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关键技术: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提高种蛋受精率的关键技术:提高单机资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

发布时间:2019-02-14 04:38:26 影响了:

  摘要从种鸡的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方面介绍种鸡饲养技术,以期提高种蛋的受精率。   关键词种鸡;饲养管理;疾病防控;受精率      影响种蛋受精率的关键因素是种鸡的健康状况,而种公鸡的体型、体重、发育程度、精子的数量与活动能力、交配的欲望在受精率方面所起的作用占到80%。
  
  1种鸡的健康
  
  1.1防疫卫生
  鸡场选址要远离村庄、其他养殖场2km以上,要有院墙与外界隔离;进入场区的人员要洗澡、消毒、更衣,进入场区的物资要消毒,防止将病原微生物带入场区。场区定期消毒,鸡舍内每天带鸡消毒1次,舍外每7d喷洒消毒1次,以降低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
  
  1.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建立鸡体的第二道防疫屏障,接种疫苗后,种鸡获得双重保护,一是上呼吸道黏膜具有抵抗病原侵蚀的功能,二是鸡的体液内产生循环抗体;一旦病原突破第一道防疫卫生体系,进入鸡体内,鸡体可以中和部分病原微生物。因此,免疫接种对鸡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1.3药物防治
  沙门氏菌对种蛋的受精率影响较大,严重时,受精率可能下降10%,因此做好沙门氏菌的防治工作非常必要。
  淘汰沙门氏菌阳性鸡是防止后代免受沙门氏菌感染的最好办法,但成本太高,一般养殖场不采用此办法。可以在饲养中或饮水中投一些预防沙门氏菌的药物,如氟苯尼考、磺胺氯达嗪钠等。
  
  1.4饲养管理
  饲养管理是养殖的基础,在饲养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对鸡群健康影响最大。冬季保温与通风是一对矛盾,二者要兼顾。如果鸡舍内氨气浓度不刺鼻,可以保持相对低的风速,冬季风速过大,会造成鸡体冷应激;如果鸡舍内氨气浓度过高,即使无法提高到理想舍温(18~20℃),也要开窗或开换气扇强制换气,以防止氨气过浓诱发呼吸道疾病。
  
  2种公鸡的饲养
  
  2.1高度重视
  2.1.1人力。饲养种公鸡的工人要理解能力强、责任心强;给予种公鸡饲养工人高工资、高奖金,提高其工作积极性,激发其责任心,以期人员稳定。
  2.1.2资金。投资上向种公鸡倾斜,如投资公鸡设备要比母鸡好。
  2.1.3技术。场内技术员要随时关注种公鸡的成长。
  
  2.2区别对待
  2.2.1来源不同。公鸡是A系公鸡与B系母鸡的后代,母鸡是C系公鸡与D系母鸡的后代。
  2.2.2用途不同。公鸡用来提供精子,母鸡用来产蛋。
  2.2.3配比不同。进雏时100只母鸡配15只公鸡,产蛋期100只母鸡配8只公鸡。
  2.2.4应激程度不同。公鸡出壳后剪冠,断趾,应激很大。
  2.2.5饲料转化率不同。公鸡较母鸡饲料转化率高,生长速度较母鸡快。
  2.2.6体重标准不同。公鸡体重大,腿病较多,难以支持超大体重。
  2.2.7体型不同。公鸡体型大,需要的采食位置、饮水位置较母鸡多,其料盘高度较母鸡高。
  2.2.8性格不同。公鸡好斗,需要的饲养面积大,育成期公鸡每平方米不要超过4只。
  2.2.9劳动强度不同。产蛋期1只公鸡要与12~13只母鸡交配,其劳动强度远大于母鸡的劳动强度。
  2.2.10交配方式需科学。如果断喙、断趾不成功,会直接影响交配效果,从而影响受精率。
  
  2.3育成期公鸡的管理
  2.3.1体重控制。以体重控制为中心,以均匀度、基本度为基本点。公鸡体重:4周末690g,6周末980g,20周末2 800g,24周末3 600~3 700g,一定不能超过各阶段体重标准。从1~14日龄,必须将公母分栋饲养,一直到混群为止,此项工作将有利于公鸡育雏。每栏250~500只,饲养密度3.5~4只/m2。公鸡每周称重2次,不能超重,尽量使体重沿标准曲线走。11周后,要保持公鸡的每周增重达标,不能将大公鸡体重往下拉,否则会影响性发育。超重或低于标准体重,都不能在1~2周内拉到标准,要在3~4周内逐渐拉到标准。在70日龄后,如果体重仍然超标,可以重新绘制体重曲线。
  2.3.2饲喂程序。1~4周自由觅食,5~14周喂五限二,15~24周喂六限一,以便每只鸡均匀采食,从而提高鸡群均匀度。
  2.3.3营养丰满度。11~14周,公鸡胸部肌肉呈“Y”型;15~20周公鸡胸部肌肉呈“V”型;21~26周,公鸡胸部肌肉呈“U”与“V”之间。如果公鸡太瘦,即使体重达标,也要补料,体重要与体型匹配。发育好的公鸡,精子数量充足,交配欲望强,受精率就高。
  2.3.4体型。到56日龄时,公鸡骨骼发育已完成85%,12周后,胫骨停止生长,骨架已经形成,体型基本形成。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