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关于语言表达的好处【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关于语言表达的好处【如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布时间:2019-06-16 04:43:03 影响了:

  教育学中把人的表达能力分为体态语表达能力、书面语表达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想到的是如何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这几种能力,现在把我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希望能提供一些参考:
  一、怎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我们应清楚影响口头表达的原因有:
  1.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思维的敏捷和思路的清晰。说话和写文章不同,不能停下来作过多的思考,这就要求思维敏捷,思路清晰,语句具有条理性。
  2.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与讲话者掌握的词汇量有关。话是由词组成的,掌握的词汇量大,讲起话来就可以选择最准确、最鲜明、最生动的词语,也不会出现由于选不到适当的词语而语塞结巴的现象。
  3.口头表达能力的高低也受讲话者讲话时的心情稳定与否的影响。一般人在公众的场合、大场面的情况下,容易由于担心讲不好而产生心慌,心情镇定不下来。这是由于讲得次数少的原因,只要多练习是可以慢慢克服的。
  针对上述三种因素,训练口头表达能力的方法就明确了。
  首先,思维敏捷,来自于人的丰富的知识结构。你所掌握的知识越多,积累的词汇越多,讲话的时候思维就会越活跃,越敏捷,因为各种知识会使你触类旁通,左右逢源,毫无思维阻塞的感觉。思路清晰,来自于对所要讲的事物的熟悉和充分的准备。
  其次,就是多讲。当众发言次数最多的场合是课堂。争取课堂发言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最简单易行的办法。课堂上养成踊跃发言的好习惯。
  对老师来说,要引导学生做到:1.利用阅读课上对经典课文的词语、句子及主旨咀嚼品味展开思考,大胆发言。这种教学情景要求的时间段、任务性强,容易迫使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交流,读出学生的见解,得到一种精神上的共鸣或感触,当学生敢于在教师与同学面前表达出来,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有理解的偏差,也收获了理解问题的正确方向。2.争论问题,吸纳大家的正确看法,从中积累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了,理由成立了,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就提高了。3.限时完成一定量的文章阅读,减少学生的理解误差,提高快速组织语言表达的能力。实践出真知,有计划的文段训练是提高思考能力和表达效果的最直接有效的检测手段。每位同学都应准备一本较有质量的阅读训练辅助资料,学会限时训练,练完校对答案,针对答错的题目,寻找原因,不断调整学生的思路,相信能从中获取许多的感悟。
  二、在书面语方面,我这样要求学生
  1.准备充分,写出草稿。如果你对内容不是很熟悉,表达之前,最好是翻翻相关资料。2.以理服人,条理清楚。3.注意概括,力求用言简意赅的语言传达最大的信息量:表达前,对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归纳、加工,条理化地整理出来。具体做法为:
  1.凭借语文教材,加强语言表达训练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很有效的办法。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提供了较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同时,各册教材在阅读课文及基础训练题中,都有相应的专题训练。可以跟教材同步,利用学案、教案的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各种各样的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这是相当重要的一种形式。
  2.创设情境,进行书面语表达训练
  生动、逼真的情境创设极富感染性,能够调动学生内在真实的情感体验,激发他们表达的强烈欲望。新大纲在语言训练上提出这样的要求 : "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语言表达"。这是语言表达训练的一条重要途径。在布置学生作文时,可以用班班通先放一些有关的声音、画面及相关知识,启发活跃他们的思维,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3.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强化语言训练
  实践出真知,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会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表达的素材,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很多东西,同时丰富学生的体验,引发他们强烈的表达欲望,学生的语言能力真正得到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要我们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语言学习的规律,课内、课外相结合,努力提高对学生说话能力培养的意识,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在体态语方面,老师要在课堂上尽量做好示范,同时明确对学生的方法和要求
  1.协调自然,恰到好处地以手势、动作,目光、表情帮助说话;2.表达准确,吐字清楚,音量适中,声调有高有低,节奏分明,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3.幽默生动。恰当地运用设问、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及谚语、歇后语、典故等,使语言幽默、生动、有趣;4.尊重他人,了解听者的需要,尊重听者的人格,设身处地为听者着想,以礼待人,不带教训人的口吻,注意听众者反应,及时调整讲话。
  总之,面对主观题占大量篇幅的语文考卷,我们只有利用各种机会多思、多问、多练,让学生多练习,才能碰出思维的火花,训练出思维的灵敏性和条理性,形成过硬的表达能力。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