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农业产业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42:25 影响了:

东庄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木材加工产业是东庄镇的传统产业,为了加快该乡木材加工产业的发展,我站全体人员对东庄镇的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调研经过

2011年7月12日,我站全体人员深入到东庄镇相关加工单位,通过走访木材加工企业及林农,较为全面地了解了东庄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情况。下面将考察调研中各方面对该项工作提出的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进行汇总、整理,将调研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和建议提交局党组,希望能够得到局党组的大力支持。

二、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现状

该镇以杨树种植为主,全面带动全镇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有购销木材经营户50余人,木杂粉碎厂5家,有木材深加工企业1家,从业人员有50多人。木制家具品厂一家,有3名技术人员。近年来,该镇把木材加工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加强资源培育,积极发展木材加工业,木材加工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三、该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前景

(一)该镇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基础较好。一是木材加工产业生产历史悠久,林农对杨树的生长特性有较深的了解,有经营杨树的传统经验,且经营积极性较高。二是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乡现有好几家木材加工厂有了一定的规模,它们有一定的资金实力,有比较稳定的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进一步做大做强。

(二)木材加工产业是一项“**工程”。 发展杨树种植业,可以直接增加林农的收入。发展木材加工业,一方面可以促进人员的就业。木材加工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而且主要就业对象为妇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林农的收入。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带来原材料需求的增加,需求的增加可以推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木材价格的上涨直接提高了林农的收入。

四、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木材加工企业发展的引导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缺乏主动性、灵活性,氛围不浓。二是林农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以传统的种植方式培育杨树,缺乏对杨树的管理,投入依赖政府的补贴,缺乏主动性。

(二)木材加工企业发展内劲不足。一是企业规模小。全镇的木材加工企业的产品大都是半成品,甚至有的只是锯木料的加工点。二是产品粗加工,附加值低,资源浪费严重。当前该乡木材加工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产品粗加工,资源利用率低,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发展后劲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在木材制品企业中没有一个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由于技术人员的缺乏,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是仿制别人的产品或是来样加工,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大多数木材加工企业是从家庭作坊发展而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不高,影响企业做大做强。

(三)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缺乏产业长远发展规划。由于没有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规划,企业分布散乱,运作不规范,处于无序的混乱状态,缺乏对产业的引导。二是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在学习其他县市区的情况时,我们了解到,那些地区都先后制订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三是部门的服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加快该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树立木材加工产业**理念。应该充分认识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重要意义及必要性和可行性,把木材加工产业作为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之一来抓,作为资源工业和特色产业来抓,积极引导群众发展木材加工产业。要加强林农培训,充分激发林农科学培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借鉴其他优秀县市区的一些政策措施,制订出台扶持木材加工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为木材加工产业的加快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宣传引导,统一干部群众对发展木材加工产业的认识,营造合力扶工的良好氛围。

(二)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公开办事制度,公开收费标准,为木材加工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以作风建设为载体,不断改进工作作风,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几家实力强,投资额大,资源消耗低的木材加工企业,优化我县木制品产品结构,提升木材加工产业发展水平。

(三)扶持龙头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大力扶持培育规模骨干龙头企业,对于发展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资源利用高的骨干龙头企业,优先安排用地,并在木材计划、税收、工业贴息、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引导和鼓励企业发展市场容量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前景看好的木制品;鼓励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种展销,提高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同时实施树品牌、创名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加快培植名牌产品。

高堤林业工作中心站

**市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调研报告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异常尖锐,我国农业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而循环农业是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具体应用,以“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为表现形式,是一种集约化的增长模式。所以说,发展循环农业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根据**省、**市农业区划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办对我市的循环农业发展现状及模式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农业基本情况

我市位于**省东北部燕**麓,北倚长城,西顾京城,南临津唐,东**沈,素有“畿东第一城”之称。境内地貌呈“三山两川”之势,平原、丘**、山地各占三分之一,总面积1521平方公里,辖25个乡镇、2个街道,648个行政村,总人口72.3万,其中农业人口61.6万。近年来,**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商品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食品工业强县,中国板栗之乡,国家园艺产品示范县,国家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经济林产业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环京津蔬菜生产基地,中国香菇之乡等。

