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9-06-04 14:43:00 影响了: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束城镇党委、政府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开展新型城镇化调研通知的要求,镇党委、政府组织人员对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具体调研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束城镇位于**市东北部35公里处,南邻尊祖庄乡,西邻米各庄镇,北邻卧佛堂镇,东与大城县接壤,面积96平方公里,辖41个行政村,人口5万,是我国北方重要的保温建材生产销售基地。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加大城镇建设力度,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将以镇驻地建设为中心,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示范,以村容村貌综合整治为抓手,由点及面、梯次推进,努力改善人居环境,取得了一定成效。

二、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是镇区建设主体框架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科学管理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重修了宽6米、长1700米的镇区主干道和南环路、北环路建设工程,镇区形成了“两纵三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6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1.2万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即将完成的主干道边道3700米的彩砖铺设,开挖了下水道,安装路灯,设置垃圾箱,弱电入地等工程,这些工程进一步提升束城镇的整体形象,对全镇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

二是农村人口向二、三产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近几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生产中分离的步伐,“农民进城”数量不断增加,把一部年轻农民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据统计,我镇从事二三产业人数超过了1万人,外来务工人员达到3000人,主要从事保温、密封、化工、服务等十几个行业。

另外,农业生产劳动力的转移推动农村土地流转进程,有利于解决土地规模经营和耕地撂荒问题,使一部分土地集中到种养能手手中,不仅为集约经营、规模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而且还有利于促进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和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的水平,增强农业整体竞争力。

三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轿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农民进城购买商品房需求逐步增大。2012年建设完成的居民住宅小区——束城佳苑,2013年投资3000万元的粮站居住小区刚刚开工建设。

四是非公有制企业不断向镇区集中,拉动了经迅速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先后完成了工业园区一、二、三期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吸引了50多家非公企业入驻,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全镇形成了保温建材、密封材料、砂轮磨具、化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60多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2013年利税达到1.25亿元。

三、主要做法

一是把城镇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随着新一轮经济浪潮的兴起,环境的恶劣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虽然我们有着相对雄厚的工业基础,但由于产业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污染环境、产品能耗高、符加值低、产品档次不高等,我们要面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换代。鉴于此,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决定要顺应时势,迎难而上,迅速把全镇上下的思想统一到小城镇建设工作上来,引导和组织群众致力于“大搞城镇建设,共建美好家园”的行动上来。

二是全方位编制城镇发展规划。规划是城镇建设和发展的龙头。束城镇总体规划于2006年11月委托**市规划设计院规划编制完成。2006年初,束城镇总体规划课题小组正式成立,并进入束城工作现场。在近6个月的时间里,小组成员通过现场踏勘、走访、座谈等多种形式,完成了现状调查和资料收集等工作。调研工作完成后,设计单位认真分析研究了束城现状,并组织院内专家审核,方案研讨,于2006年10月份,完成《束城总体规划》初稿,后经市委、市政府审批同意。《规划》分为说明书、图则、文本三个部分,规划时间为2006—2020年。

另外,严格规划实施。我们始终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思想,不管什么建设项目,建设单位是谁,都严格按规划审批,同时聘请市工程监理部门进行质量监督,并注重发挥城建执法队的作用,及时制止和拆除违规建筑,使镇区建筑始终按照规划依次有序推进。

三是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市“一主三副”发展战略,我们以“先主后副、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先后对镇区镇区面貌进行了升级改造,先后投入100多万元把束城镇区路段作为改造整治亮点进行重点打造,通过完成垃圾清理、边道硬化、路灯亮化、清理广告牌匾,统一门牌、拆除残垣断壁及临时建筑、弱电入地等工程,打造束城样板一条街。清理街道垃圾300多车,主街边道进行面包砖铺设。镇区广告牌匾清理和统一牌匾安装。粉刷完成了从沙束路至束城桥公路两侧所有墙体10000平米,对镇区公路两侧的占道经营进行了治理,所有商品入店,划定了临时摊点区域,有效净化和美化了整体环境。弱电入地工程正在安装分线箱和铺设光缆,待整个工程安装完成后地面线杆全部清除。同时,投资200多万元进行了南大街翻修和东大街边道硬化,更新路灯等。

