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六法_初中数学课堂游戏100例
 

例谈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提问六法_初中数学课堂游戏100例

发布时间:2019-06-18 04:08:28 影响了:

  【摘要】 提问是教学的法宝,又是平常的教学方法。学问贵问;提问贵在得法。教师掌握了提问的方法与技巧,也就掌握了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巧妙使用,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研究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方法很有必要。
  【关键词】 初中教学 课堂教学 提问方法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30-01
  学贵问。教学离不开问。学生必须善于问,教师更要精于问,古今中外都把“问”当作教学的法宝。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常用富有启发式的提问进行教学,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极为强调运用提问的方法启发学生去探讨真理、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巧妙地使用课堂提问,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开阔,教学效果良好。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把握好提问的“火候”,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好奇欲望、探索欲望、创造欲望和竟争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提问呢?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例简述几种方法。
  1 激趣性提问法
  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泛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下P.158-160第五章第4节《探索三形全等的条件》的教学中,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2 发散性提问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将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八年级上P.2-5第一章第1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中,可先提问:“有一个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cm和4cm,斜边长是多少?猜猜看,直角三角形三边长与各边上正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教师可让学生先试通过画图计算后得出结果。在指导学生通过阅读P.3图1-2、图1-3,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求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出勾股定理的公式“a2+b2=c2”。
  3 启发性提问法
  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P.161-164第五章第4节讲“角边角公理”的教学时,如图,用一块打破成三块的三角形玻璃引入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教师可提问:“若分别带1、2、3块去,各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这就是一个极为关键性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引起了学生的深入思考,并为学生学习用“角边角公理”奠定了基础。
  4 悬念猜想提问法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是提高学生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敢于猜想。教师提出问题后,先不作答复,而是留给学生一个悬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人教版初中代数第三册P.28-34《一元二次议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解出方程2x2-3x+1=0的两个根(x1=1、x2=1/2),求出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x1+x2=3/2、x1x2=1/2),然后,教师提问:“我们不解该方程能求出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吗?”经过思考,学生明白要想不解方程,求其两根的和与两根的积必须寻找新的规律。教师再提示从数字方面去思考,学生不难得出:在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中,x1+x2=-b/a、x1x2=c/a的结论。这样,学生会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 铺垫性提问法
  这是常用的一种提问方法,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提问课本所联系到的旧知识,为新知识的传授铺平了道路,以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例如:人教版初中几何第二册P.183-183第四章11节《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教学中,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学生:“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来证明该定理?”这样提问,就为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性质积极思考,探索本定理的证明思路,于是证明的主要难点——添加辅助线很容易被突破。
  6 设疑性提问法
  教师若能在学生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疑问,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北师大版初中数学课本七年级上P.152-155第四章第5节《平行》的教学中,讲到平行线的定义时,学生并不难理解,让学生提问显然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提出激疑性的问题。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点,必定进行深入的思考,从而真正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合理巧妙的提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