1.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水热同季,平均日照时数2714.8小时,平均气温10.4℃,无霜期180天,平均降水量748毫米。耕地面积80万亩,粮食总产量25万吨,油料总产量4.5万吨,蔬菜总产量63万吨,其中食用菌总产达12万吨。干鲜果品面积56万亩,年产干鲜果品25万吨,其中京东板栗35万亩,年产近1.5万吨;以猪、牛、鸡为主导产品的畜牧业资源十分雄厚,瘦肉型猪年饲养量130万头;牛饲养量25万头,其中奶牛3万头。畜禽养殖业、蔬菜种植业和林果业成为全市农业三大支柱产业。

2.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农业产业化经营蓬勃发展。近几年,我市强力实施“龙企**”战略,大搞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迅速提高。目前,全市已建成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4家,其中**栗源食品有限公司和美客多食品集团公司被确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野物产实业有限公司、**蓝猫饮品集团有限公司、山源食品有限公司、平安食品有限公司和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5家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了蔬菜加工、板栗加工、果品加工、粮油加工、肉类加工和林板加工六大产业群体,年可加工转化果品17万吨、蔬菜8万吨、粮油 6 万吨、肉类3 万吨、木材2万立方米。先后开发出栗仁、栗酒、果奶、酸枣汁、速冻果片、罐头、腌渍菜等20类230多个产品,其中,栗源、山源和珍珠栗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分别被确定为国家绿色食品和国家级名牌产品,广野渍菜,蓝猫酸枣汁美客多、燕春罐头等12个产品被评为省名牌产品。“栗源”“美客多”、“广野”、“山源”、“部落”、“珍珠王”、“燕春”、等8个商标被评为**省著名商标,特别是“栗源”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3.农业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竞争优势明显。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与管理,先后完成了11.2万亩无公害蔬菜和54万亩干鲜果品生产基地环评认证,并建成省内一流的县级农产品检测站,为提高农产品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全市有5种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证书,以小包装栗仁、腌渍菜、食用油、水果罐头、小杂粮为主的8大类170多个品种先后出口到日本、韩国、俄罗斯、美国、马来西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5000多万美元,成为**出口创汇主体。

4.农业基础设施完备。境内有中小型水库22座,总库容1.07亿立方米,兴利库容0.59亿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可利用地表水1.09亿立方米,地下水1.99亿立方米。平原机井1.5万眼,灌渠灌溉面积15.2万亩,水浇地面积72万亩,节水灌溉面积41.4万亩。

二、我市循环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与现状

近几年,市政府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开展新型沼气工程。全市沼气池总量达到5万多个,占适宜建池户的53.3%,农村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二是实施沃土工程。从2006年开始广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沃土工程,推广面积61.2万亩,施用配方肥面积38万亩,提高肥料利用率2-5个百分点,减少不合理施肥1400吨,增产粮食1.7万吨,增收节支4000多万元。

由于我市各地地形、气候、资源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不同类型的循环农业模式。目前主要四种模式。

1.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利用型发展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以及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把“植物生成—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生物链连接起来。通过沼气发酵来处理大量的农业废弃物,包括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等,不仅防治了环境污染,而且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还可以用于做饭、照明、储粮、保鲜、发电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种稻、种菜、种果、浸种育苗、饲养畜禽、养鱼等,起到改良土壤、提高生物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等作用,从而实现农村和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我市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一建三改”模式。我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主推模式是“一建三改”。这种模式主要是把沼气利用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结合起来,在建设沼气池的同时,引导农民同步改厕、改圈、改厨。产出的沼气用于烧水、做饭、照明;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农作物追肥,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沼液还可用作添加剂喂猪,节约饲料。通过调查,我市的沼气使用率达到86%,“三改”率达到88%以上。我市平安城镇刘各庄村、建明镇高各庄村“三沼”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主要用于沼液浸种、大棚蔬菜、果树叶面喷施、沼液、沼渣做底肥、追肥等,年户均增收节支达到2000元以上。

