性和有效性。健身涉及的体育设施也还不足,现有的器材大部分只能满足校本部大一点学生,村小器材特别不够。器材的购买和安装,比如篮球架都是按照规范高度安装,没考虑到小学生身高和学生性别年龄差异。
  
  3.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单一,魅力彰显不够。由于校舍改建,校园内坝没有硬化,学生卫生习惯与我们的要求还有差距,给净化工作带来了困难,也影响了校容校貌。我校绿化面积少,文化韵味显得不够,校舍外观装饰缺乏整体美。宣传标语、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等张贴物单一,显得格调不高,文化氛围不浓。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学风等体现学校精神的文字没在校园核心显眼位置出现。路灯等灯具只能满足安全照明的需要,缺乏美的装饰。环境布置不利于孩子的视觉。比如,温馨提示语张贴得过高,学生不便看见,路灯控制电键安得不利于学生开关。学生阳光愉悦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还没真正形成。
  
  4.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未形成常态化,有效性凸显不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校园大型活动很少开展,课外活动的开展也显得无序,效果不佳。校本研究活动流于形式。教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师生读书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书香校园氛围尚未形成。家校合教的机制还未真正形成。学校教育社会听证活动没开展。学校常规管理制度的制定,尽管合法、合情、合理,但师生参与度不高,民主意识还缺乏。特别是校规班规的制定有些是强加给学生,没让他们参与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文明习惯、生活习惯还有待强化,校园行为文化还存在着差距。
  
  5.校园精神文化还有待强化。“校兴我荣,校辱我耻。”“不愿顶天,但求立足。”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作为生活、工作、学习的精神支撑还须强化。“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率先垂范,与国树材”的治校方略还体现不够。“热爱学校,教书育人,关心学生,堪为人师”的从教兴业的要求,力度不够。“真真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快快乐乐学习,健健康康成长”的在校从学的品格,还需培养。
  
  二、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反思
  
  我校文化建设存在着以上的问题有内外两种原因。
  
  1.从内部原因看,一是学校管理者管理的缺位与越位。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从自己的立场出发,以自己的需求要求别人,自己的兴趣代替别人的兴趣,总是以牺牲被管理对象和被教育对象为代价,实现自己约定的教育意愿和目标,使被管理者立场异化为管理者立场、受教育的儿童立场为成人立场。二是学校管理没有真正关注到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学校管理缺失了解,管理行为就是盲目的:缺失了足够的尊重,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缺失了关怀和给予,就是空阔和苍白;缺失了责任,就是轻薄的。三是学校管理没有关注到儿童独立的心理世界,学生生活在成人的世界中,也要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四是管理没有真正理解到民主与集中。“没有民主,办不好事;没有集中,办不成事。”今天给我点阳光,我就会很灿烂。五是管理者和教育者教育眼光还不够,对人才观、质量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还有偏颇。六是学校对外部环境利用不够,没有充分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2.从外部原因看,一是上级对学校缺乏深层次的调研和战略眼光,对学校的建设完成排危任务即可,造成校舍修建缺乏合理的布局,影响校园文化的良性发展。二是政策因素造成城乡校舍等硬件差异,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的缺失,给学校文化建设增加难度。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解决策略
  
  (一) 充分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制定长远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建设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学校领导必须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建设可以极大地提升学校的文化品味,陶冶师生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师生素质。为此,学校领导必须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工作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运用目标动力手段,分批逐一实施。
  
  (二) 科学规划校园校舍硬件建设,逐步建成规范的生活区、教学区、运动区
  “思路决定出路。”学校领导要集全体员工的智慧,请专家指导,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校舍建设整体布局,分批推进建设,最终建成规范的生活区、教学区和运动区。从校舍整体 布局上充分体现文化建设特色。
  
  (三) 加强学校“三支”队伍素质的提高,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基础
  学校“三支”队伍素质是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突破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方面必须要加强学习内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依法治校,民主管校。教师方面要强化职业道德的教育,要堪为人师,自觉规范施教育人行为,对学生倾注爱心,要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要以德养德、以言养言、以行导行。正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学生的素质高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量尺,要坚持《德育教育实施纲要》的执行,坚持学生目的明确的理想教育、净化心灵的纪律教育、规范言行的养成教育、促进发展的学习教育、弘扬个性的特长培养。
  
  (四) 运用人本原理,坚持人性化管理,优化学校文化建设的软环境
  人本管理原理认为,适度的需要与满足是校园文化建设优化的条件。学校文化建设要得到优化必须坚持人性化管理,抓住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坚持换位思考,坚持民主与集中。制度的制定要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去”的原则,听取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的意见,做到合法、合理、合情。张贴物的布置要体现校园文化特色,要彰显一种向上的精神,文字要通俗易懂,要便于被管理者和受教育者阅览。体育等设施的安装与使用要采取全面接纳的态度,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及性别差异。富有教育意义的文体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要在保障安全情况下坚持正常有序地开展。办好校园广播之声,播放校园歌曲,正面宣传学校师生的先进事迹。办好校报,丰富校园文化知识。
  
  (五) 加强联系争取支持,营造校园文化建设优良的外环境。
  “关系”也是生产力。加强纵向联系,和上级组织的联系顺畅,使上级更加清楚了解学校的情况,更容易争取上级的支持,这几年我们学校的灾后重建项目以及学校的改造,上级组织对我校的支持力度很大,村小已改造两所,拟改造两所,校本部大部分教学楼都是这两三年新建的,校园面貌一新,硬件建设上了一个台阶。加强横向联系,多向兄弟学校学习,改善我校的文化氛围,和城区学校结成帮扶对子,和周边兄弟学校建立良好的校际关系,经常交流沟通,相互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经验,建起了文化长廊,改进了教室、办公室等的布置,增强了学校的文化氛围。还邀请专家、家长代表提建议,优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魅力。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时间、内涵的积累,就像熬一锅好粥,要慢慢地来,急风骤雨似的想一下子就把学校的文化建设得好是办不到的。我相信,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有切实可行的办法,有上级组织的支持,我校的文化建设一定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责任编辑 刘红)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