另外,结合今年开展的“四清四化”活动为契机,对全镇41个进行彻底治理,工作中,我们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狠抓落实,确定了“5+3+33”推进模式,即先从束城、南呈各庄、**、刘九村、满中良5个重点村抓起,同时巩固第一批3个村重点,再带动全镇其它33个村的活动开展。在重点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因村制宜,根据现有状况,村集体财力物力,群众合理诉求,制定了行动规划,镇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给予倾斜,在街道卫生整治,边道铺设,街道绿化,美化,硬化上下功夫。分期分批进行,力争农村面貌年内求突破、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

四是多渠道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城镇建设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没有投入上的保障就难以取得较快的发展。在资金筹措上,我们积极创新思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方式,引入经营城市的理念,初步实现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一是财政投入。镇财政每年都拿出不低于1/3的财力,主要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启动法人及社会资金,盘活资产。通过制定土地出让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让利开发商,调动法人单位和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建设的积极性。目前,束城佳苑小区已建成入住,共有住宅楼12栋190多套住房,粮站小区的建设刚开始建设。三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专项资金,加大新农村建设。四是鼓励受益商户出资出力。我们本着“商户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的方法,将道路两侧门店的标牌、门窗、立面统一标准,统一色彩进行了改造,虽然商户出资不多,但有效提高了参与意识和共建家园的责任意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保证了我镇的城镇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问题及建议

主要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统筹规划,完善功能,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按照“束城镇城镇建设规划”总体规划,加速商贸住宅区、工业集中区和生态农业区建设步伐,优化功能布局。搞好镇区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彻底改变镇区面貌和居住条件。

二要制定优惠政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力度。用好用足国家支持小城镇建设的各项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激活民资,放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其参与与经营,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城镇设施建设。

三要创新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城镇品位。坚持建管并重,把管理放在与规划、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创新管理机制,改改管理手段,提高管理水平。消除管理死角,大搞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抓好“门前三包”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城镇居民的社会公德教育,提高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管理能力。

