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千年不落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千年不落的要塞――塞瓦斯托波尔]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发布时间:2019-02-10 03:54:25 影响了:

     塞瓦斯托波尔市原址位于克里米亚半岛南端。克里米亚是从苏联南方的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境内向黑海突出的大半岛,由于具有温暖舒适的地中海气候而曾被当作历代沙皇的渡假地。但这个渡假村却是建立在一个巨大的要塞之上。黑海是土耳其、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诸多国家的共有内海,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价值,一旦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就能向沿海周边国家施加政治压力。而塞瓦斯托波尔是当地最合适的港口,也因此成为各国觊觎的一块宝地。
  
  英法联军的梦魇
  
   1000年来,塞瓦斯托波尔遭受无数异民族的血腥侵袭,8世纪的希腊人、13世纪的鞑靼人都是强有力的殖民者。从15世纪开始,回教土耳其人逐渐控制半岛,在19世纪中期俄国掌权时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克里米亚战争,英法联军11万人长眠于此。此战也使塞瓦斯托波尔成为防御战的经典之作,即1854年9月25日至1855年9月8日,在克里米亚战争期间,俄军在塞瓦斯托波尔(俄国黑海舰队主要基地)进行的防御战。
  1854年9月20日,俄军在阿利马河畔失利后,在缅希科夫海军上将指挥下撤向塞瓦斯托波尔,尔后又撤向巴赫奇萨赖。当时,塞瓦斯托波尔陆上没有预先准备的城防阵地,处境十分艰危,濒海一侧有13个海岸炮连(火炮611门)担负掩护任务。黑海舰队主力(帆力战列舰19艘、汽轮巡航舰6艘、帆力巡航舰4艘及其它舰船,2.45万人)停泊在塞瓦斯托波尔停泊场。联军各型战舰比俄国舰队多2倍,各型汽轮舰船比俄军多8倍。负责城防的黑海舰队参谋长科尔尼洛夫海军中将和分舰队司令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利用英法联军统帅部未做出行进间攻击塞瓦斯托波尔的决定的机会,采取了加强防务的紧急措施。9月23日,俄军在北部湾入口处沉没旧战列舰5艘和巡航舰2艘,把部分舰炮搬上了陆地,并将水兵编成22个营。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战的最初3周,俄军在中校工程师托特列边指导下,修筑工事20处,布设在塞瓦斯托波尔南区的火炮就有341门(其中重炮118门)。因此,在短期内建成了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配系,有效发挥了兵力和兵器(包括舰炮和岸炮)的作用。
  英法联军统帅部率军抵达塞瓦斯托波尔南区之后,计划在陆海军猛烈炮火的支援下,一举拿下该城(当时塞瓦斯托波尔的联军有6.7万人,守军仅有3.66万人)。但塞瓦斯托波尔守军却先发制人,于10月17日晨以猛烈炮火轰击敌军。在这次炮击中,舰炮和岸炮密切火力协同获得成功。守军作战果断灵活,压制了联军几乎全部炮兵。在俄军炮火下,许多联军舰支损伤严重,随后撤离了塞瓦斯托波尔,未敢再来炮击该城。
  11月5日,俄军从因克尔曼方向冲击英军阵地,但战役在极其复杂的地形上进行,加之俄军对地形很不熟悉(战役结束的后的第二天才收到从彼得堡送来的地图)。战役前连续下雨,使部队火炮行动困难,因此炮兵未能充分发挥作用。俄军选择的作战地形狭窄,部队拥挤,成为联军火炮打击的目标。这样,俄军进攻受到严重挫折,损失10634人,其中有5名将军,联军损失4700人,其中有3名将军。
