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撒旦离开地狱了来人间玩_离开撒旦的地盘儿
 

撒旦离开地狱了来人间玩_离开撒旦的地盘儿

发布时间:2019-06-21 03:55:12 影响了:

  看了一部法国纪录片《是和有》,英文题目叫做《To be and to Have》。首先对它的英文题目产生了兴趣,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说过的那句经典台词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problem),在西方的文化里“,to be”这个问题是个永恒的话题,人的一生就是关于如何 “to be”的选择过程。《是和有》是一部 “追本溯源 ”的片子,人的心智未受任何熏陶或玷污的时候是什么样子,人是怎样在自己最单纯的时候接触他人、接触社会、接触最基本的规则。在不知不觉、耳濡目染下,“最初 ”的自己学会了 “how to be(怎样立人)”和“what to have(拥有什么)”。
  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段里,费尔贝尔用诗一样的语言,古典音乐似的节奏,带我们来到法国奥弗涅地区中心平原的山村。在社会文化和现代化程度如此发达的法国,居然有这样的山村,这样的田园,这样一个只有在中国古人陶渊明笔下才有的世外桃源!时间在这里是凝滞的。我甚至情不自禁地长舒了一口气,平日的呼吸太急促,脚步太匆忙,此刻跟着镜头我竟重新找回了儿时的感觉,那种在麦浪里伸懒腰的感觉。
  或许只有当找回最初的自己时,才能认真去思考 “是与有 ”这样精辟的问题。
  人在生存时最初遇到并贯穿生命始终的两个问题,即“是”和“有”。
  你或许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忙着解决这两个问题:你究竟是怎样的人,什么是你追求并想拥有的东西。这两个字包含着对生命、对世界的价值观和态度。
  “是”与“有”,哪个更重要呢?
  我认为一个注重 “是”的年代远胜于注重 “有”的年代。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迷茫 ”、“颓废 ”是许多人的标签,这些人找不到自我,没有了 “是”便从 “有”上寻找弥补,于是与迷茫、颓废对应,出现了摇滚、朋克、披头士和前所未有的疯狂放荡,梦想与规则在这个时期消失了。
  我并不是批判这些标签浓重的时代,至少那些年人疯狂得纯粹。现在的许多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丧失了应有的 “是”,对“有”的追求近乎疯狂。
  人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不是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和某个高富帅的男人。可能一票人会因为我这句话诅咒我直接喝西北风养生得了。好吧,人要有能养活自己的票子,能让自己歇歇脚的房子,最好再有一个能依靠的家,但是这一切都不是以丧失人本有的 “是”为前提的,人的 “有”不能建在一个空壳上。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许多人注重 “有”远超过“是”,于是生活变成了充斥 “有”的欲望而丧失“是”的本心的 “炼狱 ”,于是有太多人受过 “有”的折磨,仿佛走到哪儿都在 “撒旦的地盘儿里 ”。
  虽然我这些年过得有点儿悲催,但让我发自内心的骄傲也让我四处碰壁的一点是,我始终坚守自己的 “是”。酷玩乐队的歌《为你疗伤》里有句我最喜欢的歌词:“what you want is not what you need(你想要的并不是你需要的)。”也许我们都应该回归自己 “需要 ”的,而不是 “想要 ”的,这样,当下许多人的 “痴‘有’症”才能被治疗,不至于 “病入膏肓 ”。
  单纯可以很高贵,静穆可以很伟大,静下来,重新捡起遗失的美好。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