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考研数学老师_让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升华
 

考研数学老师_让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升华

发布时间:2019-06-14 03:58:06 影响了:

  摘 要: 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大都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通过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教学实例,阐释了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让生活经验在数学活动中升华。
  关键词: 生活经验 数学活动 认识迁移 认知建构 认知完善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是课标修订中第一次把数学“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明确地写进总体目标中,由过去强调的“双基”扩大到“四基”,体现了数学教育目标的不断完善,数学教学理念的不断发展,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什么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呢?现在专家比较一致的理解是: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抽象的过程、预测的过程、推理的过程,以及反思的过程等,获取丰富的过程性知识,最终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活动经验可以这样理解: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学习者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感性知识、情绪体验和应用意识。张奠宙与赵小平大致将数学基本经验分为: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经验,社会科学文化情境中的数学经验,以及纯粹数学活动累积的数学经验。由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大都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通过关注学生生活经验,丰富和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依托生活经验,促进认知迁移。
  《标准》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也就是说,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与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
  因此,数学教学要强调加强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而且这个联系必须自然贴切、合乎学生的生活情趣。由此可见,在先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不仅仅是为了设计与生活相关的资源,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生活情趣、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生活实际。
  例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的导入时,老师先出示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
  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
  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下来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学生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认为“可能会下雨”;有的认为“可能会打雷、闪电”;还有的认为“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发生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
  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们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比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比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
  运用这一情境导入,学生对“可能性”的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因为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的,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而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则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这样,通过学生生活中的经验,促进学生认知的迁移,后续的学习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利用生活经验,促进认知建构。
  小学生数学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实践、活动经验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并不是入学后才接触数学,也不只是在学校中才接触数学。他们在上小学之前,已经遇到许多数学,积累了一些初步的经验。譬如他们玩过各种形状的积木,能够对比物体长短、大小、轻重、厚薄、宽窄,他们知道几点起床几点睡觉,他们随着父母一起外出购物,等等。这些活动都使得他们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的最初步的感性认识。尽管这些粗浅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甚至是模糊的,或许还有错误隐藏其中,但对于小学生来说,正是这些近乎原生态的生活经验,为他们的知识建构起着无以替代的作用。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这些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比较——高矮》一课中,有这样三幅图:
  有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的:
  师:谁来说说,这些又是让你比什么呢?你来说第一幅图让我们比什么?
  生:第一幅图让我们比较两条绳子的长短。
  (师带孩子读题):最长的画钩,最短的画圆。
  生:第一条绳子长,画钩。第二条绳子短,画圆。
  师:第二幅图比什么?谁知道?你来说。
  生:比高矮(师带孩子读题),最高的画钩,最矮的画圆。
  师:第三幅图谁来读题?你来。
  生:选哪个钉子好?
  师:题目的意思是要让我们做什么呢?哪个同学懂的举手?
  学生全部举手……
  师:你来。
  生1:意思就是要让我们选长的钉子。
  生2:就是让我们把最深的画钩,最浅的画圆。(根据前两幅图的思维推出)
  师:现在你能帮他们比比吗?
  生(异口同声):能。
  ……
  这样简单的三幅图,要让学生完成三个问题,即:比较绳子的长短,大象和长颈鹿的高矮,铁钉的深浅。这三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甚至不用老师提示,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因为教材的选材是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来,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数学知识是现实的、有趣的、可用的,是学生在生活与活动中产生的数学。但我们的教学并不能满足于学生得出正确答案,有必要对他们的生活经验即日常数学进行深化,对学生零散的认识进行整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思考,知道选取的标准(参照物)不同,事物间的关系也会发生改变,如当长绳和另一条更长的绳子比较时,它就是短的……还可以让学生把三幅图当做一个整体来看,其实不管是长短、高矮、深浅,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利用了“转化”这一思想,当事物横着比较时是长短,站着比较时就是高矮,向下(深)比较时又是深浅,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这样通过对学生进行经验提升,并帮助他们生成新的经验,让学生的经验从一个水平上升到更高水平,实现经验改造或重新改组,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建构。从而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