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流逝的“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
 

流逝的“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

发布时间:2019-06-30 03:56:39 影响了:

  ◎  《论语》一开始便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清儒陈澧老先生便读出孔圣人的意旨,即“为学应是一片欢喜境界”。学习如此,生活亦然,没有兴趣,怎能快活?  而今中国的儿童,每天“起五更,睡半夜”,据说是中国睡眠最少之人群。老师上课时拼命灌,下课布置大量作业,学习成了“不亦恼乎”的事儿。可怜的孩子们!
  我每天上午十一点多和下午五时许都要路过一个小学的大门口,学校门口车水马龙,小轿车、摩托车、三轮车、自行车,大车小车早就堵塞在校门口,等着接宝贝们回家。吃好穿好一切为了孩子,“加倍呵护”!孩子们回到家里,家长说出的话都千篇一律:“赶快做作业。”
  如今科技越来越发达,稍微富有的人家,孩子们尚未来到人间,便接受什么“胎教”。待他们呱呱坠地,做父母的便企盼儿女们将来出人头地,孩子们从四五岁开始,家长便送他们到学前班学习与他们年龄毫不相称的知识。所谓“为了孩子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就闹出许多畸形的事体来。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说,有人以教育孩子们背唐诗为荣,家有客人来,便呼出小儿,闭着眼睛一首一首往下背。但他从来没有见过小时能背十首唐诗的“神童”长大以后成为有作为的人。他还说,社会是各色人等组成的,是什么神就归什么位。而硬是河水不让流,装在圆盆里让成圆,盛在方缸里让成方,没有不徒劳的。如果我们这世界人人都是撒切尔夫人,人人都是艺术家,这个世界多么可怕!有报道说,许多发达国家禁止所有的学前教育,让孩子能有童年的天真和快乐。我们中国怎么了?
  我这代人生于旧社会,入学时是五十年代初,我的故乡是连市级地图上都找不到的穷乡僻壤。当然我们小时候的玩具也无法和现在的孩子们所有的相提并论,吃穿更没有今天这些孩子们的“光鲜”,我好像是六七岁才穿过鞋子。但我们的欢乐要比今天这些“金童玉女”多得多。我们小时候没有如今孩子们那些玩具和电视电脑,但大人有时会给我们做个木头小手枪。我们成天和村里小伙伴们捉特务、捉迷藏、跳格子,有时还会帮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摘豆角、拔草放牛等农活。到了该上学的时候了,书包里只有一本语文、一本算术,两本练习本,其余便没有了。我们村里小学没四年级,四年级设在镇上中心小学,家离学校十里路以内的儿童每天走读,一天往来两次。我家离学校有二十里路,寄宿学校。每周六下午回家挑来一周的米菜。那时候,我们虽然没有如今的孩子们“幸福”,没有家长们的“加倍呵护”,吃穿也比现在的孩子差得太远了,但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学习压力,每天上完课,做完很少的作业,其余的时间就是嬉戏。我们快活,我们天天“不亦乐乎”!与现在这些“学习机器人”般的小朋友比起来,生活虽然艰苦,吃饭只讲能填饱肚子,也不讲究什么营养,但我们快乐多了,幸福多了。
  看看如今的孩子们,整个学期里每天“起五更,睡半夜”且不说,就连暑假寒假,孩子们都得上这个补习班,那个培训课,家长们还是这句话:“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也是出于无奈。如今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竞争越来越激烈。
  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先生对中国“为学未有欢喜境界”异常厌恶,教育体制如此,孩子们怎样才能找回“不亦乐乎”呢?
  正值暑假,愿孩子们在假期里少些补习培训,多些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