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李鸿章传读后感》]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发布时间:2019-06-20 08:56:29 影响了:
文章摘要: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读完之后颇有所感.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的一生最为后人所憎恨的是他当政期间,先后签署了《马……

《李鸿章传》读后感

读了梁启超先生写的《李鸿章传》,不禁赞叹梁启超国学功底之深和文采之非凡,客观而公允的评价以及中西对照的写法使我了解了李鸿章的一生,读完之后颇有所感.李鸿章一生毁誉参半,褒贬不一.梁启超先生曾经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的一生最为后人所憎恨的是他当政期间,先后签署了《马关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作为大清外交第一人,李鸿章由此身败名裂,留下骂名.然而,把全部的责任都归咎于李鸿章是有失公允的.对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他曾据理力争,然而无奈国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图有一腔爱国热情,但是当时的中国实在是无药可救了,无论怎么努力都改变不了当时人们的愚昧麻木,他是想救国的,但是那个黑暗的社会不允许他这样做.梁启超先生在书中写道:“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尽管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尽管李鸿章在军事,改革运动中是杰出的带领者,然而他不懂得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的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没有从根本上考虑国家的严峻形势,再者在改革前进的摸索中无人指引,也只能让他停滞不前,却又无能为力. 一开始李投奔于曾国藩门下,在围剿”义和团”战斗中其军事才能崭露头角,用兵谋定后动,料敌如神,还和曾国藩等人一同建立了淮军和常胜军,且其品德气量也为人所道,故梁启超评论说:“按此亦李文忠之所以为文也,诏会剿而不欲分人功于垂成,及事定而不怀嫉妒于荐主,其德量有过人者焉.名下无虚,非苟焉已耳.”他是一介书生,但是戎马生涯改变了他的初衷,做不成学问却成为了“忠臣”,举起屠刀的时候没有眨过眼睛然后时候也扪心自问,那双满沾鲜血的双手让人心惊胆战.想想为什么“粤匪”会反朝廷,为什么朝廷军队会不堪一击?这一切的一切不得不令人深思!国之痛,民之哀,他深知自己没有能力能扭转这一切,所以只能在自己权职范围内的一些事情,让老百姓有饭吃,让朝廷放心东南这一块.最令人担心的是夷技这一块,外国军械优越,若起祸端,吃亏的肯定是中国,后来他就想尽快新办洋务,他写下了《致总理衙门书》想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后来朝廷同意了,他可以放手大干一场了.他提倡“自强”、“求富”,开办近代军事工业,设立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建立北洋舰队.他试图以自己的力量来挽救风雨飘摇的清王朝.然而他所提倡的自强求富,他所建立的北洋水师却渐渐的被列强的枪炮和昏庸的王朝所粉碎.

李鸿章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在鼎盛时期“坐镇北洋,遥执朝廷”.他推动了中国将现代化的进程,为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但是就因为他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被众多人所误解,留下骂名,实属不公啊!

本文由()首发,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