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以教务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高校智能排课模式]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以教务管理系统为基础的高校智能排课模式] 高校教务管理系统

发布时间:2019-06-22 04:11:10 影响了:

  摘 要: 排课是高教管理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近年高校规模的扩大与教育改革的推进给排课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而教务信息系统的引入又给高校的排课工作的方式带来了新的转变。作者结合排课经验,阐述了建立于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之上的高校智能排课模式。
  关键词: 高校排课模式 教务管理系统 智能化
  排课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编排科学、合理的课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秩序、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多年来,随着高等学校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分制的实行,教学资源紧张的日益加剧和学生选课的不确定性给排课工作增加了新的难度,带来了新的挑战。新的挑战总是带来新的发展,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开始采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教务工作的多模块统一管理,这种信息化的管理模式突破了许多局限性,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存储与共享能力,也打破了传统手工排课的方式,引入了基于教务管理系统的智能排课模式,实现了课表的半自动化编排,在提高排课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错误率,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与人力。
  一、课表编排的核心
  课表是教学计划的体现,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是排课工作的核心灵魂。教学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了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作出了全面安排。从本质上来看,课表其实就是教学计划付诸实施的具体方案。可见,制订合理、详细、周密的教学计划,不仅是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排课工作顺利、有效进行的重要前提。教学计划的制订是大学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一旦确定,不得随意变动。教学计划制订完毕后由人工将其录入教务信息系统中的教学计划模块,并成为排课的基本依据。
  二、课表编排的流程
  (一)开课任务书的下达与录入
  每学期排课伊始,教务处首先向各院系下达本学期的开课任务书。开课任务书即为教学计划的严格对照,是教学计划中各专业本学期应开设的全部课程的集合。所以,若教学计划有所微调,就必须在开课任务书下达之前进行,否则将无法在排课中执行。各院系教学秘书在收到开课任务书后,应首先对照各专业培养计划进行核对(如开课学期、学时数等),并及时向教务处反馈。在确保开课任务书准确无误后,将其下发到各个专业负责人处,由其负责落实各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合理安排课程的上课周学时、上课周次等,也可针对课程提出排课的特殊要求。最后,由教学秘书将本学院已落实的开课任务手工录入到教务管理信息系统中。录入的内容包括:课程属性、上课自然班(相对于教学班而言)、任课教师、教室类型、时间模式、周学时、上课周次等。在录入完毕后,教务管理系统的核对功能可实现开课任务书与教学计划的核对,帮助排课人员完成任务书录入的核查工作。
  (二)人机交互的智能排课模式
  教务处所进行的排课工作是对各学院的开课计划进行的全校性统筹规划,是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教学要素根据不同的约束规则优化组合的过程。教学秘书向教务系统录入的开课要求即为约束条件,然而由于开设课程与上课班级的交叉及教学资源的有限,使得这些约束条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如果产生冲突,就只能适当地放宽约束条件,本着教师、学生、时间、教室不能冲突的基本原则,尽量合理地进行统筹。
  在排课过程中,教务信息系统中排课软件的自动排课模式,可根据开课的要求自动完成大部分课程的安排,而那些有冲突的课程则需在指定排课模式下手工地进行必要的调整,这就是所谓的人机交互的智能排课模式。然而,在人工调整的过程中,由于排课人员的经验不足、对课程了解程度有限等约束,很难做到尽善尽美。因此,为减少手工排课,更多地满足开课要求,则要求排课人员在计算机排课前期对课程及教学资源预先进行一些合理的规划,减少冲突的产生。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前期准备工作的细致到位能为后期排课的顺利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下介绍排课的前期统筹工作。
  1.合理地安排排课顺序
  一个学期的课程往往要开设上千门,优先安排的课程无论是在时间资源、教室资源还是教师资源上都具有更高的选择权。所以在排课前期,首先应根据课程的性质合理地设置排课顺序,优先考虑对课表整体影响程度大的课程,提高排课工作的有效性。根据排课的实际需要,我们将课程按照性质分为以下几类:实验课、体育课、分级教学课、必修课、任选课、公选课等。由于优先级越靠后的课程可排性越差,故合理的排课顺序应为:实验课先于理论课、分级教学课先于普通理论课程、必修课先于任选课、任选课优于公选课。除按课程性质安排排课顺序以外,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为提高排课效率,排课时还应遵循大学分的课先于小学分的课、周学时多的课先于周学时少的课、上课班级数多的课先于上课班级数少的课等原则。所以,在任务书网上录入的过程中,应正确地为每门课程设置属性,帮助实现分批次排课。
  2.实验课程的统一安排
  由上可见,实验类型的课程由于其对上课时间的要求最高,处于排课的最优级别。此类课程在排课之前,应先由开课院系统规划上课时间和开课周次,并且在教务信息管理系统中直接指定开课时间与场地,在安排后续课程时,必须将此时间块避开,否则将造成冲突。在广泛推行三学期制度之后,各学校更多地将实践实习类课程安排在小学期,这样不仅能集中实践环节,更好地保障实践教学效果,还能尽量减少实践课程对理论课程安排的影响,保障理论课程教学的连续性。
  3.模块课程的规划协调
  在优先安排实验课程后,我们将诸如《大学英语》、《高等数学》、《体育》之类的全校性必修课按照模块课的方式进行安排。对于模块课,排课人员先统筹该类课程的上课时间、学生人数、教师人数和教学场地,合理地划分模块,确定各模块的上课时间和上课学生,并在教务信息系统中直接指定模块课的上课时间,让其占据最佳的时间组合模块,以保证课表的整体优化。在同一时间模块中可开设若干个教学班,学生在选课时,在指定的时间模块内能任意选择任课教师,实现学分制下学生学习的自主。在分配时间模块时,排课人员应充分考虑老师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尽量将《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安排在每天早上的一二节课或者下午的一二大节,将《体育》等实践类型的课程安排在早上的三四大节或者下午的三四大节。这种对上课时间进行的合理优化,有利于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