二是“多位一体”产业模式。这一模式以沼气建设为核心,以农户庭院为依托,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生态农业及设施农业技术,配套进行改厕、改圈、改厨、改院,推行农户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成无害化、农村进步小康化。具体模式包括,非养殖户发展“二位一体”(厕所、沼气池);养殖农户发展“三位一体”即“猪—沼—果(菜)”等模式;规模养殖户、设施农业生产区,发展“四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沼气池)和“五位一体”(厕所、保温畜禽舍、温室大棚、青贮池、沼气池)模式。如我市崔家庄乡后**村高海龙将沼气、猪舍、厕所结合,组成沼气“三位一体”综合利用体系,自家5亩葡萄园全部用沼液、沼渣喷施和灌溉,不用任何农药和化肥,不仅实现了无害化管理,还平均亩增产800斤左右,全年增收节支超过13000元。还有我市的小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集“酒—牛—沼—果蔬”为一体,在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还生产了深远的社会效益,造福于民。

2.立体复合型发展模式。该模式通过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能使处于不同生态位的生物类群(如林木、农作物、鱼、食用菌等)在系统中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互惠互利,既充分利用了太阳辐射能、土地资源、水分和矿物质营养元素,又为农作物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从而建立一个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的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和生物产品的产出,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我市主要有二种形式:

一是立体种植型。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农林间作等。如我市的团瓢庄乡结合果蔬菜生产现状,从培育壮苗、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防治病虫等关键技术入手,在果树下种黄瓜,利用果树夏季遮荫可将生长期从夏季延至秋季,提高了肥料及防治药剂的利用率,不仅提高黄瓜产量,而且保证果园水果产量,达到高效立体栽培的效果。

二是立体种养型。如我市西三里乡老丰沟村在栗树下养栗蘑,刘备寨乡在玉米地里养蚂蚱等。

3.种养加相结合、农工贸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使种、养、加、贮、运、销、服务相配套,同时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形成以工补农、以农带牧、以牧促农、以农牧发展推进工业生产的生态经济大循环和开放复合式的结构。如我市的国家级龙头企业**美客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即采用此种方式。

4.观光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以生态学、系统科学和环境美学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设计融农业生产、示范推广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观光农业区,应用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技术,合理构建不同功能区之间和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再生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模式,建立起具有良好持续再生能力的综合生产结构,达到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循环农业模式。它以大农业资源为依托,融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环境保护为一体,通过大农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传统农业的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管理技术,协调农业生产和环境、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该模式主要发展以绿色农业为基础,构建集农业种植、养殖、农业观光、度假、食品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园,发展针对城市居民消费新需求的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农业,把农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如我市兴旺寨乡何家峪村的尚禾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蔬菜种植园,东**乡和娘娘庄乡的樱桃和香白杏采摘园等,都是由传统的蔬菜、林果生产转向集蔬菜、瓜果为主体的观光农业,并由此带动了餐饮、娱乐等相关的产业的发展。

三、我市循环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不够。目前对循环农业促进经济发展的认识不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我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形势认识不足,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剧对自然的索取,忽视资源、环境等指标,不考虑自然资源和生态承载能力;二是对资源利用和开发的价值度量问题认识不足,少数农民缺乏循环农业生产知识,在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过度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开采、利用,造成生态失衡和破坏;三是对科学技术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认识不足,缺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标准和行为规则。

2.缺乏资金投入。资金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长远来看符合农民的利益,但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尤其是在发展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满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但农业发展循环经济较工业最大的弱势是循环经济的实施者和收益者都是资金缺乏、信息闭塞、技术落后的农户个体,不仅投资基础薄弱,而且难以满足中长期发展对大量资金的需求。由于缺乏资金投入,近年来,在我市农村沼气建设数量迅速增加的同时,畜圈、厕所、厨房的“三改”配套率不高,沼液、沼渣的综合利用没有发挥出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健全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现代农业制度的重要支撑,它包括现代金融保险服务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流通体系、农民培训和转移就业制度体系、农业质量和环保标准体系、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农业法律保障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等。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市逐步加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从全市来看,这项工作的进展不平衡,有的地方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有些地方服务体系不够完善,这种状况和当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四、我市发展循环农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科学制定规划。发展循环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是一个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极低、环境容量不容乐观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继续沿用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带动经济的高增长,还是通过发展新经济,以高新技术来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而发展循环农业,建立循环农业经济新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因此要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长期规划,加强对循环农业主要指标的分析及循环农业示范建设,推进循环农业发展计划的实施。

