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组织与引导的优化策略]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组织与引导的优化策略]

发布时间:2019-06-11 11:03:35 影响了:

  探究性学习是一个开放度较大、很难掌控的过程,很容易出现越俎代庖、放任自流等极端现象。根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当前课堂上的探究性学习并没有“脱胎换骨”,时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探究性学习很多时候还是处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状态。抑或,有些探究性学习倒是在走新路,但却走得如梦游一般,不着边际,毫无收获。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探究性学习中设计有误、组织不力、引导不当。那么,如何做好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和引导工作,如何优化探究教学呢?笔者以苏科版“电功”的教学为例,通过对两位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对比,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科学猜想”、“关注过程和方法”三点出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
  1.贴近生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搭建平台,并由此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根据维果斯基提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问题情境的创设应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创设最合适的问题情境,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案例1:电功概念的建立
  电功是一个非常抽象的物理概念,学生刚学过“机械功”、“机械能”、“内能”和“电流”等知识,教师可以从这些“最邻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
  甲教师:小活动:“电热水袋”的发热(如图1所示)
  展示“电热水袋”,然后进行师生问答。
  师问:如果我把这个“电热水袋”接通电源,过会儿“电热水袋”将会……
  生答:发热。
  师问:“电热水袋”的内能增加了吗?
  生答:增加了。
  师问:“电热水袋”的内能是通过什么方式增加的?
  (提示: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吗?)
  生答:做功。
  师问:是什么在对它做功?(可以相互讨论)
  生答:电流。
  乙教师:小活动:“微型电风扇”的转动(如图2所示)
  先让学生用手拨动“微型电风扇”的风叶,使之转动。
  师问:用手拨动“微型电风扇”的风叶,“微型电风扇”为什么转动起来?
  生答:手给风叶一个力的作用。
  师问:手对“微型电风扇”做功了吗?
  生答:做了。
  然后将“微型电风扇”插上电源,“微型电风扇”转动。
  师问:“微型电风扇”通电后同样能转动,是什么在对它做功?
  生答:电流。
  两位教师都把家用小电器带进课堂,使学生倍感亲切,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两位教师都是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帮助学生建立电功的概念。那么,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好呢?
  2.关注思维:重视优化问题情境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对比以上两个问题情境:前者,学生是在“电热水袋”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加不可能是“热传递”的前提下,只能认为是“做功”导致的。所以教师是逼着学生往“电热水袋的发热是由于电流做功”这条思路上就范。后者,学生比较“微型电风扇”两次转动背后成因的不同,很自然地得出通电后电风扇的转动是由于电流所为。认识源于比较,比较具有针对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显然,相对来说“微型电风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为合适。
  电功概念的建立虽然不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重点,但学生对电功的意义建构和内涵的理解,影响着后面的探究性学习。“电热水袋”这个问题情景对基础好、领悟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不存在思维障碍,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有点困难。而“微型电风扇”这个问题情景能让所有学生达成共识。因此,问题情景的创设应面向全体学生,并确保学生情感共鸣、思维活跃、知识生成,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设计,课堂上积极引导并认真组织。
  二、重视科学猜想的优化
  猜想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是学生猜想、获取知识的基础。猜想具有很强的主观性,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能力和学习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但是教学中学生提出猜想的环节,也常常是许多物理老师非常担心的环节。
  1.意料之外:学生岂能一猜便中
  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岂能保证一猜便中。每当学生提出教师预设之外的猜想时,常常令教师非常头痛,使教师便陷入“理或不理”的两难境地。
  案例2:影响电功大小因素的猜想
  电流通过用电器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由于学生刚学过欧姆定律,所以很快提出与电流、电压、电阻有关的猜想。
  甲教师:首先肯定电流、电压这两个猜想,犹豫片刻后说:电阻并不影响电流做功的大小,至于为什么,将来你们会知道的。
  然后,追问还有没有其他因素,在发现学生回答不出的情况下,就直接告诉学生:其实通电时间也要影响电流做功的大小。
  乙教师:他的处理方法基本跟甲教师一样,所不同的是他没有像甲教师那样直接否定学生关于“电阻”的猜想,而是肯定了学生的这一猜想。但是,在随后的探究中,他并未结合此猜想作进一步的探讨和说明,实际将此猜想搁置一边。
  对学生的猜想,教师要有充分的预测,但由于师生的知识背景、能力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教师的预测很难与学生的猜想完全吻合,情理之中的猜想学生倒没有想到,而预料之外的猜想却时常出现。上述两位教师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猜想”这一环节上都有需要优化的地方。
  2.优化猜想: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在猜想的教学环节中,怎样做到既放手让学生大胆猜想,又不至于让课堂陷入众多盲目猜想而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境地呢?在这里,教师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优化科学猜想,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不回避,不盲目否定
  对待学生提出的错误猜想,教师不能避而不谈,更不能武断地加以否定,不然会打击学生的探究热情和遏制学生个性的张扬。“电阻”这一错误的猜想,凭学生现有的知识,教师的任何解释都是徒劳的,但完全可以将之放在即将进行的探究活动中,让学生甄别。实际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意外,教师要有心理准备。其实,相当多的意外是课程资源的即时生成,灵活应对、巧妙利用,能使教学更加精彩有效。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