  塞瓦斯托波尔久攻不克,旷日持久。塞瓦斯托波尔军民一面抗击联军冲击,一面顺利进行对联军炮兵斗争和坑道地雷战,并采取小群多次夜间出击。据俄方统计,俄军所挖地洞总长度达6889米,大型爆破94次,联军挖地洞1280米,爆破120次。1855年2月17日俄军企图攻占增援部队登陆点叶夫帕托里亚,未果。随后缅希科夫被解职,戈尔恰科夫继任总司令。4月9日,联军对塞瓦斯托波尔开始炮击,持续达10昼夜。俄军在南部要塞有1000门火炮,其中466门可打击联军攻城炮兵阵地,但炮弹不足,俄军火炮发射次数只有联军一半。10昼夜中,俄军损失约6000人;联军损失不大,但预定的强攻再次被迫推迟,且兵力对比发生了有利于联军的变化。至1855年5月,联军总兵力达到了17?郾5万人,坚守塞瓦斯托波尔的俄军此时仅有4.3万人,英法联军借此积极作战。5月底,联军夺取了塞瓦斯托波尔主要阵地―――马拉霍夫岗前沿的多面堡。曾有数日,联军每日向塞瓦斯托波尔发射炮弹5万发,而俄军则深感炮弹不足。6月6日至10日,联军第三次猛烈炮击塞瓦斯托波尔,持续5昼夜。联军企图夺取要塞以东之马拉霍夫岗,占领了左翼前沿多面堡。6月17日,联军第四次炮击塞瓦斯托波尔,持续两昼夜,重点打击船只泊区。18日联军向该方向发起强攻,再次企图占领马拉霍夫岗。俄军顽强抵抗,打退了进攻,但损失达7000人。联军首次强攻塞瓦斯托波尔之后,英军总司令兼联军总司令拉格伦死亡。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坚持由法国人担任联军总司令,并且要求迅速攻下塞瓦斯托波尔。7月10日,纳希莫夫身负致命重伤。俄军总司令戈尔恰科夫获得增援后,决定进行一次会战,从黑河方向进攻法军阵地。为此准备投入5.8万人,272门炮。如进攻得手,要塞内守军也准备出击。法军阵地位于费久辛高地,俄国进攻部队首先必须通过8公里的开阔地,越过两道水障,才能接近法军所在的高地。俄军进攻时间定在8月16日,拂晓前,部队在浓雾掩护下出动。由于协同不利,俄军伤亡惨重,此役俄军损失8000余人。黑河会战后,塞瓦斯托波尔守军再也得不到增援,防御设施破坏情况愈来愈严重,由于人力不足,无法修复。联军则加紧准备新的强攻。8月17日,联军开始第五次炮击,动用800门炮,持续3天。9月5日,联军开始第六次,也是最猛烈的一次炮击,动用了807门炮,倾泻炮弹15万发。火炮密度达到1公里正面150门,炮击持续3天。第二、第三号炮台和马拉霍夫岗的防御设施被摧毁,南部要塞几乎成为一片废墟。双方每天伤亡2~3千人。9月8日中午,联军13个师和1个旅(共6万人)发起强攻(守军4万人),经过多次激战,占领了马拉霍夫岗。9月8日晚7时,俄军放弃南区,夜间,利用浮桥和船舶向北区转移,尔后与缅希科夫部队会合。俄军全军携带炮兵和后勤一夜之间进行如此有计划的撤退,可谓史无前例。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中,联军伤亡约7?郾3万人(不包括病员和病死者),俄军伤亡约10?郾2万人。
  历时349天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是巧妙组织积极防御的典范,这一防御是以陆海军保卫濒海要塞协同作战为基础。塞瓦斯托波尔防御的特点是,守方不断出击,夜间经常搜索,积极进行地雷战。尽管联军在军队、火炮的数量上及武器质量上占优势,但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配系和当时的步炮火力配系,使守方顺利地击退联军攻击。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中,炮兵的战斗使用方法包含了炮火反准备的要素,可以破坏联军对城市的强攻。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中,俄军官兵表现出高度的精神和良好的战斗素质,为俄国赢得荣誉,并在陆海军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许多市民亦勇跃参战。为纪念塞瓦斯托波尔英勇防御100周年和表彰该市对祖国做出的巨大功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54年10月16日授予塞瓦斯托波尔红旗勋章。为表彰塞瓦斯托波尔的业绩,建造了由鲁博创作的《塞瓦斯托波尔防御》环形全景画陈列馆;马拉霍夫岗建有分馆;还为科尔尼洛夫、纳希莫夫、托特列边、水兵科什卡,以及沉没的战舰等树立了纪念碑。
  