2.以生态农业为基础,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物利用的综合,而清洁生产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形式。因此要加强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和新型控释肥料的应用,大力推行配方施肥、测土施肥等新方法,推广精准施肥等新技术,将微量元素与有机肥混合配方使用,同时结合其他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循环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要完善“猪-沼-菜、猪-沼-果”模式,以养殖业为龙头,沼气建设为中心带动粮食、蔬菜、果业、渔业等产业,广泛开展农业生物综合利用,利用人畜粪便入池产生的沼气作燃料和照明,利用沼渣和沼液种果、养鱼、喂猪、种菜,多层次利用和开发自然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

3.健全服务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乡镇、村级服务网络建设,强化循环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使农民掌握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运用会议、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节能减排十大技术。要大力示范沼气利用、秸秆气化、稻草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重点循环农业技术的成果。要积极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的引进与应用,降低生产成本。

4.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实行标准化生产是推进循环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是引导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安全体系的导向,也是衡量和检验循环农业发展成果的标准。应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使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标可依。通过开展农产品产地、产品认证认定和农产品市场速测等工作,把标准化真正落到实处。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有效阻止有毒有害农产品进入城乡居民餐桌,促进符合循环农业标准体系的农产品生产,实现优质优价。

5.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完善流通体系。要按照循环农业的要求,加强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鼓励各类企业发展涉农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品生产和外向型农业,促进全市农业结构调整升级。要加强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经纪人购销组织、各行业协会建设,设立农产品直销窗口和直销点,构建循环农业产品销售网络,促进循环农业产品市场化、外向化。

6.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大对循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在财政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要积极争取国家扶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发挥好国家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对循环农业的投入,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目前,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以下简称小作妨)是我县食品生产行业的主体,而对小作坊生产的监管工作,是质监部门的重要职责,是构筑食品安全放心工程的关键。为了做好小作坊的监管工作,笔者对**县食品小作坊的监管进行了调查,调查中感到自明确规定由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职责以来,区县质监局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受当前体制和法规滞后的制约,总体而言对小作坊并未形成扎实有效的监管。

一、我县食品生产加工行业现状

据统计,目前我县已经普查建档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小作坊64家,存在规模小、数目多、分布广等特点。从资质情况看,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16家,食品小作坊48家。类别构成十分复杂,含括粮油加工品、食用油、调味品肉制品、饮料、饼干、薯类和膨化食品、茶叶、酒类、炒货食品、淀粉和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等13类食品。

从调查中得知,我县食品生产企业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的食品加工企业都是小作坊,设备简陋,工艺简单,无保证质量的必备检验设备,原料不把关,出厂不检验,部分生产者从开业起不知道生产的产品质量如何,全凭个人经验定质量。很多还属于季节性的开关厂,由家庭成员中的1至2人加工、销售,有的是来料加工,年销售收进均在3万元以下,利润薄,扩大再生产能力差,根本不可能获取生产许可证。二是全县大多数食品小作坊的从业人员和经营者文化水平低,技术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生产知识,难以理解监管员提出的要求;质量意识淡薄,大部分运用传统工艺,不知道所生产的产品标准有何要求,是否达到标准,不能主动地对产品进行送检把关;对有关的法律法规了解甚少,有些甚至只以赚钱为目的,常动歪脑子,不顾产品质量,不讲诚信经营,甚至存在故意制假、售假等行为。三是有些取证食品企业难以持续有效地保持企业生产必备条件,主要集中在原辅料使用、生产过程、检验记录不够完善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质监部门责令限期整改的,企业有时不能按期进行整改。四是食品从业人员活动性较大,很难在一个固定的企业长时间工作,一个企业干几天就走人,企业考虑到这种情况就不愿意为新来的员工负担健康检查费用,而是等员工稳定下来以后再为其体检,这样就使得一批新员工没有有效健康证而上岗工作;还有一些企业制度不健全,从业职员的健康证未及时进行复查;食品小作坊从业职员多是来自农村,以为自己身体健康,再加上法律意识淡薄,就不进行健康检查,致使从业职员的健康状况难以保证。五是由于我县检测设施不齐全,食品的检测手段不够丰富,这样对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不能进行科学定性。而送检,一是费用高,二是信息反馈时间长。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制约了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质量和公信度。