2013年9月10日

- 7 -

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调研报告按照***县委及县政府的工作安排及要求,***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自4月起对近年来我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期间分别采取召开我局全体会议、监管服务对象会议,发放征求意见问卷,以及深入基层,对监管相对人调研等形式。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在本区域依法行政或履行工作职责情况;围绕中心,服务经济、促进发展方面的举措及实施情况;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解决落实情况;队伍建设包括思想作风建设、廉政建设的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本情况***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是2006年在原***县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基础上组建的。承担对***县药品的研制、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实行质量监督管理以及对食品、保健品、化妆品质量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依法组织开展对重大事故查处的职能。我县辖区内有药品批发企业一家,药品零售企业129家,医院(包括卫生院)16家,个体诊所及村卫生室800个。对此,保证区域食品药品质量,保障城乡居民饮食用药安全任务十分繁重。自建局以来,我局克服人员少、任务重、装备不足等困难,牢固树立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运用行政与技术监督二种手段,严格执法,规范经营,为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二、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规范运行几年来,我局认真做好药品日常监督、药品抽检、市场稽查三者相结合的文章,药品、器械市场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的用药用械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1、药品安全监管机制不断完善。一是通过聘请乡、村药品协管员和信息员,逐步建立起农村药品市场的两级监督网。积极引导民营、个体医疗机构加入药品主导供应商供应网络。积极鼓励外市、外省的药品批发、连锁企业到本地农村发展药品集中配送和药品连锁经营。这就既推动了农村药品供应网络的发展,又促进了药品经营企业间的公平竞争二是各项制度不断创新完善。对班子成员,各股室及每个成员的分工,本着各尽所能,发挥长处的原则,进行了重新调整。实行了以乡镇为单位的“责任区制”,以股室为单位的“分工负责”制,以及稽查工作的“组团协作制”。推行药品生产企业内部质量层级责任制,明确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利。三是督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药品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自律意识不断增强。2、市场监控能力不断加强。一是加大药品药械的监督抽检力度。今年第一季度完成抽检批次120次,其中中药饮片3批。开展多次专项整治活动,如:瘦肉精的专项治理,眼科用药专项治理,规范市场票据,医疗器械专项整治等。开展对区域生产高风险医疗器械的监督检测工作,提高了监督抽样的靶向性,及时发现并处理市场问题药品。二是严格执法程序,强化内部制约,经常进行自查自纠,做到执法权限法定化、内容标准化、程序合法化、制度规范化。三是大力整治药品市场。深入开展“小药店”专项整治,建立了药品零售市场退出机制,对药品连锁公司门店、批发公司门店、药品零售公司分支机构实施集中检查统一向总部反馈的机制,督促其在日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四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创新监管方式。进行流通领域药品的网上监管,提高药械监管效率和快速应对能力。3、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不断提高。一是结合药品、药械监管实际,出台一系列符合区域特点的规范性文件,特别是及时调整区域药品零售企业设置申请,实行药品零售企业零距离设置。通过政策倾斜、发展指导等措施,促进药品零售企业连锁率发展。二是深入调研,强化培训指导。通过开展调研,送政策、送辅导到企业,举办培训班,了解社会各方面意见,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提高药品从业人员素质,完善自身决策机制。三是落实政务公开,提高工作效能。我局及时完成了全县《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完成了涉药人员的健康体检工作;加强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监管工作。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受到监管相对人的好评。四是加强安全用药宣传,如开展老年人安全用药和理性保健消费的宣传,增强了老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三、进一步做好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1、进一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全社会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要继续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的宣传力度,倡导健康饮食和安全用药方式,增强群众识别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和自我保护能力,增进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拓宽群众知情权渠道。要切实加强专业培训和指导,一方面要加强对包括街道(乡镇)、村监督协管员在内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人员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执法水平,增强监管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律和专业知识的培训,规范从业人员行为,积极引导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同时加强舆论监督,引导公众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社会监督,形成良好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氛围。2、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提高科学监管和依法行政水平。食品药品安全关乎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严格执法,来不得半点马虎。一方面要依法严厉打击药品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要组织各环节的监管部门深入开展食品安全整顿工作。针对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明查暗访和食品药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要组织各职能部门有重点地开展打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改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秩序。同时要协同有关部门加强药品、药械、保健品广告监管,严禁发布虚假药品广告侵害消费者利益和身体健康的行为发生。3、进一步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形成食品安全监管整治合力。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尚未调整时,要继续充分发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综合协调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以及街道(乡镇)、村(社区)的联系沟通,及时通报交流信息,求得配合支持,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工作职责,健全工作网络,进一步提高综合执法和监管频率,形成食品安全监督整治合力。4、进一步创新工作、完善职能,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长效机制。要继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增加检测覆盖率;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反腐倡廉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要不断完善“两网一规范”建设,进一步研究“两网一规范”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管理保障机制,保障农民用药安全。