  希特勒的心腹之患
  
   塞瓦斯托波尔的战火并未随众多将士的阵亡尸骨而熄灭,它一直蔓延到沙皇俄国重新夺回半岛为止,这时塞瓦斯托波尔已随着战斗不息的时代而演化成一个要塞都市,大量的堡垒、壕沟和故意制造的迷宫隧道围绕市区。
  在苏联时代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要塞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进并修建了军用机场。由此它也成为野心家希特勒的一块心病。希特勒认为:驻扎在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可以随时从黑海登陆对侵苏德军南线部队进行包夹攻击,这使得德军必然不敢向东方推进;而且从克里米亚机场的起飞的苏联飞机时刻威胁轴心国的生命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油田。另外,对克里米亚展开进攻无疑会让德国争取到土耳其的好感,从而把这个一直在观望的大国拉到轴心国的战车上。
   但是经营了1000年的要塞可不是那么容易对付,我们先看一下整个要塞的防御力量:以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为参照,整个市区北靠细长的塞维纳亚湾南岸,塞维纳亚湾北岸和别别克峡谷之间是防御重点。在这片绵延360公里的矩形地带,配置了12个永久要塞群,占全部克里米亚要塞数量的75%,每个要塞都有一个典型的苏联式名称,但多数史学家认为这是德军给起的别名。中心地带由“莫洛托夫”、“契卡”、“柯别乌”这3个巨大的要塞群把守,西南靠海的角形突出部配置了“列宁”和“北堡垒”这2个要塞,正东有5个联合要塞,即“斯大林”、“西伯利亚”、“伏尔加”、“顿涅茨”和“乌拉尔”。在4重防御线的最北也是最容易被突破的隘口,是当时最强的“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联装炮塔要塞,它拥有1934年制造的双联装305毫米巨炮,射程达到44公里,外部防御层形状酷似当时的战列舰炮塔,由200~300毫米厚的装甲板全体包裹,炮塔下面有3层永固工事,每层永久混凝土天盖都厚达3000~4000毫米。此外,在“马克西姆・高尔基I号”东侧还设置了“巴斯季昂I号”要塞作为前瞻。所有要塞周围都被永久混凝土装甲板覆盖,用地下通道和小型铁路连接,在山地部分更设置难以数计的暗堡、火力点,所有的要塞炮塔都是下沉式安装且具有绝对优势射界,理论上不可能对该防御地带进行地面攻击。而且设计者将要塞的基本弹药存放在塞维纳亚湾南岸地下深达30米的“库拉贝”主弹药库中,可谓万无一失。
   相对的,塞瓦斯托波尔市区南部及西部防御力量就没有这么集中:沿正东到东南只配置了“巴斯季昂II号”、“库贝”和“巴勒库勒瓦”这3个要塞,在它们中间穿插着5个主要的一线步兵防御阵地:“白糖帽子阵地”、“北方鼻子阵地”、“废墟山”、“荆棘山”、“红色高地1、2、3”;一线阵地西侧只有3个二线步兵阵地:“上坡高地”、“秃鹫高地”和“风车高地”。为防止南部海上威胁,在克里米亚半岛南端突出部设置了“马克西姆-高尔基II号”联装炮塔要塞。在二线阵地和塞瓦斯托波尔市区之间是“苏联山脉阵地”,这是最后一道屏障。守卫塞瓦斯托波尔的苏军士兵比较特殊,除了普通的红军(陆军)外,还有海军陆战队和苏联内务部队(秘密警察),这些特殊部队战斗力和武器装备、军官素质都很强。当时守城兵力约为10万人,但坦克仅40辆。
  德军方面,担任进攻任务的是由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第11集团军。第11集团军隶属南方集团军群,辖有3个军(第30军、第49山地军和第54军)共9个师。此外,罗马利亚第3军团也归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在艰难地拿下克里米亚半岛后,苏军防线开始崩溃,曼施泰因指挥向苏军发起不间断的追击。到1941年11月16日,除了半岛南端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都落入了德军之手,20万苏军有10万被俘,其余的撤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内。
  12月17日,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展开了第一波攻击。先是大规模的炮轰,随后第30军和第54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向要塞攻击。苏军拼命死守,激烈地争夺逐个碉堡。德军的进攻矛头已经邻进要塞中著名的斯大林堡垒。这个堡垒如果拿下,德军炮兵就可以控制整个海湾地区。
  正当曼施泰因指挥德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苦战时,苏军又在克里米亚东端的刻赤半岛的费多西亚登陆,使正在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受到两面夹击。曼施泰因立即命令防驻刻赤的第42军军长斯波尼克,把刚刚登陆立足未稳的的苏军赶下海去。但斯波尼克害怕苏军切断自己的退路,擅自命令部队撤出了刻赤。曼施泰为了严肃军纪,将斯波尼克判处死刑,并命令部队在刻赤西面筑起防线,以制止苏军进一步扩大战果。12月30日,参加攻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德军也已成强弩之末,在突入斯大林堡垒的外围后,就不能再向前了,曼施泰因不得不下令停止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攻击。
  1942年15日,曼施泰因出动第30军和第42军向登陆的苏军发起反击。这次反击带有很大的冒险性,因他手下只有3个半已减弱的德国师和1个罗马利亚旅,而所面对的苏军,已增加到8个师和1个旅。但曼施泰因还是取得了局部的成功。18日,他夺回了费多西亚,俘虏苏军1万多名。但苏军并不想轻易放弃这一地区,仍然在向刻赤半岛增兵,因为他们在这里享有制海权的优势,另外苏联的宣传已把苏军在克里米亚的反攻与领袖斯大林联系起来,宣称这一反攻是在斯大林同志直接指挥下进行的,这样就骑虎难下,不好收场了。
  