二、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目前食品生产加工监管工作,实行的是“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监管机制,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规定。纵观这些制度,对国家和省级发证的企业起到了强有力的监管作用,对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监管却显得无力而成为了质监部门监管软肋。

就生存状况来看,目前食品小作坊是农村农特产品加工的主要去处,尽管它们远达不到市场准入要求,但由于它有方便群众、消化当地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决定了它们存在的基础,其具有工艺简单、经营灵活、成本低,使作坊式生产遍地开花。这一特点决定了关闭取缔它的难度与不可行。同时由于大多数作坊收入不稳定、设备投入小,它们大多数并不具备办证资格而且也难以承担办证费用。95%以上的食品小作坊严格按市场准入要求均应取缔。

按照目前的监管要求,一是对有证有照但生产条件差、达不到准入要求,而当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离不开,且正规企业产品不能正常供应,地处偏远地区的食品小作坊。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三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鼓励食品摊贩进入集中交易市场、店铺等固定场所经营”的规定。这样在地方政府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采用专项监管措施,进行严密监管。二是强化引导帮扶,促进小企业小作坊发展壮大。三是强化实行食品安全承诺制和食品安全责任制。对地处偏远地区允许其有条件地存在的食品小作坊要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承担食品质量安全责任,要承诺其产品的销售地域范围。原则上,其产品只能在本乡镇、本村及周边地区销售。四是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对季节性、临时性食品小作坊,实施开业歇业申报制度。在其开业或歇业时,应向协管员或监管员报告,协管员和监管员要及时向县级质监部门和乡镇政府报告。在小作坊开业前,县级质监部门应会同有关技术人员、协管员和监管员对小作坊卫生状况、生产条件和质量安全控制措施进行核查,符合要求的方可准许开业。

按照上述要求监管,就出现以下倍感困惑的问题:

一是如果可以允许无证小作坊存在并允许其生产,就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一章第五条、第二章第九条、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尤其是《条例》第六十九条明确规定:个体工商户生产或者销售列入目录产品的,依照条例的规定执行。由此可见这种允许是违法的,也就是说县级监管部门监管工作起步之日起就应负《条例》第六章第六十二条所规定的法律责任。这种允许导致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在违法情况下运行,一旦出现任何食品安全事故,责任追究的唯一指向的是县级监管部门,同时承担无限责任。

二是关于强化开业歇业申报制的问题。县级质监部门对小作坊开业前没有任何前置审批,小作坊开业歇业申报与不申报均不违法,对不申报开业、歇业事项无法定依据处罚。可以说目前对小作坊的监管主要问题,是缺乏硬措施和有效的约束方法,更多地把小作坊质量安全寄望于业主的道德和自觉;把监管行为是否到位寄望于监管人员的道德责任感,导致了监管工作无奈和责任模糊,使基层监管部门对谁负责出现错乱。

三、变被动为主动,建议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

由于监管处于违法状态,当地政府和上级监管部门又没出台有效的监管办法,让基层局处于管违法,不管失职的两难地位,基层局作为、不作为都要承担无限责任。笔者认为,与其用这种表面积极、实质被动的监管办法,倒不如用主动积极的办法去监管。按照《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九条、三十一条之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应当符合本法规定的与其生产经营规模、条件相适应的食品安全要求,保证所生产经营的食品卫生、无毒、无害,有关部门应当对其加强监督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照本法制定;县级以上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审核申请人提交的本法第二十七条第一项至第四项规定要求的相关资料,必要时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场所进行现场核查;对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准予许可;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决定不予许可并书面说明理由之规定。一是应尽快出台小作坊管理办法。小作坊取缔不了,就应合法化。二是如果允许小作坊在,建议应对小作坊食品实行县级生产许可证管理。及时出台相关生产许可证规定。这个证可由县级局按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对其审查,在对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时,可对其产品销售区域作出限定,对停歇业报告提出要求。县级生产许可证可一年一审,办证及年审中的公告费、工本费及产品检验费用由当地财政列支。凡达不到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条件的依法查处,对拒不办证的依法取缔。凡县级质监局在小作坊食品生产许可证办证前审查不严、办证后不加强监管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这样才能使监管合法,责任明确,监管有抓手,分类监管、销售区域限定、停歇业报告的措施才能落到实处。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