要继续深入推进食品药品安全责任体系、监管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案件查处体系建设,提高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要尽快建立健全食品重点环节和药品全过程的风险监测网络,开展对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害因素和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日常监测。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对可能发生较高安全风险的食品药品提出风险警示。要健全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继续大力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认证,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抓好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制度规范、管理服务系统与运行机制建设。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可以看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我局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富庶文明和谐”新***的目标,为保证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促进全县食品药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产业化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把握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着力构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格局,努力提升农产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和营销品牌化“三化”水平,经过抓起步、打基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提升水平、加快发展各个阶段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立产业、扩基地、强龙头、活市场、增效益的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立足资源、面向市场、优化机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协调推进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水平,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一、“十一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经济规模逐步扩大,产业链条进一步拉长。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923家(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8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54家,市级332家。)占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十分之一强,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61家,过十亿元的8家,过百亿元的1家。实现销售收入894亿元,出口创汇14亿美元。龙头企业直接提供就业岗位26万个,农民工就业岗位14万个。中介组织1254家,年交易额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39家。全市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71%,农民通过产业化经营创造的收入占年纯收入的72%。(一)主要经验做法1、抓龙头企业建设,培育辐射带动优势。农业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搞活流通等功能。近年来,***市高度重视农产品企业的培育和发展,致力于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一是鼓励龙头企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市建立了以55家企业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产业集群,以736家企业为主体的蔬菜加工产业集群,以356家企业为主体的干鲜果加工产业集群,以388余家企业为主体的茶叶加工产业集群,以412家企业为主的草柳编制品出口产业集群,以1100家企业为主体的人造板材加工产业集,以789家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以盛能乳业为龙头、40多个自动化挤奶站、46个奶牛养殖场为主体的乳制品加工产业集群。***新程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现有员工近3万名,拥有总资产68亿元,在全国各地设有14处生产基地,依托核心企业先后建设了大豆分离蛋白厂4家、纸箱厂5家、淀粉厂2家、肠衣厂4家,承租了外省市国有、集体大中型企业13处,是国内最早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9年销售收入260个亿,所在镇因该企业的发展而成为全国著名的小城镇。实践证明,一个龙头企业能够带活一方经济,能够带起一座小城镇,能够带起一个产业的发展,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推动龙头企业加强经营管理和改革创新。注重引导龙头企业加强现代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创建活动,增强龙头企业发展动力,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整体素质;指导龙头企业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推进现代企业经营制度的建立和完善;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联合协作,走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推进农产品的深度开发。截至目前,90%以上的市级龙头企业开展了企业文化创建活动,75%的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2009年,我市龙头企业研发新产品近千个,龙头企业产销率达97 %。三是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针对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导致企业生产加工没有稳定的原料来源,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等弊端,引导龙头企业牢固树立“农民兴、企业兴,基地存、企业存”的观念,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合同基地,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把企业的产品需求与农户的生产经营通过契约合同固定下来。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呈现多样化、规范化、稳定化、紧密化等特点。主要有合同关系(定单关系)、合作关系(按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关系(按股分红)及其他联结关系等。2、抓产业基地建设,培育规模发展优势。多年来,***坚持用集约化的理念指导农业产业化,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一是聚集特色产业规模优势。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积极推行连片种植和适度规模养殖。围绕粮食主产区建设,加大对100万亩以上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集中建设粮食优势产区。围绕建设 “八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围绕建设“六大畜牧业生产区”,大力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畜牧大市向畜牧强市转变。围绕建设网箱养鱼和池塘养鱼“两大渔业生产区”,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在此格局引领下,全市已建成600万亩商品粮生产基地,100万亩花生生产基地,100万亩高效蔬菜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300万头生猪生产基地,20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15000万只肉鸡、鸭生产基地,1500万只兔生产基地,1万亩淡水鱼生产基地。二是推进土地规模化流转。