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发布时间:2019-06-19 04:52:03 影响了: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口传心授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但在全球化的今天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亟需保护。因此,政府部门、文化系统和高校必须紧密合作,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158-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是人类口传心授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联结着中华文化的过去与未来。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作为民族基因的传统文化之根正逐渐消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刻不容缓,因此,如何普查、保护、传承和研究这些珍贵遗产,是我们应当承担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江西不仅是人文荟萃、文化集结的省份,更是中国红色革命的摇篮,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如兴国山歌、采茶戏、永新盾牌舞、吉安鲤鱼灯、湖口青阳腔等,已有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展开了对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研究。傅安平、喻峰的《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阐述了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现状,分析了抢救保护原则,提出了抢救保护对策。而东华理工大学、九江学院分别成立戏曲研究中心,专门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及其保护。这些研究成果都具有开拓性,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提出了不少新的观念,为笔者从整体性与延续性视角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与研究工作机制进行研究提供了启发性视角和可供借鉴的文献。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国务院已于2009年12月12日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作为生态保护而言,必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任何建设与发展都不可避免会破坏文化遗产,更何况江西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着力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成长基地、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独具特色和极具优势的资源型产业重要加工基地,这种工业化进程是需要代价的。这里存在一个两难的问题,就必须权衡轻重,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发展中,尽力做好规划,充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资源,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实现江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实现江西崛起的根本保证。笔者深入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和研究的规律,进而建立起相应的工作机制,探索非物质文化传统整合为当代文化体系有机部分过程中的普遍规律,建构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中国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研究模式,使其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独特功能,为赣鄱经济发展提供文化支持和智力支撑。其次,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遗产学”的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践提供理论根据,进而指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与研究的实践,一方面可以增强江西人民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向心力,另一方面则深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认识,更好地挖掘、保护与承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保护除了政府机关和文化系统之外,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战略要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通过高校与地方政府互相协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优势和地方工作部门的工作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放在特定历史时空中审视,尊重其在特定语境中不断变异和创新的本质属性,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重点对鄱阳湖经济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确认、立档、保存、保护、宣传、传承和振兴的方式方法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融入到江西高校的育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功能体系中去,高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功能发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入到高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又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传承与研究。从而达到文化遗产、高校发展、地方保护三方共赢的效果。进而为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决策提供建议,推进中国文化遗产学基础理论建设。
  诚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口头讲述和行为传承等动态方式存活,始终与变化着的文化语境相适应,表达的是当下传承主体的鲜活情感,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技能、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等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几千年江西文化的集中表现之一。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杂多样性决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坚持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而高校与地方合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途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必须充分发挥高校的研究优势和人才优势,在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开发中树立起高校的主体性功能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使高校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验研究、开发利用的保护与传承基地。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它主要来源于各族人民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艺术风格和文化价值观,蕴涵着深刻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理念,以及爱国为民、重诺守信、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因素。正如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可以通过融入高校教育教学进行保护,笔者主讲了一门公选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向学生讲述鄱阳湖非物质文化遗产,选课学生大都是江西人,对自己故乡的文化遗产非常感兴趣,不仅在课堂上介绍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通过博客、QQ空间等载体上传故乡节日期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及其各种仪式,从而让更多的读者获得相关知识。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形式与功能的转化,整合为当代先进文化的有机成分,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和发展。普查、保护、研究和利用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乃至江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基金项目:本文为笔者主持的江西省教育规划一般项目(课题编号:11WX52)、江西省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XJG-10-15-18)和井冈山大学工作课题及教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龚奎林(1976-),男,文学博士,江西新干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