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一个新歇后语的诞生】新官上任的歇后语
 

【一个新歇后语的诞生】新官上任的歇后语

发布时间:2019-04-03 05:10:22 影响了:

  主持人:赵 金  嘉 宾:丁时照: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深圳晚报总编辑  曹 林: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编辑、评论员  贾鹤鹏:中国科学院《科学新闻》杂志原总编辑,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John Glenn公共事务学院在读博士生
  庄永志: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策划部制片人
  主持人的话:
  “茶水发炎”,对于业内的朋友来说,不是一个新闻。2007年4月,中新社浙江分社的年轻记者就曾策划了一条“茶水验尿”的新闻,医院给出的结果是:茶水“发炎”了。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强烈反响,舆论纷纷谴责医生缺乏医德。也有人质疑,记者调查方式有问题,怀有恶意,违背了新闻道德。不久,卫生部作出回应,只要含有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相同或类似物质,尿检仪器就会自动辨别生成结果。多家医疗机构的化验结果,也证实了茶水送检的确会出现假阳性。央视的《大家看法》还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茶水真的会发炎吗?》,邀请著名专家学者、知名评论家、一线检验医生齐聚演播室进行论战,在“记者过敏还是医院发炎”的争论中,很多问题逐渐明了。
  5年过去,“茶水发炎”再次上演,7月29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男科门诊的秘密》。记者对一些大做广告的男科医院进行暗访,将一小杯绿茶饮料冒充尿液送检,结果茶水又一次被“发炎”了。
  不能不说,5年前“茶水发炎”事件后,业界对于医疗制度、医患矛盾、媒体责任、新闻道德等方面都有过比较到位的分析和反思,为何5年后央视记者会重蹈用茶水冒充尿液去试探医院的覆辙?难道这种“钓鱼式”采访果真有其合理性?
  请看嘉宾观点。
  哲学家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央视记者的采访证明:茶水可以。
  两次“茶水发炎”,主角完全相同,手法如出一辙,结果很是一致。
  如果说,第一次“茶水发炎”让人看了个稀奇,那么,第二次则没有丝毫的技术含量。这个社会,硬要把屎盆子往人头上扣,别人是不会接受的,哪怕换成尿盆子也不行。但是,把茶水当尿盆子扣,人们已经接受了两次,指不定还会有第三次、第四次。即使明白过来,也只能喃喃地嘟哝:这家伙太阴了。套用电影《南征北战》中“张军长”的一句话:“不是国军无能,只是共军太狡猾。”
  客观而论,这次“共军”还真不狡猾。一贯以创新为生命的记者,只是使了一个旧招:没给医生端尿,而是依葫芦画瓢地端上了茶水。以茶代尿虽然有点“二”,却达到了不“二”的结果。记者和医生的博弈,由此诞生了一个新歇后语:茶水“发炎”——二次感染。
  像主持人讲的那样,茶水在第一次“发炎”后,许多暴露出来的问题在争论中已经逐渐达成共识,那么为何还有“二次感染”?从医生的角度而言,记者既没有显规则意识,也没有潜规则意识;从记者的角度看,医生的医德医风依旧令人担忧,医疗技术还是没有进步。时间都过了5年,仪器到如今仍然连茶水和尿液都分辨不清。综观整个事件,记者不咋的,医生也不怎么样。新闻界过敏,医疗界也在发烧。一个机体,感染太多,一定有问题。老是不好,就是癌变的先兆。
  不想各打五十大板,事情总有个先后次序。首先是医德失范,然后才有新闻道德的缺失。你不仁才有我不义,谁说五十步不能笑百步?在滑坡的路上,少跨出半步都值得肯定。我们不能只盯着茶水当尿液这个具体的行为,而是要着眼医德医风的大环境。记者这个职业,总是有人爱有人恨,想所有人都爱你,那是妄想症;想所有人都恨你,那是精神病。虽然都是病,病到精神有问题的,应该还没有。
  相隔5年之后,茶水二次“发炎”,只能说明一个事实:医疗界和新闻界都止步不前。记者偷梁换柱,借的是茶水和尿液在外观上有相似之处。准确地说,这茶水是绿茶水。并不是所有的茶水都能骗得了人,普洱、黑茶、乌龙茶,你端上去试试?白衣天使又不是色盲,哪有那么好骗的。问题是,记者怎么就不换一种液体,譬如王老吉(现在又有加多宝)?当然,换啥都会落下把柄。你用茶,别人会说一个是进口的,一个是出口的,上下如霄壤,不搭界。你换成黄泥水,别人又会说你不沾边。你若是换成粪水,虽然沾边了,依旧是你的不对。绕来绕去,总归是在兜圈子。殊不知,根源不在茶和尿,而是在大家都明白的地方。别人不对,不能证明你就对。很多东西,拉开距离来看,就能看出奥妙。记者纵有千般错,出发点没错。以茶代尿,以伪证实,可能坏了医疗界的名声,也可能挽回医疗界的名声。如果医疗界能从中汲取正能量,正视现实,就能避免二次感染,新闻界也能在这次事件中避免交叉感染。
  最后有个心愿:希望这个新歇后语“见光死”。如果这个小心愿能实现,那就等于做了一次微慈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