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经济发展理论有哪几种_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接受理论简析
 

经济发展理论有哪几种_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接受理论简析

发布时间:2019-06-12 03:55:31 影响了:

  [摘 要]目前,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问题激起学术界的探索兴趣,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相继见诸各种刊物和出版物,但是从接受理论把握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课题研究仍缺乏足够重视,我们试图透过接受理论来把握当代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问题,认为这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和推进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接受理论 艺术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
  目前,民族地区艺术教育问题激起学术界的探索兴趣,相关研究成果近年来相继见诸各种刊物和出版物,但是从接受理论把握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课题研究仍缺乏足够重视,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接受理论的构建,认为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研究和推进我国文化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
  所谓接受理论,实质是接受美学,因而“接受美学”又被称为“接受理论”或“接受研究”。接受理论诞生于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德国,激起巨大的理论影响,标志着文学和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变革,其中之一就是方法论的变革,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提出“接受美学是在西方本文中心批评的长期统治之后向陈旧的文学范式发出挑战,从而开创了文学批评范式转换的历史时期。”就接受理论本质而言,在批判西方理性主义的“霸权”叙事中,该理论集中阐发接受活动中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问题,试图建构起基于主体间理论之上的接受理论。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体性作用,在文学创造和欣赏中开启了新的视角,改变了传统的传统的以“作品、作家与社会”为视野的文学创作观,更好地满足文学接受主体的要求,实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姚斯认为,视野并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随我们而动的那种事物”,随着观测者不同的时间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变化。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是读者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接受过程。接受美学的理论核心在于“主体一主体”的对话交流关系,任何作品总是要通过预告、信号和暗示激发读者开放某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唤醒读者以往的阅读记忆,将读者带入一种特定的感情态度中,于是唤醒一种期待。
  所谓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实质属于民族教育和艺术教育的交叉范畴,是一般艺术教育与民族艺术传统传承的统一,具体而言便是在民族地区高校通过课程设置和管理,向学生进行民族传统艺术教学的总和,目的在于实现民族地区传统艺术的现代性发展,既吸收现代性的艺术思维和风格,又保持民族艺术的发展和重构。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合理地将本土文化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结合民族地区艺术资源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同时,也使学生自发地深入理解本土文化特质及精神,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
  在接受理论体系中,教育者和接受者是分析的核心向度,在“理解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视界,并与作品所代表的作者和传统的视界达到某种程度‘视界的交融’,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底蕴。”在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最活跃和重要的因素,艺术教育接受者本身的接受程度直接影响艺术教育实施的效果,学生从“被动”向“主动”转换,成为主动和创造性地去接受艺术教育,真正是想艺术教育的生态发展。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中的接受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主动性接受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接受是本质目的和皈依。在教育过程中,从接受的差异性出发,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影响,寻求接受效果提高的优化路径,是教育接受研究的重要目标。一般来说,影响受教育者接受的主观性因素主要有:第一,认知能力。在艺术教育过程中,接受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能力基础之上的,认知能力是受教育者认识世界、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培养和调动认知能力的积极性,对于接受教育内容有积极的意义。第二,情感因素。情感是构成接受活动的动力,在接受过程中,没有情感的参与,往往会造成认知的障碍。因此,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是促进主动性接受的积极因素。第三,价值观。价值观是直接对接受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民族地区艺术教育主体的价值观往往受到地方文化的影响,而且,接受主体的价值观确立了主体在接受过程中的立场和态度。受教育者不同程度的接受最根本的取决于一点是人的内在需要。教育者必须把握和开发这些“需要”,这样才能摆脱艺术教育的传统教育的单一机械的接受方式,把研究重点转向接受者,这意味着一种思路的转换:从“被动接受”转为 “主动接受”,从灌输论转向接受论,并使得受教育者能动地认识外部世界和自身的学习需要,理性地认识艺术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主动地认可教育的目标,自觉地将学习认为是内在的需要。
  (二)创造性接受
  接受活动本身是一种本体论意义的存在,本身是“感性存在”的,体现出对象性的关系,人通过这种接受“劳动”,“就是把自己从自然界中解放出来,就是为了使自身自然不再牵制自己,不再控制个体的自我,因而劳动又是对自由的追求。”简言之,艺术教育接受的第二个特征就是创造性接受,意味着接受者不是消极或纯粹对对象的照搬照抄,而是通过接受活动满足自我需要,创造自我的自由,通过对对象的接受。所以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要转换观念,换个角度看问题,即从教育者的眼光转向接受者的眼光,把研究的重点转到接受者方面及其与教育者的相互作用方面。教育者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在教育过程中将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与民族的地区的环境和文化相结合,为受教育者提供合理的教育内容,使其内化为较为稳定的价值判断。
  (三)民族性接受
  民族是一种人类的存在方式,几乎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属于特定的民族,属于特定的民族文化,“由于地理、生态条件等生存环境的差异性,人类不可能创造同一模式的文化。”[4]因此,民族地区艺术教育实质属于民族问题范畴和艺术教育范畴的交叉点,具有自身特有的规定,即民族地区高校艺术教育的特殊性更源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既要传播时代潮流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思维,更要传承民族传统艺术。因此,在异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吸收中,应该考虑受教育者的知识水平、思想特点和文化特质等方面的因素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力,以及接受过程中的主观性因素,积极地调动各方面因素,能动地整合教育内容,保证教育过程的顺畅性,只有如此,“由于这种确定是各民族的居民自愿接受的,因而它会更加巩固。”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