在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的前提下,建立完善农村土地有形市场体系,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探索出了龙头企业租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亲友转接、农户间互换租赁四种主要流转形式,将分散的土地化零为整,形成了 “一社一大片、一企一基地、一户一大块”的土地经营格局。全市918万亩家庭承包土地中,实现有序流转的58万亩,占土地承包面积的6.3%。其中,千亩以上连片耕种的大户33个,百亩以上连片耕种的大户150个,50亩以上连片耕种的大户1600多个。三是膨胀产业镇、专业村规模。坚持把培育专业村、特色镇作为发展农村规模经济的重点,依托优势,因地制宜,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较好地推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产业化经营催生了一大批亩收入过5000元、过万元甚至更高的专业村镇,一大批人均收入过万元、几万元的村庄,一大批村企一体化、就地城镇化的现代化新农村。目前,全市共发展专业乡镇89个,占49%。 苍山的蔬菜、郯城的银杏、平邑的金银花,临沭、郯城、河东的杞柳,莒南、临沭的茶叶已经叫响全国,成为知名的特色之乡。共发展专业村4550个,占63%,其中种植型专业村2400个、养殖型专业村790个、加工型专业村220个、流通型专业村610个、旅游型专业村440 个。3、抓合作组织建设,培育产业承接优势。近年来,***市适应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顺应农民群众的愿望,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因势利导,精心培育,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1868个,入社成员84万人,吸引和带动农户99万户,年销售农产品664万吨,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59亿元。一是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覆盖面。2005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一年一次现场会、一年一次表彰会,完善政策,推广经验,鼓励引导农业大户、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农村干部、学会协会领办联办合作组织,促进了资源集约型、资产经营型、技术服务型、市场对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资金互助型、综合互助型等七种类型合作组织竞相发展。这些合作组织既有劳动、产品、土地的联合,又有知识技术、资产、资金等要素的联合;既有经济项目的联合,又有农业设施项目的联合。蓬勃发展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涵盖农业农村发展的多领域、多层次。全市参入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达到70%以上。二是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对已组建的合作组织进行了严格的规范,重点指导合作组织建立健全议事决策、财务管理、资产运营等内部管理制度。对有一定收益的合作组织,指导其健全完善利益分配机制,探索实行按交易额分配、按股份分配等多种分配方式,促进了合作组织的规范有序发展。目前,我市合作组织在工商部门登记2506家。三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模发展。通过建立投入机制、实行税费优惠和人才扶持等政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规模化发展路子,做大“航空母舰”,相继组建了一批辐射带动力强、服务功能齐全的专业合作社。目前,我市合作组织经营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有100多家,100万元以上的近1000家;合作组织成员100人以上的占合作组织总数的三分之一。蒙阴县文友养殖合作社是一个跨县域、跨市域联合的的合作社,拥有社员360多户,建养殖大棚380多个,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440万元,流动资金300多万元,年实现产值8000万元、为养殖户创造利润1000多万元。4、抓农业品牌建设,培育市场竞争优势。近年来,***坚持把农业标准化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紧密结合、与培育名牌农产品紧密结合、与农技推广紧密结合,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扎实开展,强壮了农业产业化的筋骨。 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本着依托资源、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的原则,在全市建立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标准化示范企业、标准化示范市场,加快标准在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推广和应用。通过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组织制定了蔬菜、果茶、中药材等主要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推行了“一册、两书、三证”管理制度,促进了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共建成农业标准化基地350多处、面积300多万亩,其中省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二是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全市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植现代农业发展新优势的高度出发,以打造品牌农业大市为目标,突出特色,创新理念,健全体系,搭建平台,积极培育和发展品牌农业,推动农业资源大市向农业品牌大市转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沂蒙特色的农业品牌发展路子。目前,品牌经济已占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40%以上,注册农产品商标2400多个,认证省级及以上名牌农产品12个,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266万亩。其中,国家名优农产品5个,***名牌农产品7个,市级名优农产品140个。6个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23个商标被认定为著名商标。“金锣牌”高温火腿肠、“鲁洲牌”淀粉糖等产品荣获中国名牌产品; “平邑金银花”、“苍山大蒜”注册为地理标志商标,“莒南板栗”、“临沭柳编”、“塘崖大米”、“蒙阴蜜桃”等正在积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商标。中国银杏之乡、中国杞柳之乡、中国大蒜之乡中国苹果之乡、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草莓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板栗之乡、中国西瓜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中国香椿之乡、中国长毛兔之乡、中华蜜桃之乡相继花落***。兰山、***被国家质监总局授予“创建优质人造板产品生产基地先进区(县)”。“沂蒙之星”劳务品牌被评为“***省首届驰名劳务品牌”。三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监测体系。加强了市、县区、乡镇、企业监测机构及设施建设,在全市已形成了以市农业质量检测中心和两个省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为依托,以县区监测中心为骨干,在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标准化生产基地设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的农产品质量监测网络。积极开展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全方位检测工作,为实现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质量监控提供了保障。同时,搞活投入品市场监管,开展农业综合执法活动,对农业投入品进行专项整治,对影响农产品质量较大的农药、化肥市场进行整顿清理,从源头上杜绝了高毒高残留农药等禁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经营。(二)存在问题尽管龙头企业发展加快,但站在全国乃至全球的视野,从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值得考量和亟待改进之处。主要表现在:1、多数龙头企业存在竞争能力弱,抵御风险能力低,缺乏大规模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是规模较小的初加工企业。这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产业化的发展壮大。 