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过滤思想泡沫的“批判”边界】 宇宙边界外面是什么
 

【过滤思想泡沫的“批判”边界】 宇宙边界外面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7-03 04:09:26 影响了:

  批判本身也可以制造泡沫,尤其是一些非理性的所谓批判,没有严谨的思维和创新的思想,而把批判等同于谩骂,等同于随意解构,等同于情绪发泄  思想是最为自由的领域,那么思想界内存在泡沫的现象应该是必然的,也有着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意识形态总归需要以客观存在为基础,意识形态如果过于偏离客观,那么就会形成“泡沫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泡沫思想是一种过于背离实际的一些看法,对一些泡沫思想者来说,存在着忽悠别人的效果。那么显然,过量的思想泡沫,或者说泡沫思想一旦占据相对主导的地位,对于社会本质的认识就会发生偏差,对于客观的社会存在就会出现极大的不对应性,因此也将产生一些危害性的后果。
  批判是过滤思想泡沫的武器
  如何过滤思想泡沫,保持一种冷静和警醒?人们经常会想起一种武器,那就是批判。很多思想史上能够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巨著或者有影响的思想体系的建立,都是在批判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建构。“有破有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人类思想就是在批判与被批判的过程中,不断受到检验和洗礼,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的被大家广为接受的思想体系。
  为此,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这充分说明,要想起到有批判力和革命力的武器作用,就必须有能说服人的理论,也就是能够抓住事物根本的“彻底”的理论。
  有学者曾比喻,批判的理论就像是一些清洁力强的清洁剂,它在除污去垢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泡沫,但最后泡沫消失后,就能够留下清洁。而那些包含了污垢的泡沫,则迟早会在洗涤和冲洗中一一幻灭。同理,一个社会要想不断进步,就需要有着清醒的批判武器,在众多良莠混杂和光怪陆离的思想大世界中,不断地反省、检查自身的缺点,并寻求有效的改正手段,从而起到过滤、清洁、冲洗和沉淀的作用。这时,一些冷静的思想者不时地针砭时弊,进行适当地批判,发现社会问题,寻找真知,寻求构建性的建议,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这样就能有效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批判本身也可以制造泡沫
  然而,我们可以看到,批判本身也可以制造泡沫,尤其是一些非理性的所谓批判,没有严谨的思维和创新的思想,而把批判等同于谩骂,等同于随意解构,等同于情绪发泄,这种批判本身不能起到思想清洁剂的作用,相反,它本身催生出大量的思想批判泡沫,成为思想之水的污染源,对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危害性,其危害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的普通思想泡沫。为此,需要我们加以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对建设性的批判和破坏性的批判作个区分,并明确有效的批判边界。
  放眼思想界,近年来兴起的一股“批判之风”委实让人担忧:一些人没有经过严谨的论证,就抛出耸人听闻的“观点”;有的针对社会形势任意歪曲事实,危言耸听;有的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唯恐天下不乱;还有的甚至捏造事实,无中生有,炮制假新闻和假成果,无意之中成就了罪恶,成为邪恶的帮凶。这种过度的批判本身早就成思想的泡沫,扰乱了一些社会认识,不仅没有促进社会的不断改进,反而动摇了人们的信心,干扰了社会进步的进程。为此,急切需要澄清对批判的不当认识误区,确定有效的批判边界,倡导“构建性批判”的思想之风。
  非理性批判的认识误区
  仔细思考一些非理性批判者的言论、行为及其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大致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
  认为发表言论是绝对的个人自由。孙中山曾多次在演讲中指出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个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范围,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自由,便是不自由。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自由的底线和原则,是保护每一个个体的自由。个人的自由不能以牺牲他人的利益为代价。
  认为个人利益至上。观念的背后是利益。有些人认为,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集体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有些人甚至认为,因为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伤害别人,只要伤害小于得到的利益就可以了。对某些与自己观点不符或者利益有冲突的观点及个人,由于私下里有矛盾,出于个人私愤,更不惜打着批判的晃子对他人任意攻击,恶意诽谤。可以说,这种狭隘的利益观使他们蒙蔽了心灵,忘记了思想者的责任,忘记了一些道德规范和科学精神。
  对问题认识局限及其情绪化的偏激。还有些人由于自身素质的局限,对问题的性质认识不清楚,比较草率地就公开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而不知不觉中被卷入公众舆论场后,出于一些大众化的情绪感染或者偏激的应激反应,也会走向非理性批判的极端。由于公开性和示范作用,一些不当言论及其非理性批判的行为也可能会带来不良社会后果。
  建设性批判需要把握好几个边界
  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呼唤建设性批判,而建设性批判需要我们把握好批判的边界。不管是出于对科学的追求,还是出于对社会的负责,还是出于对个人的发展,思想批判活动必须把握好以下三个边界。
  科学的边界——求真。思想的最高目标是追求真理,追求真理是在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求真的过程,是追求事物发展的真理所在和寻找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真实、真理是我们认知的基本要求。所以对一些非理性的批判和错误的批判来说,求真是第一条边界,任何歪曲事实、违背真相、背离真实的信息和言论,都是有害的,故意的“错误”是一种阴谋。求真务实是批判的首要边界,也是建设性批判的首要精神。
  法律的边界——守法。现代的法制社会,公民的各种权利得到法律保障,可以说思想和批判都拥有法律意义上的自由。然而,法律本身就是一种边界,既是对自由的保障,更是对自由的规约。从法律的角度看,言论自由和思想批判必须尊重事实真相,不搞造谣诽谤;尊重他人名誉,不搞人身攻击;符合大众利益,不给个人或社会及至国家的利益造成伤害。
  道德的边界——求善。社会是所有人类关系的总和,而社会伦理道德是维系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本要素。邓小平提出“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如果坚持了这条利益原则,那么我们在批判的时候就会有一条心理边界,那就是损坏国家利益、有害大局的言论一定要慎言。而每个人发表言论时就要考虑大是大非问题,就要考虑到大局为重,就要考虑到基本的道德规范,而主动地追求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遵守善行的边界。
  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有边界的批判。批判不仅需要批判者本身的自律意识,同样需要被批判者的胸怀和策略。政府经常会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批判对象,即便面对批评和批判,民主法治下的人民政府无论如何都应该坚持法治的原则,切实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公民的话语权,使每一个公民都享有批评及监督的权利。对于有道理的善意的批评和批判,要真诚回馈、善于吸纳和回吐,真正地体现民意,以建设性的批判来消除思想泡沫,纯净人们的思想体系,繁荣社会文明。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秦燕博士对此文亦有贡献)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