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设计 >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 结构助词“之”的基本用法
 

结构助词的的用法 结构助词“之”的基本用法

发布时间:2019-07-04 04:08:01 影响了:

  文言虚词“之”是文言文中用法最为复杂多样的词汇之一,光是作为结构助词的用法就纷繁多样,常使热爱古汉语的朋友晕头转向,难以应对。下面就文言虚词“之”的结构助词用法作一系统整理归纳,总凡十四种,以期对古汉语的阅读和教学有所帮助。
  1、定语+之+中心语。“之”可译为“的”。例如: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2、主语+之+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变主谓句为主谓短语,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例如: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伤仲永》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3、主语+之+谓语。“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变一个单句为复句中的一个分句。例如: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鱼我所欲也》
  4、宾语+之+动词。“之”前置宾语。例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宋何罪之有?《公输》
  赵举而秦彊,何敝之承?《项羽本纪》
  5、动词+之(于)+补语。这个补语补充说明对象或时间、处所等。例如:
  欲报之于陛下也。《出师表》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6、壮语+之+中心语。“之”前后是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例如: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始得西山宴游记》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此陵宿昔之所不忘也。《苏武传》
  7、中心语+之+定语。“之”为后置定语的标志。例如: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送东阳马生序》
  8、动词+之+补语。“之”可译为“得”。例如:
  子奚哭之悲也?《礼记?檀弓上》
  何兴之暴也?《项羽本纪》
  何客之勤也?《报刘一丈书》
  9、动词+之+补语。这里的“之”后省略了“于”,表示对前面的动词起补充说明作用。例如:
  吾既已言之王矣。《公输》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10、宾语+之(为)+动词。双音节结构助词“之为”合用,无实际意义,是前置宾语的标志。例如:
  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
  故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荀子?礼论》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孟子?尽心上》
  11、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中间加“之”,起提顿语气的作用。例如:
  (共公)怒而触不周之山……《淮南子》
  和氏之璧,焉得独耀于郢握;夜光之珠,何得专玩于隋掌?《答卢谌书》
  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指南录后序》
  12、“此(是)之谓”的固定结构。此类用法中,“之”介于前面的近指代词和后面的动词间,只起提顿语气的作用,整个固定结构的意思相当于“这叫做……”。例如:
  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劝学》
  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13、“如(若)之何”的固定结构。这种固定结构一般只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中,相当于“怎(么)能……”、“怎么样(办)”等。例如:
  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晋楚城濮之战》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别赋》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14、“……之与(于)……”的固定结构。这种固定结构通常用在比较句中,相当于“……跟……相比”。例如:
  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公输》
  则洞庭之与京异,不足为异也。《柳毅传》
  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典论?论文》
  胡月义,教师,现居甘肃陇西。

猜你想看
相关文章

Copyright © 2008 - 2022 版权所有 职场范文网

工业和信息化部 备案号:沪ICP备18009755号-3