  3月13日,苏军动用8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旅的兵力从东面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而曼施泰因也得到了新组成的第22装甲师和第28轻快师的增援,双方在克里米亚展开了激烈的混战。到4月11日,苏军的反攻被击退。但要把刻赤强大的苏军赶走或消灭,曼施泰因手下的兵力还无法达到。为此,曼施泰因要求希特勒派大量的空军支援,先夺取刻赤,再攻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希特勒同意了他的要求。5月8日,在用少量兵力围困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同时,曼施泰因集中了5个德国步兵师、1个装甲师加上2个罗马利亚师和1和骑兵旅的兵力向刻赤大举进攻,德国空军密切配合了这次行动。经过10天激战,到5月18日刻赤战役基本结束,德军以损失7500人的代价几乎全歼了苏军第44军团和第51军团,俘虏苏军17万人。
  刻赤战斗结束后,曼施泰因即开始准备征服克里米亚半岛的最后一个据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该要塞由苏军海岸军团负责防御,约有7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3个海军陆战队旅。德军兵力为6个步兵师和1个轻快师。曼施泰因对这次攻击进行了充分准备,他在3千米正面上展开了208个炮兵连,每千米长的正面,差不多有10个炮兵连,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军发起的攻击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了便于发挥炮兵和空军的威力,曼施泰因把主攻方向选在地形较为平坦的要塞的北面,而只在南面实施牵制性攻击。
  
  1942年6月7日拂晓,曼施泰因下令对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动攻击。德军炮兵对事先标定的苏军堡垒发起空前猛烈的射击。同时,空军也纷纷扑向既定的目标。这是一场惨烈残酷的攻坚战,在德军几个师步兵发起冲锋后,苏军凭借坚固的阵地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并一再发动反击。曼施泰因后来回忆道:“无论是大型据点,还是小型碉堡,苏军常常打到最后一人一弹为止”。“双方都是寸土必争,每一个碉堡和每一条堑壕,都要经过浴血苦战”。6月13日,德军第22师的第16步兵团攻克了斯大林堡垒。在上年冬季,德军的攻势就停留在这里。在这个堡垒面前,德军死伤枕藉。一位参加过上次攻势的德军伤兵,伏在堡垒的墙壁上,用粘满鲜血的手摸着被炸毁的残垣断壁,用剩下的一口气说:“斯大林堡垒,现在我摸到你了!”随即倒地死去。6月17日,德军终于在北面的要塞地区深深楔入。此时德军已伤亡惨重,有的连仅剩下7、8个人了。曼施泰因一方面将预备队派上去顶替前沿部队,另一方面向德国陆军总部要到了3个步兵团的援军。当德军在6月26日付出惨重伤亡夺取了苏军的外围防线后,其忍耐力已达到极限。为了最后夺取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泰因改强攻为奇袭,于6月29日凌晨派突击队在苏军认为根本不可能发起进攻的地点,秘密渡过塞瓦斯托波尔湾,从南岸攀登上岩石绝壁,突然袭击苏军阵地背后。然后他指挥德军主力在猛烈的炮轰之后发起大规模进攻,使城内苏军陷于腹背受敌的困境。7月4日,退到半岛顶端的9万多苏军残部看到海军的接应已经毫无希望,终于投降。德军缴获火炮460门,其它战利品不计其数。德军也付出了惨重代价,死亡约2.4万人。至此,曼施泰因终于征服了整个克里米亚半岛,他因此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真可谓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