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谈品德课堂课后作业的改进|加强改进品德课堂 方案
 

谈品德课堂课后作业的改进|加强改进品德课堂 方案

发布时间:2019-06-11 11:03:14 影响了:

  杜威认为,直接的道德教育只能帮助学生形成“关于道德的观念”,而不能形成“道德观念”。作为教育者,我们需要让课堂上的品德教育回到生活中去,延长品德教育的时效,而课后作业则是实施课后延伸的极为宝贵的资源。为此,课后作业以新课程宠儿的身份走进了品德课堂,尤其是在公开课上,它已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细细揣摩课堂上的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其间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
  问题一:课后作业内容让人望而生畏
  当前,品德课堂中课后作业设计显得非常空洞,目标过高。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眼睛只盯着课内、课本,作业内容拘泥于教参中的教学设计,并没有因地制宜,导致有些课后作业难度过大,使学生迷惑不解,望而却步。
  对策:有机融合,丰富课后作业空间
  课后作业应与学校、家庭及社区密切结合,为学生营造延伸作业的大环境,形成教育的强磁场,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大课堂,亲身实践,发展道德能力。
  1.课后作业进入学校活动
  校园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实践的主要场所。学生的道德行为在这里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日常行为规范,利用少先队活动、班队课、晨会课等机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学完《走向信息时代》一单元后,笔者就针对网络的利与弊开展“真爱生命”的主题班会,设计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辩论会,形式新颖的延伸活动不仅让很多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展示了自己的才艺,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2.课后作业走入家庭生活
  美国的米歇尔·博芭说:“家庭是美德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教育的强有力的人物。”家庭是每个人步入社会的起点,更是检验孩子品行的最佳场所。因而,我们在设计课后延伸活动时,尤其应重视家庭生活的实践。
  如学习了《家人关爱我成长》后,我设计了课后作业:
  两周后,回收表格,根据家长的反馈对每位学生的表现进行评比。尝试多与家长进行沟通,得到家庭的配合,我们的教育效果才会提高。
  3.课后作业融入社会实践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品德教学不能只限于校园,而应走出校门,融入社会。
  如在教学《集体处处有规则》一课时,课堂上学生们已认识到一些集体生活需要遵守的规则。为了让学生切切实实地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落实在自己的言行上,我设计了课后作业:
  课堂上,我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出自己经常去的公共场所中所要遵守的规则,并填写上述表格。课后,学生按规则开展体验活动并作自评,从而真正体验到集体生活中的规则,成为一个讲规则的人。
  问题二:课后作业形式单调乏味
  现在的课后作业设计往往忽视了趣味性,形式单调,常以课后调查、收集资料等形式为主。究其原因:这种形式一方面操作起来比较简单;另一方面也普遍适用于每个主题活动。但学生往往对此兴趣不大,活动效果也可想而知。
  对策:出奇制胜,创新课后作业形式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动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生完成作业的热情与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作业的形式。因此,课后作业的设计,要尽量富有趣味性,新颖、易操作。
  1.社会调查式。课后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对所关注的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获得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初步认识,帮助他们领会有关的思想观点和道德认知。它的成功开展,一个重要的因素取决于学生是否懂得如何去调查、去操作。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布置。
  A.细化问题,易于调查。将调查的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切入点较小又具体可感、互有联系的问题,使学生的调查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如上完《我爱秋天》一课后,我让学生课后调查:秋天的时候,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变化?但如果笼统地要求学生去调查周围的变化,学生可能会感到茫然。我们可以以问题的形式出示:秋天到了,你周围的花草树木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人们的衣着打扮有什么变化吗?小动物在秋天里又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你还能发现除此之外的秋天的变化,那你就更棒了!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的调查有了内容,同时也由“扶”到“放”,给了学生一定的留白,使调查结果求大同,存小异。
  B.借助表格,乐于调查。教师将要调查的内容设计成表格的形式,有化繁为简,化笼统为清晰的功效。如笔者上《家庭收支知多少》一课后,布置学生调查全家一星期的支出情况,就设计了一张可操作的表格:
  表格呈现的调查内容条理清楚,一目了然。学生觉得调查并不困难了,自然就乐意去坚持了。另外,教师还应根据具体内容指导调查的过程和方法,预想到调查中的困难和解决办法,使调查不再无从下手。
  2.行为践履式。这类课后作业,为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设置了相应的“岗位”,让其承担某种角色,通过亲身体验实践,从行为践履中孕育出相应的情感体验,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道德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能帮助学生掌握准确的道德行为方式。例如《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的《农产品的家园》一课,教学后一个月,就可以布置这样的课后延伸活动:让学生做种子发芽的实验,并填写书上的种子生长记录表,详细地记录种下种子的日期、种子破土出芽的日期,并且还要每周测量一次植物的高度,做好记录。课堂上,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介绍记录表,汇报自己所种植物的生长情况,交流种植经验。这种在课后采用观察记录法的方式来开展的实践探究活动,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帮助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经过教师联系的点拨,学生就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参观访问式。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课后让学生深入生活,接触社会,亲身感受文本所讲内容,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激发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指导行为实践。但在布置此类作业时,教师应为学生搭好“脚手架”,做好作业前的指导。如浙教版三年级上册《生活中的你我他》是让学生感受社会、了解社会的第一篇课文。在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结束后,学生知道了一些职业名称和劳动特点,我就布置了一项调查访问式的课后延伸活动,命名为“小记者在行动”。我在课件上出示了要求。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