我市农业产业化企业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较少,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产值税收比小,具有深加工能力的企业少。同时,品牌和区域影响力不够强,知名度不够高,造成外地客户对我市肉鸭、粮食加工及罐头加工等产业了解少,影响了产业进一步扩大。2、基地建设滞后,规模效益不明显。受长期以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的传统模式影响,导致产业规模小而分散,很难形成种养大户,客观上制约了产业化发展,不利于形成规模、形成基地。形不成商品优势,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公司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注册专业中介组织较少,农民经纪人大部分文化层次在高中以下,素质低。销售渠道不畅、造成丰产不丰收等现象,不同程度上挫伤了群众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积极性。 4、妥善处理企业与基地的关系,中介组织需要加强。有些企业开始与基地合作时关系良好,经过一段时间,在收购、利益分配上往往就发生分歧,甚至分裂,给双方造成损失。中介服务组织不但数量不多,而且专业性不强,服务功能差,有时难以担当联系企业与农户的桥梁。5、经济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力军,应给予更多扶持和理解。目前还存在优惠措施不到位、政策扶植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6、缺乏科学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利益机制不健全,农业产业化一体化的经营层次不高,企业与农户就会经受双重风险。在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企业与农户与基地的利益连接,大多数还停留在松散的结合上,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法律约束力,企业按市场价收购农户的产品,不与农户承担风险,农户也没有参与意愿和合作要求,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一旦市场稍有变动,企业与农户将会双双受损。(三)面对新困难与挑战,为保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健康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1、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适当增加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很好的整合全市农业产业化千万资金,集中起来办大事。我市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而产业化主管部门每年仅获得300万元用于龙头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不足济宁市的十分之一。2、强化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应与龙头企业同呼吸共命运,适度放宽条件,降低门槛,实现双赢。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加大对我市龙头企业贷款的支持力度。3、加强龙头企业运行管理及产品质量监管。对已命名的市以上龙头企业加强管理,定期监测,定期淘汰,定期补充,使全市龙头企业群体始终保持健康活力。龙头企业要积极建设安全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标准的要求,采用国际标准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和名牌产品,并不断丰富产品种类。4、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积极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发展。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增加科技开发的投入,引进先进的工艺、设备和技术,提高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从主要局限于少数产业、产品及加工、销售环节,逐步向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水产业和工副业的多产业、多产品扩展,产业链条逐步向科技、教育、生产、基地、加工、运输、营销、服务等多环节延伸,向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大产业体系方向发展。5、合理布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方针战略,发挥我市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引导全社会资本、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向重点产业倾斜。各县区之间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合理分工,实现优势互补,避免同业竞争,全市共下“一盘棋”。6、加强国内外市场开拓。每年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农产品展会多个,因资金不足,我市参与度有限,从去年我市参加深圳展会情况看,效果很好,是集中扩大市场知名度,增强品牌效应的很好的平台。二、“十二五”期间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牢牢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力争农产品精深加工取得突破性进展,形成一批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产品。“十二五”发展重点:(一)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提高创新在企业中的整体效应。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二)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通过品牌企业聚集效应,培养形成区域品牌。(三)抓好产业链条延伸,构建龙头企业分工协作体系。以主导产业为导向,明确产业延伸的方向和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商业银行金融主渠道作用,积极搭建银企互动平台,逐步建立政府搭桥、企银对接、合作多赢的机制,加强重点企业、重点项目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与合作。(五)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龙头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探索推进面向龙头企业的多形式、多层次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我市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2003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5个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文件。特别是2008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明确要求从财政、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其中26项财政和税收扶持政策,鼓励龙头企业开展招商引资、进行技术改造、开拓国内外市场,膨胀了龙头企业规模。1、加强财政、信贷扶持。设立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给予扶持,对农民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农产品质量标准认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营销等给予补助。加强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扶持。2、金融信贷服务。各银行把扶持龙头企业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一定倾斜。3、提高企业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国家、省名牌产品,对评选为“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大力宣传和重点扶持。四、对各级龙头企业申报和动态监测管理的建议1、加快对各级龙头企业的监测和淘汰速度,建议每年至少一次淘汰替补的机会。2、对企业的动态监测设立具体标准,严格按指标监测,不符合要求的企业按要求整改,整改不达标的尽快取消并递补。3、建议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动态监管力度,把真正有实力、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不拘泥于名额限制,向上推荐申报。扎实落实对企业的各项优惠措施,扶持资金及时到企业账户,减少中间环节。4、省、市、县加强协作和衔接,共同做好对企业的监管工作。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